「世界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

「一定要愛著點兒什麼,恰似草木對光陰的鐘情。」

「都到歲數了,心裡不是沒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雲,飄過來,飄過去,下不成雨。」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的世界很平常。」

「我覺得全世界都是涼的,只我這裡一點是熱的。」

「四處走走,你會熱愛這個世界。」


我念的經只有四個字:「人生苦短。」因為這苦和短,我馬不停蹄,一意孤行。

人間如夢,我投入了的卻是真情,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

家人閑坐,燈火可親。

如果你來訪我

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他們很多很多日子了

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總得找點樂子,想一點辦法,老是愁眉苦臉的,幹嗎呢?

梔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撣都撣不開,於是為文人雅士不取,以為品格不高。梔子花說:「去你媽的,我就是要這樣香,香得痛痛快快,你們他媽的管得著嗎?」

一定要愛著點什麼,它讓我們變得堅韌、寬容、充盈。業餘的,愛著。

坐在亭子裏,覺山色皆來相就。

我聽得耳熟,他唱得悲涼。京劇伶人,身懷絕技,頭頂星辰,春夏秋冬,周而復始,粉末人生,風流雲散,由伶人身世,看盡世情悲歡。

歲暮天寒,彤雲釀雪。

人到極其無可奈何的時候,往往會生出這種比悲號更為沉痛的滑稽感。

世間最為普通的事物,平中顯奇,淡中有味。

都到歲數了,心裡不是沒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雲,飄過來,飄過去,下不成雨。

隆冬風厲,百卉凋殘,晴窗坐對,眼目增明,是歲朝樂事。

人生時間有限,但空間無限,最重要的是在有限中尋求無限。為自己活著,也為別人活著。

人間存一角,聊放側枝花。 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在黑白裏溫柔地愛彩色,在彩色裏朝聖黑白。


1.家人閑坐,燈火可親

—汪曾祺

2.總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

—汪曾祺

3.如果你來訪我,我不在,請和我門外的花坐一會兒,它們很溫暖,我注視它們很多很多日子了,它們開得不茂盛,想起來什麼說什麼,沒有話說時,儘管長著碧葉。

—汪曾祺

4.岸上疏燈如倦眼,中天月色似懷人。

—汪曾祺

5.「我希望能做到融奇崛於平淡,納外來於傳統,不今不古,不中不西。」

—汪曾祺

6.無聊是對慾望的慾望,我的孤獨認識你的孤獨。

—汪曾祺

7.人生如夢,我投入的卻是真情。世界先愛了我,我不能不愛它

—汪曾祺

8.人間存一角,聊放側枝花。 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汪曾祺

9.一個人口味最好雜一點,耳音要好一些,能多聽懂幾種方言。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汪曾祺

10.在黑白裏溫柔地愛彩色,在彩色裏朝聖黑白。

—汪曾祺

11.人到極其無可奈何的時候,往往會生出這種比悲號更為沉痛的滑稽感。

—汪曾祺

12.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過年。

—汪曾祺

13.都到歲數了,心裡不是沒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雲,飄過來,飄過去,下不成雨。

—汪曾祺

14.人總要呆在一種什麼東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證實自己的存在,切實地括出自己的價值。

—汪曾祺

15.人到了超經驗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就只好狗一樣地亂叫。

—汪曾祺

16.我聽得耳熟,他唱得悲涼。京劇伶人,身懷絕技,頭頂星辰,春夏秋冬,周而復始,粉末人生,風流雲散,由伶人身世,看盡世情悲歡。

—汪曾祺

17.我覺得全世界都是涼的,只我這裡一點是熱的。

—汪曾祺

18.年年歲歲一牀書,弄筆晴窗且自娛。更有一般堪笑處,六平方米作郇廚。

—汪曾祺

19.」我以為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生活的抒情詩。」

—汪曾祺

20.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

—汪曾祺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煙火


小英子說:「你不要當方丈!」

「好,不當。」

「你也不要當沙彌尾!」

「好,不當。」

——汪曾祺《受戒》

小英子的話都加了感嘆號的,明子的話都是句號做結。

幾個標點就能想像得出來了。小女孩在船旁邊賭氣吵鬧著,男孩頭上已頂了戒疤,很慢很慢地劃著船。他一切都答應了女孩的。

他可以成為沙彌尾,往後當了方丈,守了清規……

但只要小女孩一個不字,他也就不要了。


最近又讀了先生的《在西南聯大》,以下也不能說是有多喜歡的句子,但都是閱讀時候覺得比較有共鳴畫出來的句子:

1.他的小說像是覆蓋著陰影的小溪,安安靜靜的,同時又是活潑的,流動的。

2.我上課很少記筆記,並且時常缺課。我只能從興趣出發,隨心所欲,亂七八糟地看一些書。白天在茶館裡。夜晚在系圖書館。於是,我只能成為一個作家了。

3.在小說裏,人物是主要的,主導的,其餘的都是次要的,派生的。作者的心要和人物貼近,富同情,共哀樂。什麼時候作者的筆貼不住人物,就會虛假。寫景,是製造人物生活的環境。寫景處即是寫人,景和人不能遊離。

4.晚上燈下讀書,不知身在何世。

5.我年輕時受過西方現代派的影響,有些作品很「空靈」,甚至很不好懂。這些作品都已散失。有人說翻翻舊報刊,是可以找到的,勸我搜集起來出一本書。我不想幹這種事。實在太幼稚,而且和人民的疾苦距離太遠。我近年的作品漸趨平實。

6.我的看似平常的作品其實並不那麼老實。我希望能做到融奇崛於平淡,納外來於傳統,不今不古,不中不西。

7.語言像樹,枝幹內部液汁流轉,一枝搖,百枝搖。

8.我認為一篇小說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創作的。作者寫了,讀者讀了,創作過程纔算完成。作者不能什麼都知道,都寫盡了。要留出餘地,讓讀者去捉摸,去思索,去補充。中國畫講究「計白當黑」。

9.有一種通身鐵色的蜻蜓,翅膀較窄,稱「鬼蜻蜓」。看它款款地飛在牆角花蔭,不知什麼道理,心裡有一種說不出來的難過。

10.好些年不看到土蜂了。這種蠢頭蠢腦的傢伙,我覺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的,有點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當作窠的。看它從洞裏把個有絨毛的小腦袋鑽出來(那神氣像個東張西望的近視眼),嗡,飛出去了,我便用一點點濕泥把那個洞封好,在原來的旁邊給它重掘一個,等著,一會兒,它拖著肚子回來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個洞,鑽進去,看看,不對,於是在四近大找一氣。我會看著它那副急樣笑個半天。或者,乾脆看它進了洞,用一根樹枝塞起來,看它從別處開了洞再出來。好容易,可重見天日了,它老先生於是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點氣,因為到這時已一聲不響了。

11.園子裏時時曬米粉,曬竈飯,曬碗兒糕。怕鳥來喫,都放一片紅紙。為了這個警告鳥兒照例就不來,我有時把紅紙拿掉讓它們大喫一陣,到覺得它們太不知足時便大喝一聲趕去。

12.我想起它們來了,也有一天會像來了一樣又去了的。我盡想,從來處來,從去處去,一路走。

13.園裡什麼花開了,常常是我第一個發現。祖母的佛堂裏那個銅瓶裏的花常常是我換新。對於這個孝心的報酬是有須掐花供奉時總讓我去,父親一醒來,一股香氣透進帳子,知道桂花開了,他常是坐起來,抽支煙,看著花,很深遠的想著什麼。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裡誰也還沒有起來,我常去園裡摘一些冰心蠟梅的朵子,再摻著鮮紅的天竺果,用花絲穿成幾柄,清水養在白瓷碟子裏放在媽(我的第一個繼母)和二伯母妝臺上,再去上學。我穿花時,服侍我的女用人小蓮子,常拿著撣帚在旁邊看,她頭上也常戴著我的花。

14.太陽照進來,令人明白感覺到花在吸著水,彷彿自己真分享到吸水的快樂。

15.槐樹種在土山上,坐在樹上可看見隔壁佛院。看不見房子,看到的是關著的那兩扇門,關在門外的一片菜園。門裡是什麼歲月呢?鐘鼓整日敲,那麼悠徐,那麼單調。門開時,小尼姑來抱一捆草,打兩桶水,隨即又關上了。水咚咚地滴回井裡。那邊有人看我,我忙把書放在眼前。

16.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街道房屋。我們幾個同學,可以指認哪一處的屋頂是誰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風箏,風箏在我們腳下飄。城裡人家養鴿子,鴿子飛起來,我們看到的是鴿子的背。幾隻野鴨子貼水飛向東,過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見野鴨子飛得高高的。

18.因為常年注視著流動的水,故目光清明堅定。

19.待修的船翻扣過來,底朝上。這隻船辛苦了很久,它累了,它正在休息。

20.江浙一帶人見面問起我的籍貫,答雲高郵,多肅然起敬,曰:「你們那裡出鹹鴨蛋。」好像我們那裡就只出鹹鴨蛋似的!我的家鄉不只出鹹鴨蛋。我們還出過秦少游,出過散曲作家王磐,出過經學大師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縣裡的名勝古蹟最出名的是文遊臺。這是秦少游、蘇東坡、孫莘老、王定國文酒遊會之所。

21.雨老不停,我的一個堂姐就會剪一個紙人貼在牆上,這紙人一手拿著簸箕,一手拿笤帚,風一吹,就搖動起來,叫「掃晴娘」。也真奇怪,掃晴娘掃了一天,第二天多少會放晴。

22.金魚缸的西北邊有一架紫藤。盛花時,紫雲拂地。花謝,垂下一根一根長長的刀豆。

23.祖父所開的店鋪主要是兩家藥店,一家萬全堂,在北市口,一家保全堂,在東大街。這兩家藥店過年貼的春聯是祖父自撰的。萬全堂是「萬花仙掌露,全樹上林春」,保全堂是「保我黎民,全登壽域」。祖父的藥店信譽很好,他堅持必須賣「地道藥材」。藥店一般倒都不賣假藥,但是常常不很地道。尤其是丸散,常言「神仙難識丸散」,連做藥店的內行都不能分辨這裡該用的貴重葯料,麝香、珍珠、冰片之類是不是上色足量。萬全堂的製藥的過道上掛著一副金字對聯:「修合雖無人見,存心自有天知」,並非虛語。

24.中秋洗「連枝藕」——藕得有五節,極肥白,是供月亮用的。

25.兒女是屬於他們自己的。他們的現在,和他們的未來,都應由他們自己來設計。一個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該盡量保持一點童心。

26.汲源來大夏,播火到小城。

27.柳樹遠看如煙,有風則起伏如浪。我第一次體會到什麼是「煙柳」、「柳浪」。感受到中國語言之美。可以這樣說:這排柳樹教會我怎樣使用語言。

28.地塊之間,蘆荻過人。

29.我好像曾經見過這條河,以後還會看到這樣的河。

30.所謂「大辯論」,其實是「大辯認」,他辯你認。稍微辯解,便是「態度問題」。態度好,問題可以減輕;態度不好,加重。問題是問題,態度是態度,問題大小是客觀存在,怎麼能因為態度如何而膨大或收縮呢?許多錯案都是因為本人為了態度好而屈認,而造成的。

31.批判是一出荒誕戲劇,如莎士比亞說,所有的上場的人都只是角色。

32.人到極其無可奈何的時候,往往會生出這種比悲號更為沉痛的滑稽感。

33.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善良的。曾被打成右派的那一代人,除了已經死掉的,大多數都還在努力地工作。他們的工作的動力,一是要實證自己的價值。人活著,總得做一點事。二是對生我養我的故國未免有情。但是,要恢復對在上者的信任,甚至輕信,恢復年輕時的天真的熱情,恐怕是很難了。他們對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對現實多多少少是疏離的。受過傷的心總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為政臨民者,可不慎乎。

34.人的遭遇,常常是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

35.蒼山負雪,洱海流雲

36.萬事萬物,都有一個抽象的槓桿,只要找到槓桿的支點,則萬事萬物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大至二次大戰,小至蒼蠅之微,皆清澈洞明,了無沾滯。嗚呼,少邦悟此祕旨,何其幸也。此上天予少邦者獨厚,非人力所可詰究者也。

37.「秋盡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樹好像到了冬天也還是綠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樹真是綠得好像要滴下來。

38.有一個側院,院裏種了好多盆白茶花。這些白茶花有時整天沒有一個人來看它,就只是安安靜靜地欣然地開著。圖書館的管理員是一個妙人。他沒有準確的上下班時間。有時我們去得早了,他還沒有來,門沒有開,我們就在外面等著。他來了,誰也不理,開了門,走進閱覽室,把壁上一個不走的掛鐘的時針「喀拉拉」一撥,撥到八點,這就上班了,開始借書。

39.怪事!中國的婦女似乎有一種天授的驚人的耐力,多大的負擔也壓不垮。

40.茶館離翠湖很近,從翠湖吹來的風裡,時時帶有水浮蓮的氣味。

41.有一個姓馬的同學每天到這裡打橋牌。解放後,我才知道他是老地下黨員,昆明學生運動的領導人之一。學生運動搞得那樣熱火朝天,他每天都只是很閑在、很熱衷地在打橋牌,誰也看不出他和學生運動有什麼關係。

42.有一位貴州人每天挑一副擔子來賣餛飩麵。他賣餛飩是一邊包一邊下的。有時餛飩皮包完了,他就把餛飩餡一小疙瘩一小疙瘩撥在湯裏下面。有人問他:「你這叫什麼面?」這位貴州老鄉毫不猶豫地答曰:「桃花面!」

43.現代古物和一個心如古井的青年學者,倒是十分相稱的。

44. 從不同方向來的人都湧向這裡,形成了一條人河。走出一截,離市較遠了,就分散到古道兩旁的山野,各自尋找一個合適的地方待下來,心平氣和地等著,——等空襲警報。

45.跑警報大都沒有準地點,漫山遍野。但人也有習慣性,跑慣了哪裡,願意上哪裡。大多是找一個墳頭,這樣可以靠靠。

46.聯大同學也有不跑警報的,據我所知,就有兩人。一個是女同學,姓羅,一有警報,她就洗頭。別人都走了,鍋爐房的熱水沒人用,她可以敞開來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另一個是一位廣東同學,姓鄭。他愛喫蓮子。一有警報,他就用一個大漱口缸到鍋爐火口上去煮蓮子。警報解除了,他的蓮子也爛了。有一次日本飛機炸了聯大,昆中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彈,這位老兄聽著炸彈乒乒乓乓在不遠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圖書館旁的鍋爐上神色不動地攪和他的冰糖蓮子。

47.日本人派飛機來轟炸昆明,其實沒有什麼實際的軍事意義,用意不過是嚇唬嚇唬昆明人,施加威脅,使人產生恐懼。他們不知道中國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彈性的,不那麼容易被嚇得魂不附體。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於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於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徵不服的。

48.有一位曾在聯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國講學。美國人問他:西南聯大八年,設備條件那樣差,教授、學生生活那樣苦,為什麼能出那樣多的人才?——有一個專門研究聯大校史的美國教授以為聯大八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華、南開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為什麼?這位作家回答了兩個字:自由。

49.長日悠悠,一片安靜。我那時正在讀《莊子》。在這樣的環境中讀《莊子》,真是太合適了。

50.我們那時都是這樣,得、失無所謂,而可失之物亦不多。

51.玩物從來非喪志,著書老去為抒情。

52.別人的詩都是畫在白底子上的畫,李賀的詩是畫在黑底子上的畫,故顏色特別濃烈。

53.這也是西南聯大許多教授對學生鑒別的標準:不怕新,不怕怪,而不尚平庸,不喜歡人云亦云,只抄書,無創見。

54.嬌慵醉媚,若不勝情。

55.參加同期、曲會的,多半生活清貧,然而在百物飛騰,人心浮躁之際,他們還能平平靜靜地做學問,並能在高吟淺唱、曲聲笛韻中自得其樂,對復興民族大業不失信心,不頹唐,不沮喪,他們是濁世中的清流,旋渦中的砥柱。他們中不少人對文化、科學做出了很大的成績。安貧樂道,恬淡沖和,是中國的知識分子優良的傳統。這個傳統應該得到繼承,得到扶植髮揚。

56.他的飯很簡單,湊湊合合,小米飯。上頓沒喫完,放一點水再煮煮。撥一點麵疙瘩,他說這叫「魚兒鑽沙」。

57.他說北京好,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喫,——五味神在北京。

58.老舍先生談起過,有一次要拍齊白石的畫的電影,想要他拿出幾張得意的畫來,老人說:「沒有!」後來由他的學生再三說服動員,他才從畫案的隙縫中取出一卷(他是木匠出身,他的畫案有他自製的「消息」),外面裹著好幾層報紙,寫著四個大字:「此是廢紙。」打開一看,都是驚人的傑作,——就是後來紀錄片裏所拍攝的。

59.他的幽默是農民式的幽默,聰明,精細而含蓄,不是存心逗樂,也不帶尖刻傷人的芒刺,溫和而有善意。

________假裝是成熟的分界線________

除了以上,先生的文章中還經常出現友人或者先人的清俊句子,讀後滿口餘香~

突然發現先生文章曾多次出現在小學中學的語文課本試卷裏 ,是不是晚年語言平實詼諧的緣故呢

(有很多想法一時說不清楚,有時間可能回來繼續更一些)


梨花像什麼呢?

梨花的瓣子是用月亮做的。

——《葡萄月令》

第一眼看就是覺得比喻很新穎,很恰當。然後就跳過去了。

後來反覆刷的時候每次看見這句都要看好幾次,有時候翻了過去再翻回來。我們下晚自習的時候月亮更多時候是黃的,有點像舊書那種顏色,可是我看見這句時是什麼感覺。

好乾凈,好清澈,「庭下如積水空明」,我好像聞到了月光的味道,是梨子的味道,喫起來大概也是梨子的口感。

而且我看見這句會想哭,莫名其妙地想哭。就是感覺太乾淨了。


史航曾說:「這世間可愛的老頭兒很多,但可愛成汪曾祺這樣的,卻不常見。」

他的文字似乎有一種治癒人心的力量,讓人愛不釋手,我想大概是因為他的字裡行間都充滿著人間煙火的氣息和柴米油鹽的味道、也透露著品嘗過人生百味後的豁達、從容和淡泊。

1、「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

對待生活,他也是如此。

以一顆豁達、包容的心去品嘗人間滋味,用人間煙火氣去治癒生活的苦。

人總在追求幸福,幸福在哪裡呢?幸福從來都不在前方,而是在一蔬一飯、一飲一食之中,在平淡歲月的人間滋味裏,在「家人閑坐、燈火可親」中。

2「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於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於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徵不服的。」

這是汪曾祺說的一句話,他也在他的人生裏將這種精神發揮到了極致,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生活總要繼續下去。

當你以消極的心態去對待生活時,你會發現生活處處都是死角;當你以積極地心態去對待生活時,生活又處處都是起點。

3、有的人生活平淡如水,無人欣賞,沒有鮮花也沒有掌聲。有的人生活多坎坷波瀾,無人救贖、也無人在意。

但無人欣賞一樣可以綻放,無人在意也一樣可以怡然自樂。

生活是自己的,唯隨遇而安,方自得其樂。


比如下面這段對辣椒的描述:

「我們喫辣是在昆明練出來的,曾跟幾個貴州同學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燒燒,蘸鹽水下酒。平生所喫辣椒之多矣,什麼朝天椒、野山椒,都不在話下。我喫過最辣的辣椒是在越南。一九四七年,由越南轉道往上海,在海防街頭喫牛肉粉。牛肉極嫩,湯極鮮,辣椒極辣,一碗湯粉,放三四絲辣椒就辣得不行。這種辣椒的顏色是桔黃色的。在川北,聽說有一種辣椒本身不能喫,用一根線吊在竈上,湯做得了,把辣椒在湯裏涮涮,就辣得不得了。雲南佧佤族有一種辣椒,叫「涮涮辣」,與川北吊在竈上的辣椒大概不分上下。」

每每看比如下面這段對辣椒的描述:到這一段文字,我咽喉就不自覺地咽口水。喫的本質,是果腹,是口味。但是更深層次地說,則是大俗亦大雅,他喫的行為十分普通,普通到看起來「俗」的地步,但又因其自然和諧而十分特殊,真正做到了出入自在,圓融無礙,粗茶淡飯,也能品出真味。

今天一看到汪曾祺的句子,我一下子想起來的,居然是冒著紅油的高郵鹹鴨蛋,北京夏天的下雨時,煮爛和的蠶豆,冬天喫的薺菜,賣腐乳、賣豆腐腦、賣綠豆湯、賣水蘿蔔的街頭速寫…真是越想越饞…

他說:「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其實毋須強加給人者,又豈止是飲食?

但更多的,汪老先生的文字還是拘泥於喫食本身,有的時候生活附加了太多的意義和負累,而汪曾祺卻不失一份簡單。


家人閑坐,燈火可親。

特別是現在每次看到別人一家人團聚就會感到羨慕。


人不管到了哪一步總得找點樂子,想一點辦法,老師愁眉苦臉,幹嘛呢!

我對這種打破常規的生活極感興趣美,多少要包含一點偶然愛逛菜市,菜市更有生活氣息一些。買菜的過程,也是構思的過程為人天真到像一個孩子,對生活充滿興趣,不管什麼環境下永遠不要消沉沮喪,無機心,少俗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