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比顏色(しきさい)還有多一個(カラー)還不是一個半個,很多很多都是這樣!這樣不麻煩麼!是什麼讓日本人那麼喜歡外來語


不同詞語的使用場景和感情色彩是不一樣的。你需要自己找例文去感受。有些東西人家約定俗成就是這麼用你也沒辦法。

你學英語其實也有外來詞(可能這麼叫不一定合適)。一個類似的表達可能就有不同的詞源供你選擇,同樣能煩死你。比如 colour

比如口語裏你說顏色你不會隨便一開口就說しきさい,但書面語就能用。日常生活你穿的衣服什麼顏色用いろ,但如果是化妝品上色卡的顏色你就說什麼什麼カラー。他們各自有不同的使用場景


原因有這麼幾個:

1,越來越國際化的社會大環境

連中國都這樣了,更何況辭彙量不怎麼多的日本。

你發沒發現,你小時候喫的「餅乾」現在叫「曲奇」了?你發沒發現,你喫的「乳酪」現在叫「芝士」了?你發沒發現你小時候喫的「蛋糕」現在叫「慕斯」(或者更新鮮的玩意)了?

中文也有很多「本來」能對應的辭彙,但是現在非得叫洋人的名字(音譯)。

2、剛才提到,日本的辭彙量並不多,雖然在明治維新的時期,大量翻譯了國外的文獻,也產生了大量的,乃至對中國有影響的「漢字」辭彙,物理,化學,哲學,經濟等等。

但是很多日本專家,在很早的時期提出過,擺脫「漢字」的言論,因為他們發現隔壁的韓國做的很好,沒了漢字一樣過的很好(其實只是沒看見賊捱打),因為沒有漢字,韓國人確實很苦惱,現在還討論恢復漢字制度呢。

從那會開始,崇洋媚外的日本(大正時期最嚴重),開始大量使用外來語,雖然聽不懂,但是至少顯得洋氣(想想你第一次聽到「吐司」這個詞,你腦海里浮現的是啥?就會理解日本的感覺了)

3,日本人在交流的過程中,確實發現了音譯詞的好處。

其實這還得說第1條,因為日本國力確實很強大,即便是戰敗之後,經濟一直也是亞洲第一,直到現在中國的崛起……

所以他們有更多國際上的資源,國際交流的機會,這樣他們雖然操著一口本土風味特別濃烈的外來語英語,但是還是馬馬虎虎能糊弄過去。往小了說,百姓生活中也虧著他們的外來語辭彙多,才能還算很順利的應對各種到日本的外國人。

中國人在這個方面其實做的不太好

往大了說,元素週期表這種的,日本採用的是音譯,中國採用的是意譯,在國際交流中就很喫虧,你還要去查元素的英文說法,當然,能去參加國際性交流的都是大神級別的人,這點專業術語對他們來講並不算什麼,但是至少他們需要做額外的努力。

小了說,國外的電影,小說,中國還是意譯的多,海底總動員啊,玩具總動員啊,這動員,那動員的,日本全是音譯過來的,他們很容易和外國人達成一致,我們呢,甚至這個片子的英文名字都不知道叫啥?

以上


只是辭彙的多樣性罷了,而且漢語不也有顏色,色彩,彩色等很相似的說法嗎?題主舉的第一個例子在日語中漢字是寫做 色彩しきさい 的,後面外來語是從日語顏色過來的,都可以啊。

還要注意一點,顏色,色彩怎麼區分漢語咱們也得想想,但是我們不會用錯,為什麼?因為說得多見得多讀得多,知道怎麼應用了。那日語也是同樣的,日本人可能解釋不了具體的區別,但他知道這樣用不自然,那樣用很地道~


一來通常外來語顯得洋氣些,

二是寫來簡單(因為相對於假名,漢字讀寫起來還是用難度的。雖然我們覺得片假名難背,但是日本人是覺得假名簡單),

等原因,

起初漢語詞多,但外來語用起來了之後,用著方便的,好用的,有人就漸漸偏向於用那個詞的外來語了。漢語詞也不會消失,還有人在使用。就出現了漢語詞和外來語同時存在的現象。


國際化的原因很多答主有講,就不提了

題主要想想看日語從古至今吸納外來語(別忘了漢字和漢語詞其實廣義上也是外來語)的規模都是很大的,日本文化裏就有博採眾長的底色

而說回麻不麻煩這件事,就算一組不同語源的詞意思完全相同,也能作為替換表達來豐富言語環境,絕不能說是無意義

況且,日語裏「不是一個半個」的「和語-漢語-外來語」組合,各自有各自的語體しきさい和使用場景,一時難以刪減

說到底,作為學習者,把它們記清楚麻不麻煩?——麻煩,題主的情緒很正常

但是繁瑣多樣的背後,是表情達意的精準,這是任何一門自然語言的可貴之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