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片本身,不谈营销,评价地球最后的夜晚


差。可以说是一部非常「丢人现眼」的作品。它暴露了一些作为导演非常致命的问题。

我在看这部电影之前,对它的营销一无所知,只是奔著毕赣新片去的。依稀记得他「要改变电影史」的豪言壮语。

这部片子就像掉书袋。一会儿这个大师,一会儿另一个。不细说,也不想说什么「致敬」。对于真正的大师最好的致敬,就是不对其进行拙劣的模仿。何况毕赣是以诗人自称的导演。扪心自问,致敬是诗意的行为吗?看完这部片子我最怀念的就是《小茉莉》,这首儿歌比毕赣挤出来的任何一句台词任何一首诗都有诗意。《路边野餐》里粗糙的镜头感和粗糙的演技,很好地带来了年轻导演透气的感觉。而今这点感觉也消失殆尽。


前半部分抄塔可夫斯基抄的体无完肤,水滴,接吻的那个运镜(潜行者睡觉的那一段),火车的轰鸣(潜行者离开妻子时爱人的哭泣),杯子被震掉(潜行者的女儿通过意念让杯子移动),后半部分跟那女的在旋转的房间里接吻(牺牲里的亚历山大跟修女玛利亚发生关系那段),前半部分整体结构跟塔可夫斯基的镜子如出一辙,后半部分整一胡扯淡,一群人说真的像梦境,那恐怕这个梦境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化的梦境吧,即使如此恐怕也仅仅是用了弗洛伊德所归纳的几个特点,况且梦境的跳跃性,模糊性什么的也没表现出来。比毕赣更让人生气的是国内的一群文艺青年,多看看经典再来评价国内的阳痿文艺的耐性总是该有的吧。


我是在12月31日晚上看的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有别于以往,我对电影内容并没有清晰的印象,而是不断回味著暧昧的氛围,仿佛自己做了一场梦。

确实,本片在叙事上是杂乱无章的。但它其实讲了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个男人重回故乡,追寻情人的足迹,然后在一家电影院睡著做了一场梦。具体不多赘述。导演将电影分为两部分,2D是现实,3D是梦境。这种叙事手法其实是带有导演强烈的个人意愿的,同时也是非常冒险的。因为这种叙事并不连贯,许多地方让人感到突兀和不解,这也是被大家诟病的地方。

开始,我也在想,这部电影的叙事不够连贯,连电影的基础要素都没有完成。但我不断回味电影里的那句话「梦是被遗忘的记忆。」我恍然大悟。这部电影就是一场梦。导演是刻意营造这种模糊、暧昧的氛围。梦里面的要素,其实可以和现实一一重叠。主角在梦里解开了他心里一个个的结。虽然等他醒来,面对的依然是残酷的现实,可至少这个梦是美满的。这种气氛又绝望又浪漫。正如毕赣导演接受采访时说,之所以用地球最后的夜晚这个名字,就是觉得这很符合电影的气质。所以导演刻意把时间线打乱,让一个简单的故事变得晦涩,带有各种意象。就是为了营造梦境的感觉。这种叙事方式就是导演内心对这个故事的最好诠释。也是个人意愿的强烈体现。

抛开叙事,我认为本片最优秀的地方在于它的视听语言。无论是构图、转场还是导演擅长的长镜头都值得琢磨一番。有很多场景令我印象深刻。例如,男女主角在草地上的缠绵,然后镜头往下移,一片墨绿色。还有,男主一个人在夜市行走,整个的色调偏蓝,让我想起了《银翼杀手2049》,他显得那么冷酷、不合群,又是如此的落寞。在音乐上,各种老年代的歌曲也是和故事背景相映衬,强化观众的代入感。这部电影夺下了第55届金马奖最佳摄影、最佳音效、最佳原创音乐三项奖项,毋庸置疑,是对它最好的肯定,也不用我多说什么了。

综上,《地球最后的夜晚》是导演刻意为之的,用杂乱的叙事手法和优美的镜头营造了一个迷幻、模糊的梦境。这可能就是毕赣的浪漫情怀吧。在我看来,《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部合格的文艺片。同时,我也愿意坚持,它是一部优秀的文艺片。


有人评论提出了一些问题,我认为很对,想想觉得有必要补充一下。

叙事是本片被诟病最多的地方,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导演太过于表现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想法,没有把控好讲故事的方式和节奏。这是硬伤,对观众来说也不太友好。所以,必须得承认,《地球最后的夜晚》没有讲好一个故事。它有不足之处,但并不是一无是处。我不认为,它是为了迎合大众而刻意制造的把戏。我相信这是导演的情怀。


打个比方:一个目的不纯的裁缝,拿了别的设计师剩下的布料,为了迎合所谓时尚东拼西凑成的失败品。


地球最后的夜晚在12月31号上映,很多人都是冲著最后一刻,0点一吻跨年,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一部爱情片便带上自己的小情人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来到电影院看了没多久,很多人不是睡著了,就是看不下去了。从文艺片的角度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但是他放错了位置,过度营销,让很多人都失望。


黑暗里的小星星 永远不会忘的一部神片

对看不懂的人一钱不值浪费时间 让他们看流浪地球去吧


值得起mtc的88分


有水平,没故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