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曆年間滿清已經成為了極其嚴重的邊患,那麼應該如何運作纔能有效的趕在小冰期嚴重之前解決這個問題呢?

僅限軍事領域的運作,暫時不談什麼改革之類的事


廣寧大敗後,傾全國之力在東北與滿族持久戰一年,消滅滿族即使不能但無論勝敗把遼東百姓大部分遷入關內,摧毀遼東農業,城市,變遼東焦土,開沈鐵等衛斤數平毀,遼中除遼陽千年古城無軍事堡壘,遼西到山海關徹底成為無人區,放棄遼東劃山海關自守,收買蒙古,宣大薊等邊關嚴防,2萬明軍進朝鮮漢城協防,山東海口駐守6萬明軍隨時登陸朝鮮,嚴禁漢族出關,困死後金。廣寧大敗督撫不和,失敗戰略層面大於戰術,政治方面大於軍事,非明軍不能戰。閹黨掌權稅收能再支持一場戰爭。從各省再調精銳連同九邊部隊,再與後金一戰。必須摧毀遼東城鎮農業,保護遼民入關。使滿族聚居區成為一片焦土。後金為得糧食進攻朝鮮,然朝鮮貧瘠本來糧食不足後金掠奪致朝鮮民變峯起,義軍抵抗後金,必然加劇朝滿民族矛盾。後金於今遼東吉林一隅無糧無錢無鐵無人無貿易無盟友,縱使奴兒黃等軍事天才也無力挽救滅亡的命運。


堅壁清野,毀壞城池,把遼東漢人內遷,嚴禁關內與關外交易,如此,努爾哈赤得到的只是一片沒有人民和財富的荒地,再怎麼折騰也只是一個搶了跑路的女真部落,絕不可能進化成後金。


後金算什麼威脅哦,明朝真正的問題在朝堂上。

努爾哈赤後期,建州的經濟已經崩潰了,不得不依靠人為減丁(tusha)來維持。如果不是後來關寧軍「運輸大隊」太給力,他們早就冰消瓦解了。

傳統文人因為知識體系欠缺,寫的東西都沒有多少參考價值,所以他們吵翻天的明末問題都是表象。真實原因就一個,財政。只要財政可以維持,什麼闖獻後金都不是問題。而財政問題雖然複雜,簡化理解也不過就是,錢從哪裡來到哪裡去而已。

東林瘋狂的反對閹黨,不過因為後者替皇帝辦事努力收稅而已。崇禎自斷一臂,從此無法向富庶的江南財團加稅,於是隻能加倍盤剝下層小民。所以才導致各路起義軍降而復叛越剿越多。

與此同時,關寧軍養寇自重,變成財政黑洞。其中晉商更是背後隱形主導。朝廷的軍費被關寧軍中上層截流,人為造成通脹,本來非崩盤不可。但經濟總會找到出路,後來形成了關寧軍+晉商+後金的奇特互補貿易三角。表明上喊打喊殺,其實關寧軍和後金在經濟上是一體的。

兩大財團,一個有錢也不給,拚命阻止加稅,另一個乾脆直接資敵。

更不用說尾大不掉的宗室,貪墨腐敗的官僚等等。明帝國不缺財富,只是很難彙集到政府手上,政府用也用不到真正需要的地方。


單論戰鬥力明軍已經比不了後金了。不涉及改革的話,等於是失去了在軍事上徹底解決後金的可能性。

明朝方面唯一的選擇,只能像萬曆晚年一樣,任用熊庭弼。

遼東長久以來的問題在於只是單純的軍鎮而沒有文官系統,客觀上失去文官制約的軍頭們對努爾哈赤坐大負有很大責任,而自遼東戰事以後才設立的遼東經略,則使得中央可以委任高階文官在總體上統籌對後金的戰爭,同時另一方面也可以制約遼東將門們的進一步軍閥化。熊庭弼在這方面做的可以說相當不錯了,他的第一期任內逐步恢復遼東邊牆的控制,把後金勢力逐出了遼東主要的農耕區域,如果可以在守穩邊牆的基礎上堅持十年,建州女真對於明朝也不過就是類似瓦喇也先或者韃靼達延汗一類的威脅了。

奈何天啟是稍微有點順風就開始浪,再加上朝廷裏一幫子明明是廢物卻都覺得自己牛逼一個個想去搶功勞(軍功封爵不僅是武官,也是所有文官的夢想啊),最後還有熊庭弼本人打仗還湊合奈何不會做官得罪的人太多。撤了熊庭弼的遼東經略起,遼事就開始向不可挽回的方向發展了。


謝邀

其實只要不廢除驛站,後金就很難進入中原,然後朝廷內部不在大方向上犯錯,後金能全身而退就不錯了,更別說打中國了


堅壁清野,杜絕通商走私。或者政府規定通商地點,時間和物品。不出10年遼東人連菜刀也沒有。當然。這需要一定的軍力支持。不然人家買不到還不會搶嗎。


神州北部皆已糜爛,應該全面放棄,退守長江淮河一線,恢復元氣,待機北伐。最少也要官宣一位繼承人,放到南京去安定民心,再自殺也不遲。


僅僅限制在軍事範圍有很大問題……明帝國自身的問題本來就是出在政治和經濟上。所以強答下,按努爾哈赤到皇太極時期吧戰略上,袁的大思路不錯,碉堡加圍城,即穩步防禦,緩慢壓縮,期間騷擾加破襲,如果能訓練較強軍隊,比如火器,騎兵,或者聯繫朝鮮,穩住東江,製造內亂等,五到十年內,大規模進攻或許可行


與後金義和 畢竟明朝和後金此時都不利 經濟陷入困境


死守錦州,然後遼東漢人全部遷到關內。

用各種方法殺女真百姓,什麼暗殺,投毒,誘殺,隨便啥都行,就殺老百姓,遇到女真兵,上馬就跑。


無解,一幫道貌岸然,一個自以為是,一羣食不果腹,一幫虎視眈眈。重點還是道貌岸然的鍋


以當世人的思維習慣,不瞭解天下之大,不利用荷蘭,英國,葡萄牙的勢力,一同剿滅建奴,只從自身找辦法,已經沒有用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