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影片本身,不談營銷,評價地球最後的夜晚


差。可以說是一部非常「丟人現眼」的作品。它暴露了一些作為導演非常致命的問題。

我在看這部電影之前,對它的營銷一無所知,只是奔著畢贛新片去的。依稀記得他「要改變電影史」的豪言壯語。

這部片子就像掉書袋。一會兒這個大師,一會兒另一個。不細說,也不想說什麼「致敬」。對於真正的大師最好的致敬,就是不對其進行拙劣的模仿。何況畢贛是以詩人自稱的導演。捫心自問,致敬是詩意的行為嗎?看完這部片子我最懷唸的就是《小茉莉》,這首兒歌比畢贛擠出來的任何一句臺詞任何一首詩都有詩意。《路邊野餐》裏粗糙的鏡頭感和粗糙的演技,很好地帶來了年輕導演透氣的感覺。而今這點感覺也消失殆盡。


前半部分抄塔可夫斯基抄的體無完膚,水滴,接吻的那個運鏡(潛行者睡覺的那一段),火車的轟鳴(潛行者離開妻子時愛人的哭泣),杯子被震掉(潛行者的女兒通過意念讓杯子移動),後半部分跟那女的在旋轉的房間裏接吻(犧牲裏的亞歷山大跟修女瑪利亞發生關係那段),前半部分整體結構跟塔可夫斯基的鏡子如出一轍,後半部分整一胡扯淡,一羣人說真的像夢境,那恐怕這個夢境也是精神分析學派化的夢境吧,即使如此恐怕也僅僅是用了弗洛伊德所歸納的幾個特點,況且夢境的跳躍性,模糊性什麼的也沒表現出來。比畢贛更讓人生氣的是國內的一羣文藝青年,多看看經典再來評價國內的陽痿文藝的耐性總是該有的吧。


我是在12月31日晚上看的這部電影。看完之後,有別於以往,我對電影內容並沒有清晰的印象,而是不斷回味著曖昧的氛圍,彷彿自己做了一場夢。

確實,本片在敘事上是雜亂無章的。但它其實講了個很簡單的故事,一個男人重回故鄉,追尋情人的足跡,然後在一家電影院睡著做了一場夢。具體不多贅述。導演將電影分為兩部分,2D是現實,3D是夢境。這種敘事手法其實是帶有導演強烈的個人意願的,同時也是非常冒險的。因為這種敘事並不連貫,許多地方讓人感到突兀和不解,這也是被大家詬病的地方。

開始,我也在想,這部電影的敘事不夠連貫,連電影的基礎要素都沒有完成。但我不斷回味電影裏的那句話「夢是被遺忘的記憶。」我恍然大悟。這部電影就是一場夢。導演是刻意營造這種模糊、曖昧的氛圍。夢裡面的要素,其實可以和現實一一重疊。主角在夢裡解開了他心裡一個個的結。雖然等他醒來,面對的依然是殘酷的現實,可至少這個夢是美滿的。這種氣氛又絕望又浪漫。正如畢贛導演接受採訪時說,之所以用地球最後的夜晚這個名字,就是覺得這很符合電影的氣質。所以導演刻意把時間線打亂,讓一個簡單的故事變得晦澀,帶有各種意象。就是為了營造夢境的感覺。這種敘事方式就是導演內心對這個故事的最好詮釋。也是個人意願的強烈體現。

拋開敘事,我認為本片最優秀的地方在於它的視聽語言。無論是構圖、轉場還是導演擅長的長鏡頭都值得琢磨一番。有很多場景令我印象深刻。例如,男女主角在草地上的纏綿,然後鏡頭往下移,一片墨綠色。還有,男主一個人在夜市行走,整個的色調偏藍,讓我想起了《銀翼殺手2049》,他顯得那麼冷酷、不合羣,又是如此的落寞。在音樂上,各種老年代的歌曲也是和故事背景相映襯,強化觀眾的代入感。這部電影奪下了第55屆金馬獎最佳攝影、最佳音效、最佳原創音樂三項獎項,毋庸置疑,是對它最好的肯定,也不用我多說什麼了。

綜上,《地球最後的夜晚》是導演刻意為之的,用雜亂的敘事手法和優美的鏡頭營造了一個迷幻、模糊的夢境。這可能就是畢贛的浪漫情懷吧。在我看來,《地球最後的夜晚》是一部合格的文藝片。同時,我也願意堅持,它是一部優秀的文藝片。


有人評論提出了一些問題,我認為很對,想想覺得有必要補充一下。

敘事是本片被詬病最多的地方,這是無法迴避的問題。導演太過於表現自己內心的情緒和想法,沒有把控好講故事的方式和節奏。這是硬傷,對觀眾來說也不太友好。所以,必須得承認,《地球最後的夜晚》沒有講好一個故事。它有不足之處,但並不是一無是處。我不認為,它是為了迎合大眾而刻意製造的把戲。我相信這是導演的情懷。


打個比方:一個目的不純的裁縫,拿了別的設計師剩下的布料,為了迎合所謂時尚東拼西湊成的失敗品。


地球最後的夜晚在12月31號上映,很多人都是沖著最後一刻,0點一吻跨年,相當一部分人認為這是一部愛情片便帶上自己的小情人去電影院看這部電影,來到電影院看了沒多久,很多人不是睡著了,就是看不下去了。從文藝片的角度來說,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但是他放錯了位置,過度營銷,讓很多人都失望。


黑暗裡的小星星 永遠不會忘的一部神片

對看不懂的人一錢不值浪費時間 讓他們看流浪地球去吧


值得起mtc的88分


有水平,沒故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