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来小米的新闻好像没断过,直到昨天看到林斌发微博说视频评级第一的事儿,才觉得味道不对啊…… 小米用了六七年做到现在这个规模,就算是输了和格力明珠的赌注,也绝对是虽败犹荣,妥妥的创业奇迹,雷总也绝对是商业奇才。可今年以来这是怎么了,各种营销看不太懂了。有说是国内销量大跌所以急了,可以应对大跌的手段就是现在看到的这些营销吗?斌总的言论让人不禁纳闷,到底小米心里谁是它的目标客户?凭借这些营销它想发展什么样的客户?百思不得其解……


毕竟从现在的市场环境来看,手机市场已经变成了一个赤裸裸的红海了啊,已经不是几年前那种市场不饱和,大家还能一起坐下喝喝酒聊聊天还不时的互相吹捧吹捧的时候了啊。

现在已经变成了你多卖一台我就少卖一台,你多一点儿市场我就少一点儿市场的环境了啊。这种行为在这种大环境下,似乎就很容易理解了。

小米近期的营销很容易让人想把它和罗永浩、常程这两个人相提并论,罗永浩作为手机行业内著名的「相声演员」,其营销能力可谓是一人能顶过千军万马,而常程从去年以来也有了「罗化」的迹象,更是在手机圈儿内获得了「万磁王」的「雅号」。

其实我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对自己产品的不自信,同时也存在著蹭热度增加关注度的心理和效果。

为什么说是不自信呢,从一个简单的小点出发来解释,近些年的国产电影市场可谓是风生水起,大片云集,每年的春节档国庆档上映的影片可谓是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

这时,作为一个观众,如何判断一个电影的好坏并做出选择呢?我个人的方法很简单,「逆向口碑法」,何谓逆向口碑法?一般我会去微博的热门中去看,在上映后一段时间内,被各种娱乐博主影评人一致的「倍加好评」的电影,我是从来不会看的。因为什么?因为他们是如何得出电影「倍加好评」的结论的呢?显然这群人是收了钱的,也就是由电影发行方请来营销的。

而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那些口碑出众票房表现良好的影片很多都是通过口口相传来实现大卖的。而那些不叫座的电影,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就是他的卖座能力不足,所以要通过大力的营销来实现自己的票房目标。

同理将这个道理代入到手机行业中,卖座能力我们替换为「产品力」,票房替换为「产品最终的销售情况」。什么产品需要大力的营销?当然是产品力不足的产品。所以,我认为这种营销归根结底是对自己产品的不自信。

而第二点所说的蹭热度增加关注度的心理和效果,就很好理解了,林斌为什么要在p30的发布会后拿出小米的20W无线充电和99分的dxo mark评分来和华为对比,很简单。他的想法和常程是一致的,就是为了蹭华为发布会的热度,这是心理方面。然后无论是米粉认为很爽还是很无奈,都会有人出来讨论,于此同时也能提升小米的关注度,这则是效果方面。

无论你是夸了骂了还是关注了,这无疑都增加了小米的受关注度,无论结果如何,小米的目的都达到了。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拙见,难免会有错漏,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和我讨论。


对赌协议

从19年开始,我了解到了小米的对赌协议,我就特别好奇,对赌协议,小米,到底要怎么办?怎么应对?


年初redmi发布会上,雷军曾说: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我以为这个「干」是指小米要开始拼手机质量、备货、拍照、续航、价格、各种黑科技等,没想到小米一众高管理解成了在微博上撕逼!


货在厂里产

货在路上走

货在渠道卖

该干什么干什么

为了热度 拉下脸来拼了

可能作为米粉会觉得这样实在太难看 但是如果这样能拉来一个潜在用户 我觉得就是有价值的

小米现在最想要得到的用户是除了所谓发烧友(性价比粉而已 或者叫穷X)以外的用户 真粉基本都会贡献销量 真黑的基本不会买


有些人 明明不想买 天天盯著网页看有货没货 让你们全款预订又不肯多等等

开售以后 然后看到秒没就骂没货耍X 有货就说卖不出去药丸

闲的 有这功夫瞎操心还不如去多挣点钱


你以为小米高管们不知道这样会招骂吗?

但为了热度,必须蹭,而且还不能装大度说好话。

这是小米的产品定位决定的,小米最基本定位就是互联网超性价比手机。

第一,小米是超性价比手机,说明它一个产品前期是不赚钱的(因此前期必然控制出货耍猴),它必须保持热度持续到元器件降价大批量出货赚钱的时候,如果它熬不到那时候,它就要死了。因为他不像其它品牌前期也是赚钱的。

第二,小米是互联网手机,线下宣发渠道太有限,利润也薄广告主要靠互联网热度来维持,所以它必须蹭热度。还不能说对方好话,因为它还要用伪高科技来包装自己,它为华为喝彩等于帮互联网舆论这块也让给了对手。

简单一句话,它不蹭热度那就会死(上市以及对赌协议扩大了小米的风险),这样的股价,它再不挣扎就完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