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 快七十的人了,在别的事情上能说得通道理 ,唯独这个不行。于是乎我每年都遵守了(其实是当时也懒得理发,到前面的时候也长长了或者到龙抬头那天长了)

但现在不一样了 高三.我头发长我心情就躁。头会痒,洗头次数比以往快了好几倍。所以我每个月月底都会去。不巧碰到这时候了。我妈不让,我姐我爸都理解我。我感觉,这样的误传,根本就不符合中国人对习俗的认知,正月理头就会死舅舅?这谁规定的?这还哪是习俗简直就是咒人么?

看知乎没什么这方面的讨论,求大神解答,请指点我该怎么做..或者启发我让我有些反省。


完全没有必要遵守。「正月里不剃头」与「死舅」这两件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究其源头,源于一种附会和误传。该习俗起源于1644年清廷颁布剃发令的前后。

话得从清军入关时说起,大清皇帝为了"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和一个长长的大辫子。为了一统江山,尤其是统治思想,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推行的媒介便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随后,这些剃头匠便走街串巷,恩威并施地把人们的头发一一拿下。原来是清军入关后,清朝统治者强迫汉人学满人的样子,剃头留辫子。

这场头发的变革著实惹恼了很多汉人,遭到了民众的反对,「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江南士子认为剃头是对他们人格的莫大侮辱,因此群起反抗,却遭遇了清政府的残酷镇压,上演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一幕幕悲剧。在大清国的高压下,一些文人士大夫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而是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明王朝的思念,实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讹传为「死舅舅」。

后来这种习俗在流传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因「思旧」遭到政府的清算,就演变成了「正月不剃头——思旧」。后来,「思旧」被讹传为「死舅」,以讹传讹,也就有了后来「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据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即说清军入关,强行要求汉民剃发留辫,而汉民则由于心怀故国,相约正月里不剃头,以示不忘旧君,成为「思旧」。时间久了,「思旧」便谐音成了「死舅」,最终以讹传讹,成了「正月里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民间禁忌。

  一场发生在三百多年前的剃头闹剧至今未结。


好烦啊,我今晚还为了这个和我妈大吵了一架。一边是学校不剪头发就要扣分的制度,一边是我妈的蛮不讲理。有时我宁愿自己出生的地方能够没有那么多习俗

谢邀,我记得好像是正月不剃头——思舅舅,然后不知道怎么传著传著就变成了死舅舅


早上开会刚刚说,正月头发再长也不要剪正月剪头,要死娘舅(哈哈,也是民间说法,我们可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啊,相信科学的o(^_^)o)


我也是在这个习俗方面很头疼,但是现在家里的老人都重视这些个,没办法就只能不理了。题主还好有爸爸姐姐支持,我这就没人支持我。这种旧习俗我觉得短时间内还是不会被剔除的。
刚想去理发就看见这个。。。。
我很痛恨这种习俗 但是如果你有舅舅的话最好还是遵守一下 毕竟老人迷信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