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需要思考什么是理论?只有体系化的知识才是理论吗?通过阅读文献,可以发现不同语境下的「理论」有著不同的含义。

一般来说,档案学领域公认的理论有(后面罗列的几个可能在国内还有争议):

1.来源原则

随著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档案领域对「来源」的认知也是持续演化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实到虚,从最初的机构实体来源到职能来源,再到更广泛的背景关系;第二,由前到后,从文件生成时的来源扩展至全流程;第三,由浅入深,从来源本身到「元来源」。所谓的新开源观就是在这个演化过程中提出的。与来源原则关系非常密切的另一个理论是全宗理论。在全宗理论中,有一个中国提出的理论,就是冯惠玲和何嘉荪老师提出的主客体全宗的理论。

2.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在国内档案学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内涵相对比较统一,即基于文件价值变化划分为现行、半现行和非现行,具体看黄霄羽老师的著述或档案学概论都可以的。但如果仔细考察一下国际档案界的观点,就可以发现,文件生命周期的划分是有差异的,尤其是在数字环境中。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否适用于电子文件管理?

3.档案鉴定理论

档案学概论中提到了很多鉴定理论,包括年龄鉴定论、行政官员决定论、利用决定论、双重价值鉴定、职能鉴定、宏观鉴定等。严格来说,职能鉴定应该是宏观鉴定的重要方面和依据。与档案鉴定理论密切相关的就是价值理论,国外有谢伦博格的双重价值论,国内有覃兆刿老师的双元价值论。此外,在当代国际社会,档案在维护社会公正、公平、人权与正义方面的价值日益受到关注,就有了所谓的档案正义论。

4.文件连续体理论

目前,国内的主流教材对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介绍都不尽如人意,有「以偏概全」的感觉。据我所看到的英文原文,连续体理论是档案学整体的一个理论模型,里面蕴含著很多的东西和思考,是一个层次很高的理论。最早提出文件连续体的是加拿大的一个学者,应该是1985年左右,后来澳大利亚成体系化地提出了文件连续体理论,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那个模型,这个理论的提出和澳大利亚本土的档案工作实践和传统有著极为密切的联系,尤其是系列(series)理论。所以,我们应该在澳大利亚的语境下去尝试著理解这个理论,还原它的背景。当然,我对这个理论的理解也不够深入,也存在欠缺,对于国外的理论,还是扎实看原文比较好。还有就是,连续体理论是体系化的,莫纳什大学不断地研究拓展该理论,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出修正的模型,加拿大也有学者据此提出第五维度理论。此外,近年来,国外还在连续体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数字连续性的概念,可查看安小米、朝乐门老师的相关文章。

5.后保管理论

后保管与保管相对,本质是分散式保管,甚至是不保管。这个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有著密切的联系,最核心的内涵涉及档案保管模式和理念的转变,是后现代主义背景下对档案保管模式的批判和思考。延伸的话,就涉及档案馆和档案工作者职能、定位的转变,这也是国内部分档案学者将其与知识管理联系在一起的原因。特里库克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提出的七个转变可供我们思考。再推荐篇文章,冯惠玲老师和加小双老师在2019年《档案学通讯》发表的一篇关于后保管理论的文章。

6.档案多元论

最近很火热的一个名词,算不算理论在国内是有争议的,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就是UCLA的Anne Gilliland,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它与文件连续体理论也有著密切联系,甚至有两个理论融合发展的趋势。因为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关注「档案世界观」的理论。

此外,在电子文件管理领域,在真实性保障、长期保存等方面也形成了理论体系和学说,具体就不展开来说了。

回到最开始的那段话哈,我认为,理论是分层次的,我们讨论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清楚双方是在哪个层次探讨,这样可能会更有效些。


  • 2020-07-08 依据黄纯元《论芝加哥学派》系列文章,补充GLS范式。
  • 2020-06-14 依据《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文献学》增补部分内容。
  • 2020-05-11 依据张新华《情报学理论流派研究纲要》更新情报学部分流派(范式)。
  • 2020-05-06 部分更新。

长期拖更患者新坑,有空一定更新。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前言

理论一般是指对该学科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包括核心概念及术语的界定、使用规范,学科研究的对象、内容、范围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及学科的形成与发展等。而关于这些理论相互关系的理论,称之为学科框架、学科结构。

笔者拖更成性,这里简单带过,有空再更。

万丈高楼从地起,每个学科成熟或将近成熟时,都会有学术共同体对学科基础进行探讨。探讨的方向一般是两个,世界观的和方法论的。世界观的,称为学科哲学基础,或价值基础,或核心概念、学科使命之类的。最最基础的,便是所谓逻辑起点(据说出自黑格尔《小逻辑》,我没翻到)。

对逻辑起点的讨论,本质是【判教】(佛教用语,指判定各类经典的意义和地位)。一切学术史都是当代学术史,对历史的回顾离不开回顾者所处的视角。逻辑起点即是回顾者的立论点。与之相似的范畴还有研究对象,但按照逻辑起点的定义,研究对象可以由起点推论而成。

而方法论,抽丝剥茧就是范式(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逻辑起点和范式就是笔者觉得应该首先介绍的理论。

二、图书馆学

逻辑起点:

于鸣镝在2005年发表过一篇关于图书馆学逻辑起点的综述,归纳了学界中的四种主要观点:本体说、文献说、信息说和知识说。

  1. 本体说。逻辑起点是图书馆。黄宗忠、刘烈、王京山等。先有图书馆,再有图书馆学的实践逻辑。
  2. 文献说。逻辑起点是文献。何长青、蒋永福(1990)等。图书馆活动是围绕文献展开的工作逻辑。
  3. 信息说。逻辑起点是文献中的信息。陈一阳、朱建亮等。文献载体本身没有意义,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信息的价值逻辑。(古籍善本作为载体存在,具有文物意义)
  4. 知识说。逻辑起点是文献信息中被序化组织的知识。李世丁、周立人发表于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的论文讨论的逻辑起点的重要性,并认为客观知识是图书馆学的逻辑起点。蒋永福(客观知识)、王子舟(知识集合),构成了」客观知识-知识集合-知识受众「的逻辑过程。这属于抽象逻辑,本质是物-事-人。是社会知识运动中被集中传递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学校教育。

中国图书馆学会在《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史》(2014年)中认为(此部分主要由吴稌年编写,主要观点出于《论「新图书馆运动」的逻辑起点》图书情报知识2007年第4期):图书馆学的逻辑起点是知识组织。(P147)

刘晓波(2012年)则基于比较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视角,使用2006-2010年间数据,认为图书馆学的逻辑起点是图书馆事业

吴慰慈(2019年)仍然秉持1985年的结论,认为图书馆学的逻辑起点就是图书馆事业及其相关因素,这也是图书馆学的研究对象。(P13)

范式:

古代和近代同样出于吴稌年编写的《中国图书馆学学科史》部分。

  1. 古代:部次条别,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清】章学诚《校雠通义·自序》),吴稌年概括作「分类整序,考镜源流」。(P166)
  2. 近代:自动实用,理清要素。(P167)
  3. 现代:科学革命与转型期,各派有各派的说法。

有空分条陈说各学派认为的现代图书馆学范式。

GLS范式

黄纯元认为芝加哥大学研究生图书馆学院(The Graduate Library School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GLS)所开展的图书馆学研究活动真正推动图书馆学成为一门科学,由此形成了图书馆学的芝加哥学派及其学术活动所衍生的芝加哥范式,或称GLS范式。其在期刊《图书馆》1997年底至1998年初连续发表的系列文章《论芝加哥学派》系统评述了GLS的形成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果后,详细分析了GLS范式的理论前提和科学规范。

以下提炼自黄纯元.论芝加哥学派(下)[J].图书馆,1998,(2):6-9.

子节点是对该范式的批评和发展。

  • 理论前提:图书馆作为【社会机构】
    • 对社会知识与个人知识的转化,即「社会和文化的交换」简单化;-&>信息传播角度范式
    • 颠倒了图书馆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通过阅读进行知识转移过于武断-&>认知角度范式
  • 科学规范:【社会科学规范】
    • 学科视野:跨学科研究,主要是社会学科
    • 研究方法:实证研究
    • 特点:聘用其他学科的教师
    • 问题:GLS模式壮大后,美国图书馆学开始强调「独立的图书馆学科」,减少聘用其他学科教师,扩大聘用GLS教育模式下的图书馆学博士,逐渐内卷化。

未完待续

三、情报学

逻辑起点:

刘晓波(2012年)则基于比较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视角,使用2006-2010年间数据,认为情报学的逻辑起点是信息开发

另一种说法是信息流(笔者忘记了,找到再改正)

范式:

马费成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IRM及KM范式下的情报学发展模式研究》(03BTQ012)以信息资源管理(IRM)和知识管理(KM)为范式,考察了情报学,提出了情报空间模型和情报空间基本原理,并用实证方式验证了情报学基本定律(指离散分布规律)。该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IRM-KM范式与情报学发展研究》(武大社2008年)一书中。部分内容反映于后续修订的《信息管理学基础》中。可以作为情报学理论的进阶阅读。

马费成(2008)、于良芝(2016)等认同情报学的前身是文献工作

1895年奥特莱、拉封丹等组建国际目录学会(IIB),IIB于1908年的第四届会议接受「文献学(documentation)」术语,于1931年更名为国际文献学会(IID),又于1937年更名为国际文献联合会/国际文献工作联盟(FID)。2002年,由于会员单位减少,加之与国际图联合并谈判未果,而解散。(转引自《吴建中,徐亚男:关于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未来的对话》原引于Michael Buckland. 1895-2002 FID Achievements[EB/OL]. [2020-04-19]. http://people.ischool.berkeley.edu/~buckland/fidhist.html.)

情报学的经典范式是文献计量(目前也存在范式转移,看情报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上的相关论文即可)。主要涉及六大经验规律:

动态而言:文献增长规律、文献老化规律

静态而言:文献离散分布规律(语词离散分布-齐夫定律、核心作者-洛特卡定律、期刊分布-布拉德福定律)

方法及动静结合而言:引证规律(引文分析法)

详见马费成《信息管理学基础》、叶鹰《情报学基础教程》、邱均平《文献计量学》

情报学从文献工作发展为一门学科,得益于美国在二战后的实践。

马费成.情报学发展的历史回顾及前沿课题[J].图书情报知识,2013(2): 4-12.

马费成在回顾情报学的发展过程后,依据学术中心/主要讨论的学术范围,提出了四种范式

  1. 美国范式。围绕知识的组织和检索,旨在提供信息组织和情报检索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源于万尼瓦尔·布希(Vannevar Bush)的诚如所思(As We May Think)。
  2. 欧洲范式。围绕客观知识进行整理加工,进行有效提供。源于布鲁克斯(B. C. Brookes)引入波普尔(K. R. Popper)理论所建立的知识方程式。
  3. 苏联范式。围绕信息的交流与传播。以米哈伊洛夫的观点为典型。
  4. 中国范式。落实在科技情报实践领域,与信息咨询及智库研究一脉相承。

以上四大范式多是基于著名学者及其拥趸的研究特点和共识,张新华(1992)细化之后构成了以下流派。

流派介绍

1.古典信息派

香农等资讯理论建立者。情报量/信息量、信息熵

2.社会传播派

萨拉塞维克(情报社会传播)、戈夫曼(情报社会传播传染病学)、维克里(人本社会传播)、费桑(情报流活动规范)

3.智能过程派

勃拉特(意象改变)、霍肖夫斯基马萨(问题解决)、法拉丹(情报思维)、戴彭斯(智能状态)

4.属性结构派

贝尔金(情报结构)、布鲁克斯(知识结构)

5.决策功能派

约维茨(决策功能理论)

6.系统理论派

兰洛伊斯(控制论)、列哥梅尼德斯(耗散结构)、斯特朗(适应系统行为)、布莱克(管理生态)

而梁战平在2003年则提出了八种范式:

  1. 机构范式
  2. 信息运动范式
  3. 解释学范式
  4. 技术主导范式
  5. 认知范式
  6. 知识主导范式
  7. 经济学范式
  8. 人文范式

另有对信息检索范式转移的讨论,从系统范式到用户+系统范式。

四、档案学

笔者不熟悉,有空读完冯惠玲《档案学概论》、丁海斌《档案学概论》、金波《档案学导论》再来更新。

五、图情档相互结合

信息生命全周期管理理论。(即梁战平所言信息运动范式)

金胜勇等于2011年以据此构想了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的关系:

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在信息资源管理流程中的关系

2019年首届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青年学者沙龙会议(图情档39青年学者沙龙),闫慧执笔有会议述评。

该理论或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信息管理流程理论的结合。


看到这题让我仿佛回到了被期末考试支配的时光

凭我在疫情期间已经大大退化的记忆先说一些吧

  1. 无论是图书、情报还是档案,都与管理学密不可分

管理学最著名的理论就是马斯洛需求原理

很多人可能比较懵逼,但是说金字塔原理应该就比较熟悉了

就是那个把人的需求分成好几层的那个模型

2.图书馆学

图书馆学在古代和档案是混在一起的,因为在古代,图书和档案傻傻分不清楚,很多档案就是图书,很多图书就是档案,所以管理它们的其实就是一个人

而到了现代,图书馆学和档案学已经分为两个独立的不同学科了,就像图书馆和档案馆是两个不同的馆。但是由于其方法和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互通,所以联系相当密切

图书馆学的经典理论不多诶,大多数理论好像都是西方科学家总结出来的,如果必须提出一个的话,最经典的还是1:m:㎡

学名叫做布拉德福德定律

主要用来确定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主要原理大概就是

如果将科技期刊按其刊载某学科专业论文的数量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对这个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个区的文章数量相等,此时核心区、相关区,非相关区期刊数量成1:m:㎡

3.情报学

情报学,听起来特别高大上,仿佛可以看到一个专业培训的特务人员在滴滴答答发电码

并不是!!!

其实情报学就是信息和数据的收集、采集、分析、挖掘等,进而得出形势分析或趋势判断,多用于行业分析

主要理论集中在信息计量学中,有:

  • 集中离散定律
  • 布拉德福德定律(是的,虽然我在图书馆学下提了它,但它是信息计量学理论)及其修正
  • 洛特卡定律
  • 齐普夫定律
  • H指数

等(不详细展开说了,有兴趣的自己去了解吧)

4.我们的本科课程还学了传播学的相关理论

比如子弹论、有限效果论、沉默的螺旋

(记得我们考试之前,要记模型的图片,根据图片默写原理,简单的图片还要求可以手绘出来,惨兮兮)

5.档案学

因为我本科学的不是档案,所以不知道有啥理论

但是我知道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学档案学的方法,就是看他怎么读「档案学」的「档」字,这个字读四声,不读三声,读的时候特别把「档」字读四声的朋友一定是学档案的,他们对「档案学」的正确读音相当执念


图书馆学: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5定律

情报学:文献计量相关的,布拉德福定律、齐普夫定律、洛特卡定律、H指数等;

米哈伊洛夫的科学交流理论;

布鲁克斯的知识结构方程理论;

萨瑞塞维克的通信理论;

德本斯等的情报系统结构理论。

档案学不熟悉。


档案学:全宗理论,来源原则,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档案学的核心理论)

(不知道算不算理论的几个理论)档案双重价值论,档案双元价值论,档案多元论,主客体全宗理论,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理论,档案记忆理论,宏观鉴定理论,年龄鉴定论,职能鉴定论,利用决定论,行政官员决定论(或许这几个只算是鉴定观点)


来源原则,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图书馆学: 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


工资很低

工作清闲

知识很杂

不好就业

没人知道

从不拖欠工资


一般来说包括三大定律,齐普夫定律 洛特卡定律 和布拉德福定律,解释可以参考:

吴文涛:年青人要有基本的信息素养?

zhuanlan.zhihu.com图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