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個人理解主要有以下區別:

商業片目的主要在於盈利,投資商投資找導演,找製片人攢班底拍來主要是要賺錢的。

於是為了更加所謂的「炸裂」、「吸睛」,追求大眾感官刺激,而力求達到利益最大化,在必要時候會用一些必要手段,比如劇情可能會為特效讓道,情節設計由難入易,節奏盡量加快,方便普遍觀影者理解。為過審,會進行刪改,花全部氣力保證能上映。

能進院線纔不會被說弟弟。

整體上面,盡量去迎合大眾口味。

比如在16、17年,由於15年9、10月黑馬夏洛特煩惱的橫空出世,出現了很多與夏洛特煩惱、港囧劇情相類似的片子,講述中年危機或者小人物不得志而後穿越時空最後回歸現實的故事。但相比上述二作而言,成本更低廉,劇情無邏輯,情節粗糙,完全可以看出是為撈一筆快錢而來。

以上就是迎合大眾口味而讓劇情讓步的例子之一。

而在主要演員的用人方面,也可能會有一些對票房是否有利方面的考量,以演員的總票房作為作品票房的堆砌。打個比方,近年的ip電影盛行,商業片投資時力求「小鮮肉」和「流量明星」,就是想利用他們能吸引來一批原本可能並不是該ip電影受眾者的觀影者進入影院,以求高票房達到目的。例子有很多,不一一贅述。為此,選角上要求的第一要務並不是貼合人物,而是預判怎樣的選角能帶來最漂亮的票房基本盤。

不過這兩年羣眾開始越來越不喫ip電影這一套了,總體呈現短暫興旺後的頹唐狀態。之前撲街了的上海堡壘和已過4億票房的誅仙相比,後者的號召力也好像依託劇情本身多過於演員。

電影時常嘛,九十分鐘最佳,長度最好不超過兩小時,這樣有助於觀眾注意力集中。這些都是有科學研究證明的。超過三小時,觀眾反映就會疲軟了,也不利於影院多排場次,而不能拿到多排片,也意味著票房縮水。

另外在商業片裏,往往投資方的話語權是非常大的,這就意味著在出成片前的不確定性,某一個投資方一高興就想往組裡塞個自己人或者索性把劇本推翻重來,都是有可能的。

資本世界嘛,資本家說了算。

下面聊聊文藝片。

文藝片的著重點,在我看來,更偏向於個人情感的抒發。

總的來說就是對話語權的大方向掌握。

文藝片更會像是導演或編劇的自白書,或者對於社會一角和某種現象自己的思考以及想法。

打個比方,如果說大部分商業片導演講故事是客觀的,那麼大部分文藝片導演的鏡頭語言必然是主觀的。

它的時長由於外部限制少,短的可能連90分鐘都不到,長的可能三個小時都未必能打下來,形式也不一定工整。

即是自白書,那麼一切的畫面和選角是為人物本身和劇本所服務的,而不會去迎合大眾。選角角度上,總體來說要求貼合多過於票房號召力。

它的主要目的是講故事,至於票房什麼的,大部分文藝片最後的選擇是讓它往邊上靠一靠。這樣的片子長期以來極受各大頒獎禮喜愛。

於是近年來演員中似乎也盛行一句話:想要逼格去拍文藝片,想賺大錢去拍商業片。

好像演員間也有了如下的鄙視鏈:

文藝片演員高風亮節,對商業片演員演技差勁只知道迎合觀眾的行為嗤之以鼻。商業片演員表面看似對文藝片演員畢恭畢敬,私底下嘲笑他們賺不到大錢。

有上述諷刺的鄙視鏈的原因大抵來源於大部分文藝片的投資是相當捉襟見肘的,如果沒有大公司或個人投資,基本上導演等同於製片人等同於投資方,甚至還等同於場務等等等等。

但畫面和拍攝上的自由度是商業片遠不能比的。很多文藝片拍來甚至不為上映,單純導演為了自己拍得爽,又順便擼兩個獎。於是很多文藝片有著冗長的長鏡頭,大篇幅的風景和靜默畫面,有時候看起來太過沉悶,需要觀眾極大的耐心才能把故事看完整。

簡而言之,文藝片和商業片兩極分化特別厲害,在資金上,澇的澇死,旱的旱死。

不過近年大陸市場也慢慢浮現出一些文藝商業兼得的電影,對未來的市場我還是比較看好的。

上述就是本人總結的基本差別了。我依舊認為文藝和商業不應相互對掐互相看不起。

因為他們從本質來說區別並不大,電影是一門語言,本質都是表達。


反對樓上。文藝片屬於導演私人情感的表達,存在過於私人化但很難看的電影。商業片是討好觀眾審美情趣的電影,但不妨礙它也可以傳達一種思想。

商業片並不是和爛片掛鉤,同樣藝術片也並不等於好電影。


首先,電影是拍給別人看的,而一部電影能夠得到什麼樣的評價,主要是取決於精英評價和大眾點評而非製作組本身。

其次,文藝片商業片都只是模糊的概念,他們並非水火不容,如果實在非要劃分,比較被認可的一種觀點是,文藝片風格更加偏嚮導演,而商業片更加偏向製片人(製作人因為考慮盈利,普遍要考慮受眾更加廣泛的認可及審美)。

再次,晦澀並非文藝片專屬,劇情稀里糊塗,強枝弱幹,主線不突出,無意義對白充斥,劇務簡陋就是文藝片,是對文藝片的最大誤解,好比民謠,沒有接受專業訓練,沒有進入專業系統,缺乏好颱風,並非是民謠的專屬。文藝片,也是有追求的,文藝,不等於必須缺乏講故事的能力,這是對文藝的扭曲,純屬少數人為了裝逼而裝逼。

所以,即便從一個相對被認可的劃分來說,認為文藝片逼格更高也是一個錯誤的看法,有追求且牛逼的製片人並不少,而自以為是其實稀里糊塗油鹽不進的導演也不在少數。質量怎麼樣,還是看人,並非完全由話事人的職業決定。


舉些大家都看過的例子吧:

喜劇之王,大話西遊文藝片。

商業

整蠱專家,唐伯虎點秋香。

反正文藝走心,商業走刺激眼球搞笑加一倆處文藝一下。


一個讓少數人爽另一個讓多數人爽


個人覺得,商業片通俗易懂,不值得深挖,文藝片,要揣摩思考很多東西,提供很多不同的角度和細節給觀影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