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欣赏此类作品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我最先想到的是两个电影中的场景:

一个是《文科恋曲》中,男主角感慨听古典音乐穿行在下班的路上、看著周围的建筑,能有一番新的独特感受:

另一个是谍战片《东风雨》中,男主通过弹钢琴在日寇的眼底下,利用钢琴声把电报传递给总部。

其实不难发现,

生活中,音乐文字绘画之间,

本身就联系非常紧密,

那么能否融合呢?

融合的关键是什么呢?

我的回答权当抛砖引玉,

我理解的融合是以下几种:

1.形式上的搭配,例如MV或者PPT以及电影、歌剧、动画片等等,音乐文字画面之间彼此的相互映衬;

2.形式上的转化,通过某种媒介将音乐所传达的信息转化成文字,将文字所传达的信息转化成绘画等等;

第一种(形式上的搭配)其实不足为道,因为现代生活中海量的视频随处可见。

这里主要讲讲第二种(形式上的转化)。

我对于音乐、文字和绘画融合的可能性的启发源自于大一在学校看到的一个毕业展:

名字叫《canon in glass》,

作品是如下几个步骤:

1.把乐谱的音符由低到高,转化成 白、浅灰、灰、深灰、黑 五个黑白色调。

2.把这五个黑白色调对应成五个形态各异的杯子

3.杯子的逻辑是由杯中的水的多少来决定,利用方圆、粗细、大小、高矮来形成节奏感

4.形成新的乐谱,上面是色调构成的五线谱,下面是杯子构成的五线谱,

5.单独绘制「杯子五线谱」,形成视觉作品

6.依稀记得这个作品周围是有这个音乐在小声地放著,这时候再看那五个杯子,脑海中就不自觉哼起了调子

7.第七步是我编的,如果这个时候敲击杯子,每个杯子的对应响起的声音是那个音符,那就形成了完美的闭环。

以上

这里面的逻辑很简单,

由音乐 转化成

文字(音符) 转化成

色调(颜色明度) 转化成

杯子图像(二维图示) 转化成

艺术装置,杯子(三维实体)

当这幅作品和这五个杯子最终呈现的时候,最开始的音乐也赋予在了其中。

窃以为,

这虽然是表象层面的转化,

但是能引导观众自己,

在潜意识层面将这些东西融合,

从而达到艺术的启发性。

这个作品对我的启发是什么呢?

我认为,

如果音乐、文字、绘画之间想要融合(形式上的转化),

有一条线索是必然贯穿其中的:

节奏

二维:绘画有画面的节奏;

三维:物体有空间的节奏;

四维:音乐有时间的节奏;

不管你以何种形式去融合(转化),

其融合的根本逻辑,

其作品生命韵律的根本,

就是用节奏去串联。

把握好艺术中的韵律与节奏,

便能掌握众多繁杂的艺术形式中的运动本质。

再放上一点表象层面(形式上的转化)的融合:

1.《乐章》,将音乐配上的舞蹈或可视化的节奏,画在乐谱之上:

作者:Lena Erlich

2. 将音乐中的情绪做可视化 绘画或艺术装置

作者:Gunther Kleinert

3.将文字与绘画的边界做模糊化,本质是一种绘画,文字只是素材

4.设计师 Fabian Fohrer 绘画成了陪衬,为了突出文字

5.主题文字海报,拓展了文字的绘画性

作者:Kateryna Pom(波兰)

以上


最近我把我这几年在知乎写的一点关于绘画、艺术的干货做了个汇总,大家有需求的欢迎去看看。

Scotty:连点绘面:近年来写的绘画、艺术干货汇总 持续更新?

zhuanlan.zhihu.com图标

八爷早期的作品会自己配画面,感觉可以看看アイネクライネ 的MV

如果单说画面和音乐的话,同样很崇拜大岛满的配乐,本身就隐形渲染了氛围。他们的音乐是自带颜色的。当然还有久石让、坂本龙一、汉斯·季默这样的配乐大师了。

印象最深的(也是被bf强烈安利的!)是长门有希的消失结尾,阿虚和长门独处的一段——

BGM--Gymnopedie No.1

这个版本更美一些——《Gyménopédie N°1》http://music.163.com/song/29150369/?userid=389993299 (@网易云音乐)

以下跑题,把「绘画」偷换成「画面」——

还有电影《钢琴家》里面的结尾画面,战争结束,一切恢复平静,配乐肖邦遗作《升C小调夜曲》。类似的还有《海上钢琴师》中的经典窗前女孩画面。

说到这个,不得不再提到《雷雨》第一幕——

「开幕时,外面远处有钟声。教堂内合唱颂主歌同大风琴声,最好是Bach: High Mass in B Minor Benedictus qui venait Domini Nomini——屋内寂静无人。」

这算不算文字、画面、音乐融合的一个范本?


电影《野玫瑰之恋》片头字幕设计。


你没见过ppt吗


题主的问题其实说得有点模糊,融合是什么定义?是可以互相转换?比如一段音乐音符可以用画来表现?还是可以让人产生通感?比如看一副画脑袋里出现了交响乐?还是字面上的意思?比如一幅画里有书法?

我倾向于题主是第二个意思,就是通感。也就是不同的艺术形式能不能让人产生一样的感受。

从本质上来说,这个世界是能量的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的实体表现形式,能量组成了物质,呈现了这个物质世界,而人类通过什么来感受这个物质世界?那就是信息,任何事物都会传递一段信息,我们通过信息来了解这个事物。

人类发明了音乐(其实我更倾向于用发现这个词)发明了绘画,还有文字,它们通过人类的听觉和视觉去传达信息,其实题主的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不同的信息传达方式有没有可能达到一样的效果?或者说是不同的信息传达表达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我认为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做到完全一致,因为它们的接收媒介不一样,耳朵和眼睛的信息接收方式不一样,也就决定了信息量大小不一样,但是为什么说可以呢?因为耳朵和眼睛接收信息后的处理终端是同一个,大脑。

我们所说的通感就是这个意思了,有时候一首歌,会让你悲伤,而一副画,也会让你泪如雨下,一段文字,也可以让你心情悲痛。甚至一段文字让你感觉到了那首歌,一段音乐让你脑子了产生了一副画面。它们其实传达了同一个信息给你,就是悲。

所以高明的艺术创作者,是非常善于将几者有机结合的,相反,如果不善于结合,也会闹出很不愉快的感受,一段南京大屠杀的画面,突然响起喜羊羊的音乐,谁都会受不了,因为信息冲突,带来的是大脑的不适应。很多好的电影里,画面和音乐以及文字的结合,是非常的完美的。

再说说题主的这个情况,更高明的艺术家,是直接可以用一种表达形式,让人产生几种不同的信息表达感悟的,这就是知乎经常有人开玩笑说,答主你为什么回答里能放声音,那就是因为他的回答让人在脑袋里脑补了画面和声音。而有一句话叫做「建筑就是凝固的音乐」,也是这个意思,为什么会让人在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方面产生通感呢?因为建筑是有节奏和韵律的,它的错落有致,高低起伏,曲线与直线的结合,和音乐里的音符高高低低,激昂与低沉,急促和舒缓,最终通过视觉和听觉,回馈到大脑里,产生了相似的感受。

所以题主的问题答案我认为是可以,但是不是每一次都可以,而且有限。因为信息接收媒介和程度不一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