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平台的几乎完全不一样,譬如电影《实习生》在爱奇艺评分是9点几,而豆瓣是7.5?


惯例先谢邀。

豆瓣评分是比较简单的加权平均,你可以理解为就是直接算平均分。不过有一个限制,就是注册比较久的老用户评分才有作用,新用户的评分仅作参考。

早期豆瓣只是个同好凑在一起的兴趣组,积累了一批优质用户,因为评分相对客观公正(虽然整体审美偏文科生一些但也不是大问题),被很多第三方平台采用,于是豆瓣开始向商业社区转型。

这个简单的限制策略,在早期几乎彻底杜绝了水军刷分,然而一段时间(&>豆瓣对老用户的定义)后,因为大量水军注册的账号熬成了老用户,豆瓣评分一跌到底成为了最好刷的评分,于是豆瓣评分的公正性已经完全不能保证了。

这个时间点,大约是在今年上半年。所以你会看到今年关于豆瓣评分的争议特别多。

我之前有个回帖解释过我为什么我要出来批豆瓣评分。因为我家小米电视的评分都是直接用的豆瓣的,如果不改我爸妈会按评分去看一堆烂片。要么批到豆瓣改演算法,要么小米电视换评分源。(如今已经有了一些结果,至少爱奇艺/银河奇异果已经换了评分源。PS:我是爱奇艺会员)

如果你还想要看豆瓣作为参考,建议:

1、看具体评论和其下的讨论,自行分析是正常用户还是水军;

2、看到评分人数特别多的自行过滤,这多半是水军刷的。目前偏门小众的作品评分还是可信的。

以上全手打,觉得好的点个赞吧。


豆瓣评分算是对一部电影理性客观的分数了……

但豆瓣评论和打分不一定是。

理论上来说一部七分的电影客观的评分很难给出一星的评价,但粉丝或者类型片受众打五星的概率会相当大,一般情况下这部作品是会有一定的虚高的,但豆瓣的部分用户会有意识地打一星来拉低平均分(其实猫眼之类的平台也会有,但一是水军不少,二是选择观影就意味著会过滤掉很多非类型片受众,所以打一星的很少,而且有不少是因为"睡过头忘记看电影""有事买票不能去但电影院不给退"之类的理由。),这一部分差评和粉丝带来的好评相抵消,最终的结果比较能客观显示作品的真实水准。

但其实引起争议的不是这些,而是豆瓣会有意的把会引起争议的影评放在前面。我曾经调查过几部豆瓣的7分电影,总会有几个一星长评放在前面,而短评区前几页(这应该是大多数用户的参考依据)差评比例远超出了所有差评的比例(比如7.2分的1942,前三页21条评论的平均分是5分左右),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许多对电影观感不错的观众的体验,所以豆瓣风评也是情有可原。


以下内容转自微博!看到好像是豆瓣的创始人说的!

(不妥删!)

一:豆瓣评分是谁定的?

很多评奖的场合有「专家评审团」和「大众评审团」。豆瓣没有专家评审,但有一个一亿多人的大众评审团。

豆瓣的注册用户看完一部电影,心情好的话会来打个一到五星的分(有时候心情不好也会来)。比方说一部电影有42万用户打分。我们的程序把这42万个一到五星换算成零到十分,加起来除以42万,就得到了豆瓣评分。这个评分会自动出现在豆瓣各处,中间没有审核,平时也没有编辑盯著看。每过若干分钟,程序会自动重跑一遍,把最新打分的人的意见包括进来。

那42万用户里可能包括资深电影评论家,可能包括你、你的亲戚、你的小学同学、早晨卖你油条的那个人,也可能包括阿北我个人。但每个人都是一票。这个是「大众评审团」应该的含义:不是说团里的人全都大众,而是说和大众一样一人一票。

豆瓣的工作人员偶然收到「我明明给这个片子打了五星,为什么评分一点没变」的投诉的时候,除了心里嘀咕一下「哎,你拿这些红人/独生子女/八零后/九零后/零零后/数学不好的人怎么办」以外,会(或者应该)这样耐心解释:评分实际是变了,只是在小数点后四位,被四舍五入掉了,但如果有几千个人和你一样都打五星的时候,分数就会变。

「一人一票」唯一的例外,是豆瓣的程序判断是「非正常打分」的帐号。这些打分会被排除在外。具体下面会说到。

豆瓣电影评分的主旨和原则,是「尽力还原普通观影大众对一部电影的平均看法」。这个主旨过去十年没变过,将来也不想变。

它并不是专家、影视从业人员或者资深人士对电影的看法,虽然这些看法会被豆瓣算在「普通观影大众」之内。所以有次听到「豆瓣电影评分不专业」的说法的时候,我的反应这是在说「大众不专业」,应该怪语文才是。个人认为汇总专家意见会是另一个很有价值的服务,但这个确实不是豆瓣评分的宗旨。

二:豆瓣评分反映文艺青年的喜好吗?

早已经不是了。

早些年可能是的,因为来打分的人里文艺的比例要比街上的比例高些。但是现在每个月有一亿上下的人会用到豆瓣的评分,我不觉得咱们文艺青年的势力变这么大了。基本能确定现在豆瓣评分反映了大众观点。只是这个「大众」更集中在一二线城市里,和豆瓣用户扎堆的地方一致。

换种说法,在所有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大众」和所有看电视的「大众」之间,当前(2015年)在豆瓣打分的人更接近去电影院的那个。

有些独立电影只有文艺青年会找来看,所以得到的是文艺青年给的平均分。你又不文艺,就因为分数高也找来看,然后… 这不能怪豆瓣,更不能怪她们。但很多东西都是这样的,评分只是判断用到的一部分,经常更重要的是「听说」和「选择」。这个下面也会说到。

三:为什么我喜欢的/我讨厌的/我拍的/我导的/我投资的电影/电视剧会在豆瓣上的评分低得/高得不正常?

所有电影都有众口难调的问题。最好的不是所有人喜欢的,所有人喜欢的不是最好的。

人对一件事情有感情投入,或者有明确爱憎的时候,会投射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应该会有同感。这个当爹妈的都知道。「别人」汇总起来就变成「多数人应该「或者是「正常人应该」。看到有同感的时候我们感觉好,没看到的时候我们不是一下子能接受。你我都这样,没什么奇怪的。

在评分这件事上,看到评分和自己想法一致,觉得豆瓣靠谱,看到不一致,觉得豆瓣不靠谱。这种反应也正常。但「豆瓣」后面只是很多个「别人」而已,不多不少。你和别人平均看法不一致,可以冷静下来再下结论。未必别人不正常,也未必背后有阴谋。这也不一定是坏事,大众经常是错的,至少你是有主见的。

我也是一个创造东西的人,做过一些个靠谱不靠谱的互联网产品。我非常明白自己的作品出来的时候,希望和相信别人会喜欢的心情。事实是,自己和别人的喜好都很难把握,碰壁难免,但下次我们还会「爱上自己的作品」。这是创造的代价,我们自找的,也是我们著迷于此的一个原因。

四:水军是怎么回事,豆瓣评分可刷吗?

水军是有的,但豆瓣评分很难刷得动。

电影这个行业大了,怪事就多。我们把「老子还就不信了,我就要把这个平均分抬高/拉低」动力之下的打分行为统称为「非正常评分」,或者说打分的目的是为了直接干预平均分数。我个人印象里,「非正常评分」大致有四类:注册/收购帐号刷高分的,注册/收购帐号刷低分的(这个我也百思不得其解过),明星粉丝团「进攻豆瓣」的,铁杆用户「捍卫豆瓣评分公正」反水行动的。应该还有别的,比方说行为艺术什么的。

以上听起来吓人,对豆瓣评分的影响其实没那么大,小影响还是短暂和个别的。因为正常打分的人实在太多了,也因为反刷分早已经是豆瓣电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少同事借助更多的程序一直默默在做。

豆瓣这两年的原则是「所有能判断属于非正常评分的一概不算」,不分高低贵贱颜色。(捍卫评分公正的用户,真的抱歉加感激。但这应该是我们的工作,不是大家的,一时没做好是我们失职。)。

「不算」非常简单可操作,但「判断属于非正常评分」不是那么直接。豆瓣一代接一代的演算法工程师、程序员、编辑和产品经理在这件事上贡献过才智,最后都落实在二十四小时跑的大小程序上面。这确实是持续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事情。但现在门槛已经很高,声称能刷分的基本是在骗人。

刷分基本无效之后,干扰豆瓣评分的努力在向「社会工程」进化:针对具体一部片子制造「豆瓣评分有问题」的舆论,想办法打击豆瓣评分整体的公信力,或者直接对豆瓣的工作人员施加心理压力。行业变化很快,不知道将来会变成怎样,但豆瓣自己的想法和立场可以是不变的。


应该是网友的真实情感吧,相对来说,豆瓣水军较少


对于新片子评价较为客观

对于有一定年份的老片子,有年老就是经典,港台就是精品,大陆就是垃圾等十分不客观的言论

所以看看就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