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欣賞此類作品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我最先想到的是兩個電影中的場景:

一個是《文科戀曲》中,男主角感慨聽古典音樂穿行在下班的路上、看著周圍的建築,能有一番新的獨特感受:

另一個是諜戰片《東風雨》中,男主通過彈鋼琴在日寇的眼底下,利用鋼琴聲把電報傳遞給總部。

其實不難發現,

生活中,音樂文字繪畫之間,

本身就聯繫非常緊密,

那麼能否融合呢?

融合的關鍵是什麼呢?

我的回答權當拋磚引玉,

我理解的融合是以下幾種:

1.形式上的搭配,例如MV或者PPT以及電影、歌劇、動畫片等等,音樂文字畫面之間彼此的相互映襯;

2.形式上的轉化,通過某種媒介將音樂所傳達的信息轉化成文字,將文字所傳達的信息轉化成繪畫等等;

第一種(形式上的搭配)其實不足為道,因為現代生活中海量的視頻隨處可見。

這裡主要講講第二種(形式上的轉化)。

我對於音樂、文字和繪畫融合的可能性的啟發源自於大一在學校看到的一個畢業展:

名字叫《canon in glass》,

作品是如下幾個步驟:

1.把樂譜的音符由低到高,轉化成 白、淺灰、灰、深灰、黑 五個黑白色調。

2.把這五個黑白色調對應成五個形態各異的杯子

3.杯子的邏輯是由杯中的水的多少來決定,利用方圓、粗細、大小、高矮來形成節奏感

4.形成新的樂譜,上面是色調構成的五線譜,下面是杯子構成的五線譜,

5.單獨繪製「杯子五線譜」,形成視覺作品

6.依稀記得這個作品周圍是有這個音樂在小聲地放著,這時候再看那五個杯子,腦海中就不自覺哼起了調子

7.第七步是我編的,如果這個時候敲擊杯子,每個杯子的對應響起的聲音是那個音符,那就形成了完美的閉環。

以上

這裡面的邏輯很簡單,

由音樂 轉化成

文字(音符) 轉化成

色調(顏色明度) 轉化成

杯子圖像(二維圖示) 轉化成

藝術裝置,杯子(三維實體)

當這幅作品和這五個杯子最終呈現的時候,最開始的音樂也賦予在了其中。

竊以為,

這雖然是表象層面的轉化,

但是能引導觀眾自己,

在潛意識層面將這些東西融合,

從而達到藝術的啟發性。

這個作品對我的啟發是什麼呢?

我認為,

如果音樂、文字、繪畫之間想要融合(形式上的轉化),

有一條線索是必然貫穿其中的:

節奏

二維:繪畫有畫面的節奏;

三維:物體有空間的節奏;

四維:音樂有時間的節奏;

不管你以何種形式去融合(轉化),

其融合的根本邏輯,

其作品生命韻律的根本,

就是用節奏去串聯。

把握好藝術中的韻律與節奏,

便能掌握眾多繁雜的藝術形式中的運動本質。

再放上一點表象層面(形式上的轉化)的融合:

1.《樂章》,將音樂配上的舞蹈或可視化的節奏,畫在樂譜之上:

作者:Lena Erlich

2. 將音樂中的情緒做可視化 繪畫或藝術裝置

作者:Gunther Kleinert

3.將文字與繪畫的邊界做模糊化,本質是一種繪畫,文字只是素材

4.設計師 Fabian Fohrer 繪畫成了陪襯,為了突出文字

5.主題文字海報,拓展了文字的繪畫性

作者:Kateryna Pom(波蘭)

以上


最近我把我這幾年在知乎寫的一點關於繪畫、藝術的乾貨做了個匯總,大家有需求的歡迎去看看。

Scotty:連點繪面:近年來寫的繪畫、藝術乾貨匯總 持續更新?

zhuanlan.zhihu.com圖標

八爺早期的作品會自己配畫面,感覺可以看看アイネクライネ 的MV

如果單說畫面和音樂的話,同樣很崇拜大島滿的配樂,本身就隱形渲染了氛圍。他們的音樂是自帶顏色的。當然還有久石讓、坂本龍一、漢斯·季默這樣的配樂大師了。

印象最深的(也是被bf強烈安利的!)是長門有希的消失結尾,阿虛和長門獨處的一段——

BGM--Gymnopedie No.1

這個版本更美一些——《Gyménopédie N°1》http://music.163.com/song/29150369/?userid=389993299 (@網易雲音樂)

以下跑題,把「繪畫」偷換成「畫面」——

還有電影《鋼琴家》裡面的結尾畫面,戰爭結束,一切恢復平靜,配樂肖邦遺作《升C小調夜曲》。類似的還有《海上鋼琴師》中的經典窗前女孩畫面。

說到這個,不得不再提到《雷雨》第一幕——

「開幕時,外面遠處有鐘聲。教堂內合唱頌主歌同大風琴聲,最好是Bach: High Mass in B Minor Benedictus qui venait Domini Nomini——屋內寂靜無人。」

這算不算文字、畫面、音樂融合的一個範本?


電影《野玫瑰之戀》片頭字幕設計。


你沒見過ppt嗎


題主的問題其實說得有點模糊,融合是什麼定義?是可以互相轉換?比如一段音樂音符可以用畫來表現?還是可以讓人產生通感?比如看一副畫腦袋裡出現了交響樂?還是字面上的意思?比如一幅畫裏有書法?

我傾向於題主是第二個意思,就是通感。也就是不同的藝術形式能不能讓人產生一樣的感受。

從本質上來說,這個世界是能量的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的實體表現形式,能量組成了物質,呈現了這個物質世界,而人類通過什麼來感受這個物質世界?那就是信息,任何事物都會傳遞一段信息,我們通過信息來瞭解這個事物。

人類發明瞭音樂(其實我更傾向於用發現這個詞)發明瞭繪畫,還有文字,它們通過人類的聽覺和視覺去傳達信息,其實題主的問題歸結起來就是,不同的信息傳達方式有沒有可能達到一樣的效果?或者說是不同的信息傳達表達式是可以互相轉換的?

我認為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做到完全一致,因為它們的接收媒介不一樣,耳朵和眼睛的信息接收方式不一樣,也就決定了信息量大小不一樣,但是為什麼說可以呢?因為耳朵和眼睛接收信息後的處理終端是同一個,大腦。

我們所說的通感就是這個意思了,有時候一首歌,會讓你悲傷,而一副畫,也會讓你淚如雨下,一段文字,也可以讓你心情悲痛。甚至一段文字讓你感覺到了那首歌,一段音樂讓你腦子了產生了一副畫面。它們其實傳達了同一個信息給你,就是悲。

所以高明的藝術創作者,是非常善於將幾者有機結合的,相反,如果不善於結合,也會鬧出很不愉快的感受,一段南京大屠殺的畫面,突然響起喜羊羊的音樂,誰都會受不了,因為信息衝突,帶來的是大腦的不適應。很多好的電影裏,畫面和音樂以及文字的結合,是非常的完美的。

再說說題主的這個情況,更高明的藝術家,是直接可以用一種表達形式,讓人產生幾種不同的信息表達感悟的,這就是知乎經常有人開玩笑說,答主你為什麼回答裏能放聲音,那就是因為他的回答讓人在腦袋裡腦補了畫面和聲音。而有一句話叫做「建築就是凝固的音樂」,也是這個意思,為什麼會讓人在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方面產生通感呢?因為建築是有節奏和韻律的,它的錯落有致,高低起伏,曲線與直線的結合,和音樂裏的音符高高低低,激昂與低沉,急促和舒緩,最終通過視覺和聽覺,回饋到大腦裏,產生了相似的感受。

所以題主的問題答案我認為是可以,但是不是每一次都可以,而且有限。因為信息接收媒介和程度不一樣。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