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人不僅能感知自己的思維過程,還可以思考自己的思維過程,這個不難理解,首先人的思維並非混沌無序的,而是自帶邏輯的,歸納推理和演繹推理,看起來高大上,其實就是人類思維天生自帶的邏輯,只不過科學研究者將這種邏輯顯性化,且極為嚴謹,比如通過科學實驗對某個假設進行論證,這是典型的歸納推理,一定程度的樣本量實驗無法證偽,那麼即可認為是正確,演繹推理是通過歸納推理得到的公理去推導某個小前提成立的結論,這些思維邏輯普通人時時刻刻都在運用,只不過是隱性化,自己察覺不到而已,另外不嚴謹,常常犯錯是普通人的邏輯特徵,但不妨礙思維過程遵循著同一種邏輯,比如你嘗過一次檳榔,就知道是好吃的還是噁心的,偷吃被揍,就知道這個行為是好是壞,這是最簡單的歸納推理,每次考試成績不錯,就會得到獎勵,你就能總結出和父親相處的一定規律,用這個規律在期末考試的時候和父親談條件,考好了就買輛山地車,這就是利用歸納推理總結出考好就有獎的「規律」,演繹推理出期末考試的有可能收穫一份大禮的判斷,人們的思維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都是遵循著這樣的邏輯,那麼我們像以上文字一樣,回顧自己對一件事做出判斷和決策的過程,就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人們可以感知自己的思維了,同樣,如果你回顧這個過程之後,去思考這個過程歸納推理的結果是不是夠嚴謹,比如樣本量會不會太小,有沒有特殊情況,又或者你演繹推理的大前提是否足夠嚴謹,小前提是否完整的被包含在大前提內,還是自己草率的認為是,這個過程就是對思考的思考,也就是元認知,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這些,只不過這個過程很燒腦,很多人不願意去做而已,


人的思維分為兩種一種是:受控制加工思維,(如:邏輯性的深思熟慮的意識)也可以成為顯性意識。

另一部分是:自動化加工思維(如衝動的情緒的)也叫潛意識。

人只能感知顯性意識思維過程,另一種意識在覺知之前就已經發生。比如有人在路上扇了你一巴掌,你還沒想就已經生氣了。這部分意識是人的本能,只能通過實驗檢測出來。

我們通常所說的覺知感知,停留在顯性意識,我更願意稱知為:看到了記憶。思維他受刺激發生,而感知只是看到了思維發生的過程,就像飛機在天上留下的尾跡,卻看不到飛機。

事物總有個先後順序,當你集中意志放在腦中,你什麼都看不到,這一刻出於臨在狀態,只有意志力退出,思維產後後意志力才能發現他。


一般隨著人的心理成熟,我們的心理結構中會生長出一塊監督自己心理運作的部分;題主說的對自己思維過程的覺察感知屬於人的元認知部分。元認知能力在生活中會被各種場景刺激而得以發生髮展成熟。元認知就是對自己認知的認知,比如一個人看見一隻貓舉得像一團鬆軟的毛球感覺上是溫暖的,那麼這個人同時也知道自己正在看一隻貓並且對這隻貓的形態有很多內心感受,前面是認知後面則是元認知。

一般而言系統的學習會提升元認知

所以學歷高的人某種程度上元認知能力強

元認知強的人可以自由切換思維角度而對自己有覺察

由此經歷的教育程度越高在某種程度上對自己的覺察就會越高

如果一個人可以經常覺察自己的狀態就可以更自由的對自己調控

一個能夠自由調控自己的人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陷入純粹的認知和感覺中無法自拔

比如愛情

不僅愛一個人 還知道自己正在愛一個人 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愛背後的一切來龍去脈


人是具有自我意識的,當然能感知自己的思維過程。不過,承載思維活動的神經活動,是感知不到的。

人能感知的東西,是神經活動的整合。


能,這種能力叫理智直觀。


人怎麼能感知思維呢?這不是矛盾嗎?


有時候可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