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孫策向劉勛示弱取廬江,陸遜向關羽示弱取荊州,黃蓋詐降曹操,周舫詐降曹休,這種高明的屈伸戰術學不會倒也罷了,為什麼不能吸取教訓呢?


謝邀,這種問題涉嫌引戰,我這回答也可能有些引戰(其實我也不想故意激怒吳粉),但是我不怕。

先說說曹操為什麼會相信?當時赤壁之戰前曹操的兵力是飛龍騎臉級,孫權的親戚都準備迎接曹操了,曹操相信一個荊州士人實屬再正常不過的事。

《三國志程昱傳》:太祖征荊州,劉備奔吳。論者以為孫權必殺備,昱料之曰:"孫權新在位,【未為海內所憚】。曹公無敵於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權雖有謀,不能獨當也】。【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權果多與備兵,以御太祖。

《三國志朱治傳》:權從兄豫章太守賁,女為曹公子婦,及曹公破荊州,威震南土,賁畏懼,欲遣子入質。

《三國志孫輔傳》:遷平南將軍,假節領交州刺史。遣使與曹公相聞,事覺,權幽系之。

《典略》:(孫)輔恐權不能保守江東,因權出行東冶,乃遣人齎書呼曹公。行人以告,權乃還,偽若不知,與張昭共見輔,權謂輔曰:"兄厭樂邪,何為呼他人?"輔雲無是。權因投書與昭,昭示輔,輔慚無辭。乃悉斬輔親近,分其部曲,徒輔置東。

《三國志魯肅傳》:會權得曹公欲東之問,與【諸將】議,皆勸權迎之,而肅獨不言。

《三國志周瑜傳》:其年九月,曹公入荊州,劉琮舉眾降,曹公得其水軍,船步兵數十萬,【將士聞之皆恐】。

況且曹操也並非沒有懷疑過黃蓋:

《江表傳》載蓋書:曹公特見行人,密問之,口敕曰:"【但恐汝詐耳】。蓋若信實,當授爵賞,超於前後也。"

根據黃蓋生平來看,此人也頗具智謀,不知道他是用什麼方法最終讓曹操消除了疑慮?

再來說說曹休,其實石亭之戰前東吳就有一堆人叛逃到曹魏去,尤其是韓當之子韓綜的背叛影響甚大。真投降的人多了,那麼曹休放鬆警惕也是正常的事。

《三國志賀齊傳》:初,晉宗為戲口將,以眾叛如魏,還為蘄春太守,圖襲安樂,取其保質。

《三國志韓當傳》:其年,權征石陽,以綜有憂,使守武昌,而綜淫亂不軌。權雖以父故不問,綜內懷懼,載父喪,將母家屬部曲男女數千人奔魏。魏以為將軍,封廣陽侯。數犯邊境,殺害人民,權常切齒。

《三國志賈逵傳》:吳將張嬰、王崇率眾降。

《三國志曹休傳》:吳將審德屯皖,休擊破之,斬德首,吳將韓綜、翟丹等前後率眾詣休降。

《三國志周魴傳》:其三曰:"魴所代故太守廣陵王靖,往者亦以郡民為變,以見譴責,靖勤自陳釋,而終不解,因立密計,欲北歸命,不幸事露,誅及嬰孩。」

曹魏本來還有一個叫梅敷的蠻王降吳,但是後來梅敷又叛歸曹魏了。

《三國志吳主傳》:二十五年春正月,曹公薨,太子丕代為丞相魏王,改年為延康。秋,【魏將梅敷使張儉求見撫納】。南陽陰、酇、筑陽、山都、中盧五縣民【五千家來附】。

《三國志周魴傳》:東主頃者潛部分諸將,圖欲北進。呂范、孫韶等入淮,全琮、朱桓趨合肥,諸葛瑾、步騭、朱然到襄陽,陸議、潘璋等討【梅敷】。

而且曹休在石亭之戰前是多次在東吳身上刷戰績的,部分吳人對曹休確實有恐懼心理,曹休膨脹了也正常。

《三國志曹休傳》:孫權遣將屯歷陽,休到,擊破之,又別遣兵渡江,燒賊蕪湖營數千家。

《三國志曹休傳》:帝征孫權,以休為征東大將軍,假黃鉞,督張遼等及諸州郡二十餘軍,擊權大將呂范等於洞浦,破之。拜揚州牧。明帝即位,進封長平侯。吳將審德屯皖,休擊破之,斬德首,吳將韓綜、翟丹等前後率眾詣休降。

《魏略》:近得守將周泰、全琮等白事,過月六日,有馬步七百,徑到橫江,又督將馬和復將四百人進到居巢,琮等聞有兵馬渡江,視之,為兵馬所擊,臨時交鋒,大相殺傷。

東吳也在引誘曹休的問題上深思熟慮過(感覺可能有個長期過程),至少在用人問題上就能體現出來,周魴怕那些賊帥會壞事,所以打算親自引誘曹休:

《三國志周魴傳》:被命密求山中舊族名帥為北敵所聞知者,令譎挑魏大司馬揚州牧曹休。魴答,恐民帥小丑不足仗任,事或漏泄,不能致休,乞遣親人齎箋七條以誘休:「……」。

而曹休中途醒悟了過來,只是由於性格問題不肯撤軍,仗著自己兵馬多而精,於是強行進軍深入險地。

《三國志朱桓傳》:休知見欺,當引軍還,自負眾盛,邀於一戰。

《三國志陸遜傳》:休既覺知,恥見欺誘,自恃兵馬精多,遂交戰。

劉勛那裡除了自己能力不足,還有客觀因素導致他四處搜糧,然後他就比平時更容易上鉤了:

《江表傳》:會(袁)術死,術從弟胤、女婿黃猗等畏懼曹公,不敢守壽春,乃共舁術棺柩,扶其妻子及部曲男女,就劉勛於皖城。勛糧食少,無以相振,乃遣從弟(劉)偕告糴於豫章太守華歆。歆郡素少谷,遣吏將偕就海昏上繚,使諸宗帥共出三萬斛米以與偕。偕往【歷月】,才得數千斛。

《三國志劉曄傳》:時勛兵強於江、淮之間。孫策惡之,遣使卑辭厚幣,以書說勛曰:"上繚宗民,數欺下國,忿之有年矣。擊之,路不便,願因大國伐之。【上繚甚實,得之可以富國】,請出兵為外援。"

劉勛這邊一下子多出那麼多張嘴巴要吃飯,華歆那邊一個月才徵集幾千斛糧草,劉勛那裡不管中不中計都需要解決燃眉之急。看見眼前有利可圖,可能就沒管那麼多了。

至於關羽那裡,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孫劉兩家處於同盟關係,如果不是因為這層關係,呂蒙別說裝病了,就算是裝死也沒用;陸遜別說裝孫子了,就算是裝重孫都沒用。如果不是因為有同盟關係,關羽說不定會在216、217年曹操暴揍孫權的時候落井下石。

況且關羽不是完完全全沒防備,關羽修築了江陵城,此城高大堅固得連關羽都說不能攻,後來朱然利用關羽修的城只用5千人就擋住了曹真張郃夏侯尚徐晃幾萬人長達6個月的進攻。關羽還修建了大量烽火台,奈何家賊難防,千算萬算也沒料到國舅糜芳叛變。如果不是糜芳當帶路黨,東吳偷襲的時候關羽完全有時間回防。

《水經注江水注》:縣曰江陵。舊城,關羽所築。羽北圍曹仁,呂蒙襲而據之。羽曰:此城吾所築,不可攻也。乃引而退

不過還是不能否認吳人的智謀。

至於東吳的詐降示弱也不是每次都能做到不被看穿,計謀也有被識破的時候:

詐降被識破:

《三國志滿寵傳》:其明年,吳將孫布遣人詣揚州求降,辭云:"道遠不能自致,乞兵見迎。"刺史王凌騰布書,請兵馬迎之。【寵以為必詐】,不與兵

《江表傳》:是歲權遣諸葛壹偽叛以誘諸葛誕,誕以步騎一萬迎壹於高山。權出塗中,遂至高山,潛軍以待之。誕覺而退。

《三國志王基傳》:景元二年,襄陽太守表吳賊鄧由等欲來歸化,基被詔,當因此震蕩江表。【(王)基疑其詐】,馳驛陳狀。且曰:"嘉平以來,累有內難,當今之務,在於鎮安社稷,綏寧百姓,未宜動眾以求外利。"文王報書曰:"凡處事者,多曲相從順,鮮能確然共盡理實。誠感忠愛,每見規示,輒敬依來指。"後由等竟不降。

《晉書文帝紀》:冬十一月,吳吉陽督蕭慎以書詣鎮東將軍石苞偽降,求迎。帝知其詐也,使苞外示迎之,而內為之備。

偽退被識破:

《三國志滿寵傳》:其冬,孫權揚聲欲至合肥,寵表召兗、豫諸軍,皆集。賊尋退還,被詔罷兵。寵以為今賊大舉而還,非本意也,此必欲偽退以罷吾兵,而倒還乘虛,掩不備也,表不罷兵。後十餘日,權果更來,到合肥城,不克而還。


謝邀。

曹叡讓青州人隱蕃去吳國卧底,隱蕃到吳國由孫權親自面試,於是在吳國朝廷任職。全琮、朱據、郝普等人爭相與其結交親善,史稱「常車馬雲集,賓客盈堂」。朱據和郝普甚至認為隱蕃有王佐之才,感嘆其屈才。

對隱蕃不太熱情的薛綜認為這就是個低配版的東方朔+低配版禰衡結合體,潘濬則告誡兒子不要和降虜走的太近。講道理,潘濬自己就是降虜,還瞧不起降虜……

你看,題主號稱善於示弱和詐降的吳國,從君主到臣屬沒一個識破隱藩是卧底,是詐降。而且大部分臣屬還和這卧底親近送禮,往來密切。最厲害的是什麼呢,隱藩自爆後,面對酷刑閉口不交代自己的同黨。吳國上下也查不出同黨都有誰,索性把關係好的,走得近都「處理」下。

題主可以思考下,為啥東吳君主臣屬上了這麼大的當,東吳不是很擅長這套東西么?實際上東吳有很多人物降魏,包括孫氏宗族,將領,乃至各種響應北方的叛亂活動。也有很多計策被對方識破,而無效或收效甚微。

譬如關羽一事,呂蒙在邊境,關羽多留兵;呂蒙不在邊境,關羽抽走多留之兵,留下正常守衛。沿岸烽火依然戒備,呂蒙想搞事情也要白衣渡江,你能說關羽中了啥計么?人家對江東的戒備並沒有放下啊……

題主所言只是印象流而已,若仔細看書,列出一打名單不過是舉手之勞。

全氏諸將降魏,鍾會難道會表態大家冷靜下,東吳從君主到將領都善於示弱和詐降……所以……不接受投降?步闡降晉,晉朝上下會否認為東吳從君主到將領都善於示弱和詐降……所以……這是假的?

身邊人勸呂據降魏,呂據怎麼說的——恥為降虜。難道呂據會說北方都認為我們善於詐降和示弱……所以我們投降等於自殺?

不輕信的態度是對的,可因為存在敵人伎倆的因素,便拒絕接受和嘗試,這叫因噎廢食。

你看,吳人在合肥盤桓了多少年,還是鍥而不捨,就連呂蒙都委婉的表示合肥這方向很難突破,但吳人有放棄過么?

滿寵設合肥新城,蔣濟反對認為此舉「示天下以弱」。滿寵怎麼說的?「兵者詭道」,「形實不必相應」。結果呢,吳人在滿寵手裡又吃了多少次虧?吳人又不是不知道滿寵厲害,怎麼屢屢上當?不說滿寵好了,吳人是深知張遼厲害的,你猜和張遼是不是就交鋒一次?合肥新城就是「示弱」的經典策略,吳人碰壁多少次依舊樂此不疲。而那個叫張特的示弱詐降,吳軍沒中計么?

用兵也好,用計也好,參考的信息要素非常多,類似題主這種覺得做事只憑印象流便可趨吉避凶的,現實社會必然給出正確的回應。


感謝 @快意恩仇法孝直 和 @仰蠡 的指正,朱據和呂據記混了……


你喜歡什麼他就給你什麼,跟現在的大數據分析一樣,先了解你的喜好,然後給你推送!


因為詐降少,真降多啊。

次數多了,有些曹魏將官就不明白投降須留質的問題了,往往想著看住投降的人就沒問題了。

黃蓋和周魴都是這個問題。誘惑一大,各種把持不住。

曹魏要是規定投降必須送父母嫡子為人質的話,就沒那麼多幺蛾子了。反正東吳投降的人不少,不缺認得出人質的降官。


軍國大事,哪兒有人會簡簡單單的信任、上當。大家都是仔細計算謀劃之後,抱著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心態賭一把概率罷了。比如赤壁之戰曹操被黃蓋所騙,事後聽起來挺可笑,但萬一是真的呢?當年就在官渡,曹操選擇相信了許攸,親自帶隊燒了袁紹的糧草取得大勝,傳為美談。關羽在荊州也是,他當然知道孫權不可靠,為此還修建烽火台一路防備。但是北伐吃緊,他也只能賭東吳不會輕易突破防線,結果滿盤皆輸。相反的,劉備當年顛沛流離,東吳方面對劉備也不是很放心,周瑜都建議孫權把他留下。但劉備選擇賭一把大的,冒著危險親自去見了孫權,結果娶了媳婦借到地盤,一飛衝天(劉邦在鴻門宴上點了個贊)。所以,事兒都是風險與收益成正比,你敢賭大的才能贏大的,不敢輸就不會贏。正所謂贏了會所嫩模,輸了下海乾活,干就完了。


謝邀,希望可以幫助您理解。

這個問題說起來太大了,要舉很多例子,我只簡單的說一些基本問題,大家再多多指正。

首先,題主說的一些例子很明顯是演義和一些影視作品中的,我不想批演義怎樣怎樣,我也看演義,但若就事實而論,演義矮化了題主舉的例子中的曹休等人。如果題主仔細研究的話,會發現史實的對決都是很精彩的,絕不是碾壓式的,這是一點。

然後,我想說不論哪個陣營哪怕是之前袁紹陣營都不乏會計謀的能人,並不是只有孫吳會詐降啊!赤壁的失敗不是一把火的事這不用我考證,知乎上已有很多精彩分析。不是說羅貫中是根據陳友諒的例子編出來的火燒么?

至於關羽那原因就多了,但是關羽肯定不是被騙才輸的,本來就存在實力問題。題主好像把呂蒙打成陸遜了。

先說一些輪廓,有什麼不明白的再詳解,希望能幫到您哦!


因為東吳的對手逃不脫歷史的局限性。

從大的歷史進程上看,三國時期,正處於我國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逐步轉移到長江流域的開始,而這個歷史大趨勢是無法扭轉的。

從小的當時的局勢上看,漢末三國時期,北方軍閥混戰,千里無雞鳴,萬姓以死亡,而南方的益州、荊州、揚州等地,戰亂相對較少,人民紛紛來此逃難。

換句話說,當時南方的經濟水平,文化水平,很可能已經超過了北方。但在冷兵器時代,經濟文化的優勢並不能轉化為軍事上的優勢。

換句話說,當時的北方,雖然由於長期以來的歷史慣性鄙視的南方蠻子,但他們心裡也知道,文化上的優越感已經消失,自己比南方強的,也只剩下軍事優勢了。

所以王朗、陳群等人招降諸葛亮的理由是「陳天命人事」,而諸葛亮反駁的理由是「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也就是說北方魏國招降的理由是軍事力量差距,而南方蜀國的反駁理由是道德水平,可見北方對於南方已經徹底喪失了道德優越性和文化吸引力。

所以不久之後的西晉,南方學者二陸入洛,北方的土著學者三張頓時減價,到了東晉,南方人已經敢公然罵北方人是傖父既沒文化的鄉巴佬了。

從世界歷史上看,在老的世界霸主軍事還保持著優勢,新的挑戰者還只能在經濟是取得優勢的時候,最容易發生舊霸主蔑視辱罵妖魔化挑戰者的情況。例如一戰前英國對美國人的醜化蔑視,認為高貴的貴族家庭和美國沒文化的暴發戶聯姻是不可思議的辱沒祖宗的行為(類似北方人關羽認為自己的女兒是虎女,南方蠻夷孫權的兒子是犬子);又如現在的美國不僅妖魔化我們,還借著新冠病毒的名義公然說我們是東亞病夫。

這樣三國時北方名將們,也像當年的英國,現在的美國一樣,用極力打壓醜化對手的方法,來達到滿足自己內心優越感的目的。久而久之自己就把自己忽悠瘸了,認為南方東吳真的只是一群沒文化沒智慧的蠻夷,這種小人怎麼可能智商超過我騙過我呢?

所以劉勛、關羽、曹操、曹休這些北方名將們,紛紛中了東吳將領的詐降計,還有什麼可奇怪的呢?


因為它的對手菜啊......?

首先,黃蓋詐降,陸遜修書,孫權稱臣,周魴斷髮,也就四個人的單次行為,不至於說東吳都善於示弱和詐降。(孫策個人用兵花樣百出有一次詐降更沒什麼代表性)

其次,而南下時的曹操,北伐時的關羽,正心高氣傲,曹丕曹休,則智謀平平,被東吳晃點了都情有可原。

東吳這套對心氣大於實力的對手簡直是殺手鐧,戰爭年代能一擊致死的手段沒道理不用啊。

歸根結底,是東吳在碰上了頭腦發熱只看眼前的對手時,才會去示弱詐降。題乾的因果關係不太對。

對上張遼這種冷靜派你看孫吳炸不炸翔,剛的不行好嗎。


因為孫子兵法就這麼說的:「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