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坚持认为美尼斯(那尔迈)统一埃及,还是通过蝎子王壁画认定埃及蝎王时代就已经统一,目前人们对埃及历史的认识都是认为,是以卢克索为中心的上埃及,兼并了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下埃及。

但从地图来看,下埃及的流域面积似乎更大,还可以发展航海业,因此也可以认为这里地缘上更富饶。那么,为什么是上埃及统一了埃及呢?


虽然才上了三节埃及学的课,但是我还是决定来现学现卖外加抛转引玉了( ̄▽ ̄)"

上下埃及不仅仅指尼罗河的上下游,而且指河谷和三角洲这两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而这两块区域的分界线在孟斐斯。所以纯粹从面积上看由于上埃及的河谷更加狭长,所以面积不见得比下埃及小多少。而且尼罗河三角洲有很大面积的沼泽,这点从下埃及的象征(纸草和眼镜蛇)可以看出来。所以从农业角度看下埃及的国力也未必强于上埃及。

另外题主提到了航海,但我得指出的是,前王朝时期的埃及基本是孤立发展的,所以贸易与航海可能并不那么重要。

另外,最关键的一点,考古资料显示,下埃及地区的文化如Merimda、Fayum A等都只是区域性文化,分散而且彼此没有联系。也就是说前王朝时期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下埃及」。

反观上埃及地区,Naqada文化的I、II、III期存在时间上的延续与空间上的扩展,甚至早在I期就扩张到了努比亚地区。所以上埃及的统一程度更高,逐渐征服小国林立的北方是可以理解的,这一过程可能持续了上百年。


不,河流下游在地缘上并不占优。

今天看起来有利的地理条件,并不适用于新石器时期的人类。

第一王朝之前,处于部落(城邦)文明的古埃及人并不具备治理尼罗河水的条件,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河道纵横,更是一片泽国。

比如同时期的黄河流域,华北平原几乎是一片泥沼。长江中下游更是在中原地区建立统一政权后,依旧被称为「蛮夷」的地方。

尼罗河下游水流量越大,河道越不稳定,对于早期农业发展是致命的。

而以卢克索为中心的上埃及,河道相对稳定,文明发展自然占优。

而且,河道上游在军事上可是兵家必争之地。

补充一下,三角洲并不是不易开发,而是当政权不统一,各自为政的状态之下,难以开发。河网与沼泽造成的割裂不止限制各城邦发展,显然也会限制了下埃及中央政权对地方的统治。

统一后的第一王朝也有了治理与统治的条件,三角洲土地肥沃,地域广阔,为加强统治,政权北移不可避免,比如美尼斯修筑孟菲斯。

也是这一时期开始,第一王朝开始兴建水利,减弱尼罗河泛滥带来的危害。


王海利《埃及通史》:

尼罗河三角洲地区有著丰富的可耕地,面积相当于上埃及可耕地的两倍,因此三角洲地区对于埃及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由于三角洲地区潮湿的环境,古埃及很多有形记录被淹没或毁坏,使得三角洲地区的考古发掘工作极为困难,人们只好更多地从上埃及获得证据,因为上埃及的证据保存条件比较好。目前,我们所能了解的反映古埃及文明起源的考古证据是从上埃及开始的,按理说,尼罗河三角洲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更适合文明的产生,但是我们并没有足够的考古证据支持该观点,因此这不能不说是古埃及文明起源研究中的一个不小的遗憾。

…………公元前4世纪的埃及祭司兼历史学家马涅托(Manetho)在所著的《埃及史》中,讲到美尼斯进行了对外远征并获得了声望,并第一次把上下埃及统一起来。不过,美尼斯究竟是传说中的人物,还是实在的历史人物,目前尚存疑问。习惯上,学者常常把那尔迈与美尼斯(Menes)等同起来。但是根据考古证据,我们更喜欢把那尔迈称为第1王朝的第一位国王。第1王朝(约公元前3050—约公元前2890年)中最有作为的国王要数第五位国王登(Den)。他统治埃及长达50余年之久,是早王朝时期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位国王。他在位时第一次采用了红白王冠(上埃及为白王冠,下埃及为红王冠)和树蜂衔表示「上下埃及之王」。显然,登已经确立了他在上下埃及的权威但是,接下来很快还是发生了篡权事件。第2王朝的第一位国王名字叫亥特普塞海姆威(Hotepsekhemwy,又译霍特普塞海姆威),在古埃及语中意为「两个权力和睦共处」。由此看来,他在位期间,把南北两个对立(或分裂)政权再次统一了起来。他的后继者拉涅布可能又是一个篡权者,因为「拉涅布」(Raneb)在古埃及语中意为「拉(神)是我的君主」。他可能是为了保证自己王权的合法性,才把太阳神拉的名字搬到了自己的名字中。接著,可能发生了内战。第2王朝的最后一位国王哈塞海姆(Khasekhem,古埃及语意为「权力的出现」)的雕像被保存了下来,现藏于英国牛津大学阿什摩林博物馆。他头戴上埃及白王冠,显然他是上埃及的国王。他正襟危坐,身穿祭祀服装,右手握拳放在腿上,左手置于胸前,显露出一副尊贵而庄严的神态。该雕像简洁、概括,刻画写实、古朴,成为以后古埃及法老坐像的标准模式。雕像上的铭文记录了他与北方敌人战斗的情况,据记载,被杀死的北方敌人有47 209人。哈塞海姆很可能以武力的方式结束了政权分裂的局面,恢复了埃及的统一。后来,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哈塞海姆威」(Khasekhemwy,又译卡塞凯姆威,即哈塞海姆的双数形式),表示他调解了两个对立的势力,把埃及最终统一在了他个人的权力之下,从而真正完成了埃及国家的统一大业。


下埃及遍布沼泽,虽然潜力巨大,但是尚需开发,上埃及有明显的优势。

对于旱作农业来说,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要先行一步,水热条件最佳的地区未必是文明的最早摇篮,那里也拥有泥泞的道路、成群的蚊子。

同时代苏美尔也是同样的道理,开始埃兰、阿卡德地区乃至小亚南部那些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发展情况要强于遍布沼泽的苏美尔。一旦上述地区(个人倾向于中亚经过埃兰)入主苏美尔并将其开发,苏美尔的水平就会高于周围。

美洲的阿兹特克、玛雅、印加等文明也是不错的例子,都是旱作农业,都蜗居山区或者小平原,和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这样水热条件不错的大河流域没什么关系。

说的题外话,长江流域文明的特殊之处在于,可能一开始就是大河起源,因为水稻种植不是旱作农业。


在前王朝时期,上下埃及都没有统一,当时是上下埃及都存在著许多类似于城邦的州国,州国之间结成联盟相互争战。在前王朝末期,上埃及存在著22个州,下埃及有20个州。利比亚调色板上就有上埃及七个州的联盟攻击打败下埃及七个州的场景。所以前王朝时期的上下埃及不是类似于南北朝那样的两个南北王朝的对立,而是类似春秋战国那样的诸国争霸或兼并。这样的情况下,整体上的北方(下埃及)比南方(上埃及)富饶意义不大,关键取决于上下埃及中某个州的实力和作为,还有各州之间的外交与联盟。(而且不一定下埃及比上埃及富饶,从上埃及比下埃及州的数量多来看,可能上埃及人口比下埃及还要多一些)

上下埃及早期的统一也是以州国为主体展开的。蝎王二世确立了希拉康坡里斯州的霸权地位。而纳尔迈带领阿拜多斯州联和上埃及其他的一些州,兼并了下埃及敌对的州,多次征伐三角洲地区,开创了上下埃及统一的局面。但他没有完成这个过程。上下埃及的统一过程是极其漫长的,要到早王朝末期的哈塞海姆威才真正实现上下埃及的统一。

以上参考自刘文鹏《古代埃及史》和令狐若明《埃及学研究》两本书。题主想要详细了解可以去看这两本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