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之患某種程度上是由於司馬氏八王之亂導致的中原內部消耗,但這僅僅是一部分原因,雖然在一些人看來,這一部分很重要。南匈奴在東漢時期就已經內遷,五胡等少數民族在這一時期已經紛紛南下,南匈奴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掀起過幾次叛亂。其他民族與中原的關係也並非一朝一夕形成。

如果說八王之亂造成了中原的混亂,那麼東漢末期的混亂和三國時期的連年混戰,其規模遠超八王之亂,所以不能忽視三國時期長期動蕩的原因。

如果涉及到地理,氣候問題,那麼還應考慮當時的氣候變化,水草分佈問題。當然,西晉並沒有建立一個穩固的統治局面,貿然分封諸王並令他們掌握實權,統治集團在統一以後安逸腐化,以及對流民的安置問題,從東漢就開始醞釀的士族政治問題,地方宗族形成獨立的政治軍事實體,中央號召力的削弱,佛道思想的興起,玄學的興起,都從各方面對所謂「五胡亂華」的局面有所影響。所以不能單從一個方面認為司馬氏政權造成了這個混亂局面,要在大歷史框架下思考這個問題。

歷史的責任,不能籠統地推在一方身上。


在我看來五胡亂華的說法並不準確,因為鮮卑族在八王之亂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進入中原,而且只有部落概念沒有民族概念。匈奴等民族造成的中原大亂是一個「中央開花」的模式,與歷史上其他時期的胡漢衝突(遊牧民族由於氣候原因向南遷徙與漢人發生領地衝突)完全不同。之所以會中央開花,還是因為三國時那幾家打光了漢人的老本,都在引入遊牧民族僱傭軍和僱農,而向國家中引入佔總體比例不低的,生產生活方式與國民迥異的外來人口,那就埋下了動亂的導火索。由此不得不感嘆,任何歷史都是當代史。


除開個人或家族因素而言也同樣會發生。五胡亂華看似偶然實則必然。首先,作為五胡中的大族匈奴、鮮卑等民族同中原王朝早已建立了深厚的關係,並已然將其他草原部族納於治下,建立了較成熟的奴隸制或類封建制社會組織制度,兵農合一,軍事戰鬥力極強。其次,當時的中原王朝早已疲象凸顯,漢末以來玄學思想佔據主流意識高峯,助長了日後的佛道橫行,導致了魏晉社會保守、務虛的風氣盛行。而經濟上無論南北地區地主莊園經濟都佔有了國家經濟的主體地位,配合各地宗族豪大塢堡勢力極易形成國家分離力,削弱中央朝廷的地方統治權,更不能主動形成必要的邊疆藩屏,遏止外族勢力蠶食。此外,自漢末以來中原政權關於民族政策的話語強硬化也無疑推動了政權周邊各族政治力量的離心。當然,亞歐大陸氣候的極端寒冷化也是一個不可小覷的造成北方民族迫切需要南下求生的重要因素。司馬家說到底只是當時中原世族的政治性代表罷了,如果改由太原王氏等其他名門家族領導其結局想必也相差無幾。
據氣象歷史學家稱:南北朝時期平均氣溫較秦漢時期下降8度左右,而且氣候更加乾旱了。北方遊牧民族水草匱乏、極其寒冷難以生存,紛紛南下
會啊,畢竟歷史是不斷向前的嘛╮( ??ω?? )╭
和司馬家沒關係吧,說中原不亂會不會出現這事纔有的說,我覺得,夠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