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歷史上謚號比較奇怪的有6人,我們先看看這幾個人都做了什麼。

  1. 楚若敖(?―公元前764年),名儀,在位27年,史書記載欒書評價其:「訓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2. 楚霄敖(?―公元前758年),名坎,在位6年,史書沒記載幹了什麼。
  3. 楚蚡冒(?―公元前741年),名眴,在位17年,史書記載欒書評價其:「訓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另外流傳下來和氏璧的故事。死後,其弟熊通殺蚡冒之子自立為君,後來更是自立為楚武王。
  4. 楚堵敖(?―公元前672年),名艱,在位4年。楚堵敖在位時,整日胡作非為,不幹正事。後來不知道怎麼回事,他想殺了自己的同胞弟弟熊惲,卻被熊惲反殺,熊惲即位為楚成王。
  5. 楚郟敖(?―公元前541年),名,在位4年,被叔叔熊圍所殺,熊圍自立為楚靈王。在位期間沒有建立什麼功業。
  6. 楚訾敖(―公元前529年),名子比,在位1個月。楚靈王在外出征,子比聯合子晳和棄疾攻進郢都,殺靈王太子並自立為王。棄疾恐嚇子比、子晳:靈王率軍將回,誓言必滅子比和子晳全族。然而靈王其實已在外地自縊。子比和子晳在未確定靈王下落的情況下就相信了棄疾的謠言,被嚇破了膽,於是便雙雙自殺。

現在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情況。這幾個人中,楚若敖和楚蚡冒是有建功立業的,楚堵敖則是一個昏君,而楚霄敖,楚郟敖和楚訾敖都是碌碌無為。另外從楚蚡冒後,楚國的國君稱號為王,而之前不是。所以我們可以猜測,楚若敖,楚霄敖和楚蚡冒時,「敖」或者「冒」是當時楚君的特有的最高稱號,類似於中原諸侯的「公侯伯子男」。而到了楚堵敖,楚郟敖和楚訾敖時,這時楚國的國君稱號已經升級為王了,這三人也確實是當過楚王,可是在位期間一來沒建立功業,二來不是自己沒善終造成後代斷絕,所以自然就不配也不會被叫做楚某王。另外史書明確記載過楚成王說:「以熊艱未嘗治國,不成為君,號為「堵敖」,不以王禮葬之。」由此猜測這時「敖」已經是貶稱了,意思是你雖然為楚王,但德不配位,故將你貶稱為「敖」。


「敖「並不是一個謚號,楚人根據首領長期所在的地方,將國君稱為「某敖」或「某冒」,「若」、「宵」、「焚」等都是地名,這是有確切依據的。

若、焚、宵皆先公所徙居之地 ——李學勤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書(壹)》

又有:

若 囂 (敖 )酓 義 (儀 )徙 居 箬 (鄀 )。 至 焚 (蚡 )冒 酓 帥 自 箬 (鄀 )徙 居 焚 。 至 宵 囂 (敖 )酓 鹿 自 焚 徙 居 宵 ——《清華簡 楚居》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中就記載著楚君從若(鄀)遷居焚(蚡),又遷至宵地。可以看出世係為若敖(酓義)- 焚冒(酓帥)-宵敖(酓鹿),酓即熊,秦統一文字後酓氏皆寫作「熊」氏。

但是「敖」的含義也不能一概而論。楚武王之後,譬如堵敖、郟敖這兩個國君的稱號就有相當大的爭議,其中堵敖被楚成王所弒

吾告堵敖以不長。何試上自予,忠名彌彰? ——屈原《天問》

郟敖為楚靈王所弒,此外還有訾敖等,顯然在當時的環境下,「郟」等地不是楚君生前為都的地方。有說法認為是通過賦予「敖」之稱而不是謚號,來否認被弒者作為君的合法地位。在考古資料尚且不足的情況下,可以暫時認同這個看法。


敖通豪,《史記·韓長孺列傳》註云:「豪,猶帥也。」

《古文字通假字典》163頁「敖」字條有「敖」通「豪」之例證。又《尚書今古文註疏·書序下》「西旅獻獒」句下,孫淵如註:

「馬融作『豪』,曰酋豪也;鄭康成曰:『獒讀若豪,西戎無君,各強大有政者爲酋豪。』」

漢代羌族部落首長亦稱豪。《漢書·趙充國列傳》:

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種自有豪,數相攻擊,勢不壹也。

南方地區首領稱敖,周初羋伯簋(或讀爲乖伯簋)即有出現:「眉敖至,見,獻帛。」楊樹達認爲「眉敖」即《尚書·牧誓》微、瀘、彭、濮八國中微國的君主。(眉字古通微)。

楚國除君主換作敖外,一些官名也稱敖,如連敖、莫敖。現在出土的楚官璽中有「大莫囂鈢」、「連囂之四」以及「連尹之鈢」。其中「莫囂」即是「莫敖」,「連囂」即是「連敖」。《漢書·五行志》「莫囂」顏師古註:「莫囂,楚官名也。字或作敖,其音同。」連敖之制流傳至秦漢,《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下簡稱《史記高表》)、《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下簡稱《漢書高表》)多有記載:

1. (廣嚴侯召歐)以中涓從起沛,至霸上,爲連敖,入漢。 (《史記高表》下皆引此)

2. (隆慮侯周灶)以卒從起碭,以連敖入漢,以長鈹都尉

3. (淮陰侯韓信)至咸陽,亡從入漢,爲連敖典客,蕭何言爲大將軍

4. (柳丘齊侯戎賜)以連敖從起薛

5. (祁候繒賀)以執盾漢王三年初起從晉陽,以連敖擊項籍

6. (阿陵頃侯郭亭)以連敖前元年從單父

大莫敖見於《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功: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候、御史各一人。」(《漢書》作大莫囂)

由《史》《漢》二書看,連敖、莫敖大抵爲武官。關於連敖、莫敖,前人之解釋: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隆慮侯」條下如淳曰:「連敖,楚官。《左傳》楚有連尹、莫敖,其後合爲一官號。」如淳認爲連敖是連尹與莫敖結合在一起後的官名。

梁履繩云:「《史記·淮陰侯列傳》有連敖,蓋即連尹之遺制」。其認爲連敖爲連尹之遺制。

若連敖即爲連尹,則敖(囂)與尹意義當相近。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存在許多名爲「尹」之官職,如左尹、右尹、連尹、針尹、寢尹、工尹、卜尹、芋尹、藍尹、沈尹、清尹、莠尹、囂尹、陵尹、郊尹、樂尹、宮廄尹、監馬尹、楊豚尹、武城尹等。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中云:「尹訓正也。楚官多以尹爲名。」《爾雅·釋言》:「尹,正也。」《國語·齊語》「立五正」韋解:「正,長也。」是以尹即首長之意。則敖應當也是「正、長」之義。

又,楚頃襄王時入滇之莊蹻又稱莊豪,何光岳於《楚「敖」考》最後認爲豪即是敖,莊豪即莊氏族的豪酋。亦是一說,可供參考。


李玉潔《楚國史》得觀點認為,熬可能是「楚君」的一種特殊稱呼


「敖」是楚國早期的君主稱號,但在引入華夏制度的「王」後逐漸貶值。

若敖,蚡冒之世,「敖」為君主美稱。

後世楚國受中原影響,逐漸向化華夏,故正式國君稱王,廢君稱敖,如郟敖,訾敖等。


問知乎,不如問知網(其實也不局限於知網):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乖伯簋再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184頁。

顧頡剛:《史林雜釋·楚吳越之名號謚》,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第213到214頁。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第1348頁

唐嘉弘:《釋「莫敖」》,《江漢論壇》1984年第8期。

何光岳:《楚「敖」考》,《求索》1986年01期。

王廷冾:《楚國諸敖考釋》,《江漢論壇》1986年09期。

劉信芳:《楚國諸敖瑣議》,《江漢論壇》1987年08期。

蔡靖泉:《楚國的「莫敖」之官與「屈氏」之族》,《江漢論壇》1991年第2期。

龍耀宏:《侗水語關於漢語「官」的稱呼來源於楚語「莫敖」考》,《民族語文》1991年第4期。

羅運環:《楚國八百年》,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116頁。

馬汝軍:《楚君稱敖新釋——兼談楚國的繼承製》,《煙台師範學院學報》1995年第1期。

許慜慧:《戰國時期楚國的「莫敖」考》,《理論界》2012年05期。

譚生力:《也談楚「敖」》,《華夏文化論壇》2013年02期。

余燁:《試論若敖氏》,湖北省社會科學院,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

吳光輝:《楚國莫敖研究》,湖北省社會科學院,2018年碩士學位論文。

以上論著當中,譚生力的文章比較新,對前人諸說的總結和取捨比較到位,篇幅也適中。好好看一遍,足以解答題主的疑問了。


謝邀。

敖字字形意是斜眼看人,就是活脫脫高傲的含義。

如果不是假借、通假的話,那意思就是這些王高傲自大,也許因為楚國的地域風俗特點,這樣的王比較多吧。


楚人把軍隊的統帥成為敖,楚國也有官職莫敖,在春秋初期是最高軍事統帥,後來地位降低到司馬之下,敖也不能說是謚號,只是沒有謚號(存疑)的楚君死後被稱為埋葬地加上敖字,比如郟敖


敖」就是「王」


提供一個思路,鬼子對漢字有所謂的音讀,「王」的音讀就是「ou」,「敖」有沒有可能就是「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