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主要還是一個藥物運輸方式上的改變。問這個問題主要也是想針對其機理、實現的難易程度、潛在的風險(劑量控制、副作用等),歡迎討論~~

原新聞:

New patch aims to turn energy-storing fats into energy-burning fats?

www.sciencedaily.com

一種可以減小肚腩的新方法已經在實驗室中取得了效果。這項研究使用了一種新的運送藥物的方法:通過微型的針包,將藥物送入人體內,而這些藥物能將儲存能量的白色脂肪轉為消耗能量的棕色脂肪。這種新穎的方法由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並成功在四周內讓高熱量食物餵養的小鼠的重量和脂肪減少了超過百分之三十。

這種新款的皮膚貼上有上百根比人類毛髮還要細的微型針,內含兩種藥物(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或三碘甲狀腺原氨酸)。當把這個皮膚貼壓上皮膚大概兩分鐘後,這些微型針就會嵌入皮膚並從貼紙上分離,貼紙隨後可以被揭下。在針頭分解之後,藥物分子會逐漸擴散到皮膚表層下儲存能量的白色脂肪處,並將其轉為能夠消耗能量的棕色脂肪。棕色脂肪常見於嬰兒體內,能夠燃燒熱量來維持溫度。隨著人年齡的增長,棕色脂肪的數量逐漸減少並最終被白色脂肪所代替。(引自:哪裡變胖貼哪裡,這項減肥技術令人期待)


謝邀。

This is the stupidest thing I have ever heard.

堅定完畢.


1.組成完整方案設想的各個技術模塊都很常規,沒啥創新點,應該發不了高分文章;2.根本目的錯了,治標不治本。好比設計靶向化葯抗癌,也就能延長兩三個月的生存時間,最起碼得加個沉默外排膜蛋白的小分子RNA表示誠意。同理,這個設計從原理上說,哪怕能緩控釋,也起不到根本性,決定性作用;3.肥胖的機制研究還有很多待發掘的東西,沒有癌症或者心血管清楚,所以完全不講機制只講短期 in vivo效應的材料文章也是很吃虧的;4.從這個例子來看,國外媒體受詞語弱化波及,對醫藥生科的報道有向國內媒體靠近的趨勢

肥胖是一種脂代謝疾病,解決不了代謝的問題,什麼方法都是徒勞。減肥要對因治療,而不是對症治療


謝邀。

且先不談真正實施了藥物遞送後效果有多顯著的問題,作者用的是microneedle,微針的長度一般是幾百微米(北卡的Zhen Gu組用的微針一般長度小於600um)這個長度什麼概念,皮膚表層一般0.2mm (200um), 真皮層0.2cm (2000um),而脂肪組織在皮下組織。雖然你可以說藥物釋放在真皮層的毛細血管里,然後通過循環把藥物遞送至皮下脂肪層,那絕對不是帖哪兒瘦哪兒的問題,而是隨便帖幾片全身瘦啊。你如果說用的微針長度2mm,那哪是微針啊,直接針灸得了。

另外,Zhen Gu組做的微針都是降血糖的貼片,這個需要insulin的量非常之微小便可起效,並且通過滲透到毛細血管來進去血液循環從而降血糖,這個至少理論上比較可行。

再者,我本來想找到原文掃一眼,結果發現在線還找不到,我看到作者發在small method上,這個雜誌是17年新出的,small的子刊,目前靠綜述提高影響因子,small也就七八分,我覺得這樣的工作可能只能投到這樣的雜誌上。


小鼠實驗結果令人興奮。給藥方式有創新。

至於在治療肥胖等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上還需要臨床研究來證明。

猜測:這個微型給藥方式可能跟24小時血糖貼一樣只能到達組織液。不同於肌肉注射或者靜脈給葯,只能局部起效。


北卡州立大學的顧臻提出來的「胰島素貼片」,也是一種新型的胰島素給藥方式,獲得580萬美金的投資。

資本市場可能不會輕易放過這些智能給葯。


此前也看了有幾個和褐色脂肪組織有關的研究。最多關注的是該組織和二型糖尿病的關聯,在二型糖尿病中褐色脂肪組織會轉變為白色脂肪組織,而且這種轉變會促進周邊的褐色脂肪組織的白化。從而降低糖代謝,使血糖濃度不斷增加。但又有研究發現如果重新植入褐色脂肪組織,也可以使附近白色脂肪重新變回來。其實我覺得值得關注的是酯連素,部分褐色脂肪組織可以釋放酯連素,而酯連素是目前治療胰高血糖症和二型糖尿病一條很好的出路。

這個方向很像北卡的顧臻教授課題組和哥倫比亞大學一起在做的方向

可以看下他們發在ACSnano上的文章

額因為自己沒有在做這個方向,但2017年藥物製劑大會上,顧臻教授是有講的,當時在場聽的時候覺得很棒。

這個問題很早有人問過了,貼一個以前我的回答給你吧

利用「藥物貼片」促進脂肪褐變從而減脂真的可行嗎? - 擱淺-海豚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554537/answer/232734879
謝邀,事實上,我對於生理學問題並不擅長,但是小鼠實驗我做過很多。只能說我認為這是一種一過型的反應,並不認為可以長久。至於說徹底轉變,那更是無稽之談,個人意見,僅供參考。補充一點的是,在對於小鼠的腹腔被動免疫中,即使是應用異源的兔血清,也能夠快速的引發抗體。我不懷疑該成就的實驗結果,我只是對它的推論持有保留意見。

?????

甲狀腺素???貝塔受體激動劑????你直接吃不就得了,你跺你也麻
謝邀,之前我記得回答過這個問題,當時還有一個小姑娘在跟我糾結我的答案中間的問題,結果連最基本的概念都搞不清楚,實在是汗顏,希望這次不要出現類似的情況。

我再說明一下相關問題,首先,褐色脂肪和白色脂肪的概念問題我就不多說了,有問題自行百度或者維基,從轉化原理上來說是可行的,因為褐色脂肪確實更容易被分解產熱,所以乍一看確實可以有效減脂。但是在這裡絕對不能忽略的一點是,減脂的時候必須需要脂肪酶,就是lipopeotein lipase,簡稱LPL,這種酶在體內一般情況下是處於抑制狀態,因為人類進化的結果最終就是更多的儲存熱量,所以就算將脂肪順利轉化,沒有能夠將LPL去抑制,那一樣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脂肪代謝的問題的,因此我認為,在臨床實驗沒有做實的情況下,任何敢現在就下結論的回答都是耍流氓,至少從我的生化知識來分析,絕對達不到貼哪就能減哪的效果。

另外,對於我答案有意見的同學,想請各位先搞清楚各種概念和理論再來辯,之前的那篇ACsnano文章是權威雜誌,但根本不是生化領域內的權威,只是材料,化學領域內很好的期刊,能夠發到這麼好的雜誌上也是因為這種納米給葯技術,根本不是這個轉化的生化意義有多高。 最後給各位支個招,想轉化褐色脂肪非常簡單,也不需要這種膏藥,直接冬天少穿一件衣服冷一下就能夠帶動全身的白色脂肪向褐色脂肪轉變,但是是非常微弱的。 有不同意見的歡迎來辯,胡白扯的請自行繞道。

實驗室的老師有做白色脂肪棕色化相關的。方法聽起來很有意思,局部給葯,起效快速。但是在人身上還沒有臨床試驗,安全有效性有待考證。另,該方法治標不治本,肥胖後潛在的代謝綜合征,像胰島素抵抗,血脂升高,血壓升高等並不能解決,所以如果藥物開發成功,對於減肥者來說,只能是錦上添花,不能是雪中送炭。

不過看起來很有意思。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