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試圖解釋如何評價書家水平,粗略想來應該包括:格調,筆趣,美觀,獨創性,以及不怎麼重要的多面性和傳播度。

美觀我覺得不甚重要,是因為美觀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以書法專業本科生來說,4年基本已經搞定了這個問題。另外多面終歸不如多人貢獻大,傳播度不影響客觀優劣,兩個項目均非關重點。

各個項目如何評分?

格調,沒努力學過三年五年的各種碑帖,根本意識不到這個東西的存在,即便學了十年八年,好像也不大說的清。高古?內斂?虛和?恬淡?極廣大致幽微?

筆趣,筆法豐富八面出鋒?點畫精準一針見血?蒼勁?飛動?

美觀,均勻性,對比性(黑白,疏密,方圓,粗細),流動性,莊重?原創,每個人都受老師的影響,王羲之的字是獨創的么?那個時代資料太少如何評價?米芾趙孟頫托古維新,究竟是傳承多還是發展多呢?

根據自己的學書經驗和審美取向,我假裝公正的找了一些代表性書家給打了分,得出的結果還是有點意思的:

再根據各項重要性分配不同比例,乘以不同的係數,最終我覺得這個公式雖然差強人意,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

書家水平=格調×5+筆趣×4+美觀×1+原創×4+多面性×0.5+傳播度×0.5得到以下結果,我覺得跟我內心裡那個混沌的看法還是比較接近的。

如果面向廣大書法從業和愛好者徵求評分,則也可以比較準確評價一個時代的書法水平了。

對於初學者,我覺得能在其中的兩個項目中獲得分數,就算入門了吧

求教方家

7/24增加想法


可以把書法鑒賞的標準簡化一下,只留格調一項。

從審美價值而言,格調才是審美的最高層次意義核心。


第一,如何評價書法家。

書法家首先是一個人,人就應當社會地看。看他活著的時候的社會地位,實際上中國活人書法市場基本以此為準,主要看名望官位,社會影響力。所以皇帝字貴!

再看書法怎麼樣。這裡面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對書法社會活動,另一個是書法實踐。書法社會活動主要看他對書法圈的貢獻與影響,書協主席、書法理論家在此列。所以書協主席字貴!

再看字寫的咋樣。這是純藝術領域。這個領域最重要的是創新,然後是寫得好。字好不好主要看錶現力深淺。清雅如褚遂良、蒼渾如王遽常。所以陳忠康、石開字貴!

歷史地看,書法家最重要的還是字怎麼樣,是否有高度有創新,地位是助緣!

第二,如何評價一副字?

如前所述,單純一副字的高下,在於表現力。而表現力的基礎在於藝術語言的深度與寬度。深度比寬度重要。

書法首先看整體作品的氣息格調自然深淺,然後再看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的精純與豐富與否。

站在人的一邊,最偉大的書法家是李世民、雍正、毛澤東。

站在藝術的一邊,最偉大的是二王,顏。


書寫性很重要。應該作為一個評分項目。筆法、結構、章法、美、情感都要與良好的書寫性相結合。沒有書寫性,書法就有可能成了美術字設計。或成為墨像畫等非書法的東西。書寫性雖然不是是書法的靈魂,但,是書法的命脈。


田英章和他兒子田雪松的傳播發行量,比上面古代人加起來還多。


看到你這個題目我第一個想法是給王羲之定成1000分,給啟功定成10分。這樣其他書法家就好填空了。

結果你給最高分定成10分,雖然劃分了很多門類,但是那怎麼能拉開差距呢?

比如以我的看法,蘇黃米蔡是蘇200,黃400米800蔡100。

其實最終說到底,還是個名氣,能上榜的必須有名氣。


主觀性太強有失偏頗。

如果真的想去打分,必須仔細研讀書法史,多看這些人的作品。

比如說多面這一點,基本每一位列在表上的大家,多面性都極強。可能看著都差不多,但是不同帖之間運用不同的技法導致他的作品可以演變出很多不同的風格。表上絕大部分書家都可以說是二王風格的各種極端或者說變種,但是卻給二王打了8和6,給趙孟頫打了9分,不是很理解。


這個應該能統計人們的熟知程度,打分可能就沒什麼準頭了。比如我所喜歡的祝允明太靠後。


書法家是能經過歷史的考證和後人的認證的,一般書法作品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書寫別稱(比如歐陽詢的太子率更令)還有獨特的墨跡,紙張,還有最主要的章印。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