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是表音的 用假名就足夠了 夾雜那麼多漢字幹嘛 為了讓中國人猜意思?


極大的豐富日語,尤其是書面語。

同一個簡單的動詞toru

とる 寫成 取る,撮る,執る,獲る,採る,捕る 意思是不一樣的,借用漢字來體現彼此精巧細微的差別,用於不同的場合。

魚を捕る: 捕魚

野菜を摂る :攝食蔬菜

木の子を採る :採木耳

比如 再舉例一個名詞。

かま;寫成 釜 還是 窯 (窯)是完全不一樣的。一個是煮飯的,一個是烤食物的。雖然同一個音。寫成漢字就不會搞混了。

這個是釜

這個是窯

另外

同時漢字,平假名和片假名,配合各種不同的組合,對日語母語使用者是完全不同感受的,這個就是日語細膩又多變的地方。

比如同一個漢語詞 灰色,灰燼 ,雖然漢語都是一樣的意思,但是日語不同。

如果你用 假名 グレー(Grey),日本人多半會想到潮流服飾(比如灰西裝),染色的頭髮(奶奶灰),大理石色的灰牆紙,或者性冷淡風的家裝。

染色的頭髮,奶奶灰

灰西裝

而漢字 灰 ,他們想到的多半是燃燒後的塵土,比如這個 防止垃圾塵土四散的滅灰袋。

椿灰 山茶枝燒成的灰,燒釉調色用

總的來說。漢字是日語的一部分,漢字的存在極大的豐富了日語的面貌。


庭には二羽鶏が居る

院子裏有兩隻雞

如果不寫成漢字的話就是

にわにはにわにわとりがいる

日語同音詞太多啦 不用當用漢字的話有些時候很難理解

這一點和漢語也挺類似 全拼音寫出來中國人自己也看著費勁不是


只寫假名的話,太費腦力。比如:鼻子和花朵在日語裏的寫法一樣,如果不用漢字寫出來的話,只能根據前後文來理解。如果沒有前後文的話,就會根本不知道你寫的是哪一個意思的詞語,總之很費腦力。

日本在幾十年前(具體時間忘了)興起過廢除漢字運動,但是沒成功。

我覺著永遠不會成功。


你的前提是錯的

雖然假名是表音文字 但五十音除了ん都是元輔音一比一綁定的 這就造成了發音系統負擔很沉重 因此日本人說話飛快並且會略去一部分內容 比如交流的時候會省略主語 變得聽者雲裏霧裡 有時候會故意或無意中略去某個母音 比如です  ます變成des mas 或者dsu msu 再或者縮成パソコン 這樣的四字讀音 這個是日本人最喜歡的節奏

漢語通過聲調變化和字片語合解決了這個問題 而日語只有高低音 這是胎裡帶的

此外 日本作為島國 很多事物原來都是沒有的 這部分也是直接通過漢字來表示或區分的

因此漢字在很多方面影響了日語

1.音讀像英語裏的拉丁詞根一樣 幫助日語把一些複雜的長詞縮短 或者乾脆引入漢字詞來表達原有的意思。最典型的就是「車」和「自動車」讀音的區別

2.訓讀則幫助日語把原來單調生活豐富了 比如うた 可以根據需要 寫成歌 唄 謠  詠 詩 ,也可以直接寫うた表示以上概念的總和。 ひとり可以寫成一人或者獨り 孤り 也可以直接ひとり同時表達三種意思。

我以前回答過類似的問題 日本人想要擺脫漢字很簡單的 只需要解綁五十音的元輔音1比1設定 直接用羅馬字 或者元輔音分開的新假名來取代原來的假名系統 要不了幾代 日語就會急劇變化 最後變成一個語法是黏著語 大量辭彙英語化 殘留部分舊日語和漢字讀音的新語言


縮略,消歧,文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