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全國夏糧減產:播種面積減少且單產下降,還算好收成

航拍麥收畫面。資料圖

國家統計局18日公佈的全國夏糧生產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夏糧總產量13872萬噸,比2017年減產306萬噸,下降2.2%,但還算較好收成。

統計顯示,今年夏糧播種面積26703千公頃,比上年減少164千公頃,下降0.6%。夏糧產量因面積減少而減產86萬噸。國家統計局農村司高級統計師黃加才分析,夏糧播種面積減少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各地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減少夏糧播種面積,增加花生、蔬菜等經濟作物播種面積。

國家糧食儲備局微博:


不懂農業的為什麼都要胡說幾句呢?

不懂的話,看統計數據也行啊!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4年夏糧產量是13659.60萬噸,比今年還少,餓到你了嗎?再看十年前,2008年夏糧產量是12074.89萬噸,餓到你了嗎?

糧食生產本來就有波動性,有些人看到「減產」就說國將不國,就說地產誤國,各種危機炒作,目的是什麼啊?

所以我的結論就是,正常波動範圍之內,沒什麼好評價的。

==========

鑒於知乎槓精越來越多,我還是貼3張圖吧。

這個圖是來自國家統計局,數據截止到2016年。從圖中我們看出,夏糧產量在2007-2016年間,在總體產量上升的趨勢上,存在2010年和2016年兩個減產的波動,而今年的產量呢?是13872萬噸,比2014年及之前任何一年的產量都高,餓得著你嗎?

第二張圖,能夠看出夏糧產量在全年糧食總產量中佔的比例。大約是全年產量的五分之一多一點。也就是說,佔總產量五分之一的夏糧產量往下波動了2.2%,對總產量的波動影響有多少?至於這麼炒作嗎?

得第三張圖,是人均糧食產量。人均糧食產量已經逼近450kg了。這是什麼概念?比全球的人均佔有量高40多公斤。其中五分之一的夏糧波動了2.2%,餓得著你嗎?


大家都從歷史,社會,經濟學數據來解釋。作為農民的兒子,沒有知乎人均年薪三十萬。雖然我也是經濟學專業的,但是農業問題還是以自己的事作答吧。

坐標山東魯南某農村,我家四口人共計六畝半地,:

老爸鄉村建築隊工人,兼職種六畝地

老媽做飯,偶爾食品廠扒橘子皮,這幾年給我姐姐看孩子,兼職種地。

姐姐,事業單位,不種地。我,市區私企職員,畢業兩年,不種地。

我跟我姐姐住在市區,我們都買了房子,除了五一,十一回家幫下,基本不接觸農田,而且基本沒有回鄉種地的可能了。

六畝半地構成:

一畝河灘,種植河灘樹,不產糧食

三畝優質田(方言叫做湖地,一年兩種),種植玉米,大蒜,花生,小麥。為了減少勞作,17年休整其中兩畝,種植楊樹(都是優質良田啊,心痛),父母計劃19年再放棄最後一畝優質田,種植楊樹。

最優質的田,種上了楊樹這地最後一年種花生,楊樹長大了

兩畝非優質地(丘嶺地,土薄,缺水,一年一種)種植花生,小麥,地瓜。

其餘零星小地不計算(我跟我姐不更種,所以沒有承包很多地,除了村裡分責任田,只有河灘是承包的。有的家庭十幾畝。)

也就是說,到明年,擁有六畝多地的我家,只有兩畝地真正種植糧食作物。而且未來我們會全家進城,那兩畝地也不種糧了。

為啥那?

1,不掙錢,18年每畝大蒜凈賠600以上,這還不算人工。預計今年花生全賣了也就是我姐姐一個月工資。

我爸爸幹鄉村建築,一天一百二,一百三左右,種植和收貨作物累計需要一個月,最低半個月。浪費了我爸爸的工時,糧食也賣不到錢,嚴重倒掛。

媽媽偶爾去食品廠,一天四五十塊,當然不是天天去,我媽媽也是圖個熱鬧,去找人聊天。

2,父母老了,我爸媽同歲,今年56歲了,我媽媽還有點關節炎,幹不了重活了,一對老農,供兩個孩子讀書,又給兒子買房子,很不容易,很辛苦了。而我和我姐姐已經基本遠離了種田,我們甚至記不清家裡的地在哪裡,不會熟練地使用農具,記不得農時。農業種植後繼無人。。。父母已經在為自己的「退位」做準備。

(9.29,增補:想起一件事來,今年春我,鄰居一位七十多老太太摔到在廁所,呼救無人應。大概過了好久,我爸爸和姑父等才趕來,四五個人,就56歲的我爸和51歲的姑父最年輕,我姑父身材矮小,只能我爸爸把很重老太太抱起來,身上沾了很多糞便爸爸也不管了,用毯子接到門口,打120救護車。。。。老太太多活了半年,今年秋去世了。。。我在想,如果連我爸爸這個年紀的都沒有了,以後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3,最近幾年,水果種植收入還是可以的,鄰村已經建立了黃桃和葡萄基地。我父母無力再折騰農業,所以只是種上不用管理的楊樹了。每七年一砍伐,一畝地大概一萬多塊。 我媽媽常說,這些楊樹賣了錢我就不給你了,我跟你爸爸養老。不用你跟你姐給我們錢,我們自己花這些就夠了。。

倍感滄桑。。。。

4,圈地。

我們村還不算是圈地最嚴重的,離工業區遠一點。但是前幾年縣裡建設**園,連同鄰村帶我村,一次性圈地二百多畝。

**高鐵在建,物料廠買斷了幾十畝農田

**高速過境,我沒有全村數據,反正我家損失了大約0.6畝地。

丘陵上建立的各種養殖場在五家以上,廠棚,化糞,佔據多少農田我不知道,沒有具體數據。

我跟我姐計劃過幾年讓我父母都進城來,我媽媽看孩子,爸爸找個輕快的活,我爸爸手藝很好,是一個很好的大工(建築有大工,小工之分)。我家不是很有錢,做不到父母賦閑旅遊啥的。

我想我村和我家不具有代表性,但是給大家參考吧。

當然,我不認為這點減產造成國內缺糧,長期N連增的新聞太多了而已。今年糧食依然很便宜,昨天跟老爹視頻聊天,討論家裡堆滿院的玉米是否能夠我一個月房貸。收購價很低,而且是在國家保護情況下。要是缺糧,早就飆升了。

當然的當然,希望國家認清好形式,採取措施進一步降低糧食依存度吧。


預料之中。

今年河南風不調雨不順,拔節期一波陰雨加降溫,小麥大面積倒伏,到了揚花期又是陰雨連綿。大面積減產,說明沒有隱瞞災情而已。。。。。。


天災啊。今年華北平原倒春寒加春旱是減產的主要原因。化肥漲價和地下水壓採加重了趨勢。小麥保護價格下調減少化肥農藥使用的宣傳使得情況進一步惡化。高附加值農作物取代小麥和房地產開放只是小事情。

建議作好以下應對:加大對冬小麥補貼力度;加大對主糧的收購保護;對農業用水敞開供應;對化肥農藥等農資實施補貼;對農機實施免稅柴油等補貼;建立主糧保護區,主糧保護區內實施階梯額主糧補助,主糧畝產量越高補助越高。


這幾年一直關注這個問題,試答一下。

先說結論,我覺得糧食在可控範圍內,可恢復性的減產是一件好事。

開始論證:

1,首先今年減產的一個核心因素,是氣候。華北華中地區從春季開始就連綿陰雨,還有倒春寒。也就是現在基礎設施底子厚技術水平高,擱四五十年前,這就是一次自然災害。所以,減產是客觀和必然的。這點其他答主也有很詳實的回答,不多贅述。

2,然後,糧食多年豐收,從14年開始,糧食國家保護價格就在下調。雖然只有幾分幾釐,但畢竟產量基數擺在這裡,再結合每年CPI漲幅,顯然這個影響比純粹的計算數值中更大。所以,秋冬季實際播種面積,就已經在大規模下降了。簡單說,沒有種糧積極性了。

3,我在第2點裡,沒有說是農民沒有種糧積極性,原因在於,多輪土地改革和新農村建設後,農民的城鄉多元化經濟結構已經形成。壯勞力多去城鎮打工謀生,一般婦女老人更多參與田間勞作,土地收益對絕大多數農民來說,已經成為一種莊稼人的習慣,而不是謀生的唯一手段。所以只要糧食價格不是過份幅度的波動,對他們來說,根本不care。

誰最關心呢?相當數量的土地,在多年以前,就已經通過土地流轉等手段集中到一些大戶和城裡來的新農民手裡。這些佔地在100到5000畝以內的中型農業從業者,纔是影響最大的。那麼再結合一下第一第二點,問題就很明顯了。

中國目前絕大多數的新農業經營者,已經事實上破產和失敗。

08年以後,大量的熱錢湧入各行各業,尤其是原來掙得改革開放第一桶金的傳統行業從業者,在本行業逐漸趨向飽和,資本集中度越來越高,本業已經增長乏力的時候。突然驚奇的發現,原來做農業成本如此之低,門檻如此之低,風險如此之低。

他們習慣於政府幾十萬一畝的土地出讓金,猛然發現租一畝糧田只需要幾百塊一年,拿下100畝,一年總投入,也就十萬塊。「種出來不賣,就給家人朋友同事夥伴,喫自家放心東西」成為了他們最初的需求。然而實際介入後,秉承原始且簡單粗暴的食品安全認知,與對農業生產技術的迷之自信。兩三年下來,平均一百畝丟掉兩三百萬的比比皆是,過千萬的也大有人在。更可怕的是,他們發現自己的農產品,並不是如原先想像中,那麼受認可。結果只有兩種,底子厚的,繼續死撐,尋找和等待機會。底子薄的,就拍屁股走人。

事實上,我認為現代農業,應該是一個專業化,職業化程度非常高的產業。而不是一羣除了情懷和錢什麼都沒有的人的跑馬場。

通過階段性的供給側調整,洗一洗市場,淘汰掉一些落後產能,和玩票的農業票友。我覺得更有利於農業的穩定發展,和利潤的合理分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