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出同樣勞動成果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降低的。如果存在長期制度化的996工作制,必然意味著有大批勞動者被驅逐出了勞動力市場。被驅逐出勞動力市場的勞動者失去了出賣勞動換取收入的機會,無法獲得維持生活以及再生產下一代勞動者的資源,那麼勞動者的供給將會不斷萎縮。

同時由於失業的勞動者沒有了收入,無法進行消費,因此消費不足會影響資本家的收益。為了獲取更多利潤,資本家會選擇進一步削減成本,即壓制生產技術更新或進一步裁員。還留在勞動力市場上的勞動者因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增加,即使收入仍有盈餘,也會選擇儲蓄而非消費。

當然,資本家可以通過信貸、金融槓桿和投機誘使這些人掏空口袋甚至六個口袋,但這種行為會助長經濟泡沫。經濟泡沫+生產相對過剩(生產出來的東西沒人買)+需求萎縮(沒錢了/沒人了)=經典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回顧資本主義誕生以來的歷史,經濟危機一旦爆發,幾乎緊接著就是暴力事件的頻繁出現,乃至戰爭機器的開動。1929-1933年的大蕭條,直接把美國經濟打回到1908年的水平,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這句話放在那個時候絕對不是一句空口白話。

所以,從長遠來看,996工作制對社會發展有百害而無一利。


社會總價值的提高和社會發展不是簡單的勞動時間堆砌 還與消費家庭精力人心等很多因素有關 現階段在全球大多數國家實行的8小時工作制 是勞方資方反覆博弈最後達成的平衡 也經過了快百年的時間檢驗 8小時工作制才是最優解 996是開倒車 是對社會平衡的破壞 是少數人攫取了本屬於大多數人的權益 是竭澤而漁


想太多,社會總價值的提高和社會發展依靠的是生產效率的提升。啥叫生產效率?單位時間的產出,你996代表的是長時間的總產出而不是單位時間的產出。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啥促進社會發展和價值提升的?蒸汽機為動力基礎的工業機器。第二次呢?內燃機為動力基礎的工業機器。第三次呢?電力為動力基礎的工業機器。歷史上沒有任何一次是靠單純堆人力和勞動時間來增長的。從長期來看,996工作制只會帶來負面影響,包括但不限於:人口下降、消費乏力、醫療成本上升等等。


這種複雜的問題你去知網吧,知乎給不了客觀答案


「人們不需勞動而能生活的空閑時間的長短,就決定著他們獲得知識的必要時間。

在某些國家,這個時間比較寬裕;而在另些國家,這個時間就不夠寬裕。而如果完全沒有這個時間,人們就不得不盡為生活的物質方面而操勞,即不能作為真正的人而生活。」

——(法)托克維爾


996工作制是社會的倒退,全世界勞動者經過長期的抗爭才得到的8小時工作制的成果難道會被顛覆嗎?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因為人們所處階段的不同而呈現截然相反的觀點。

勞動者階層應該大部分都反對這種工作制的吧,畢竟人都願意勞逸結合,而不是一味的工作勞動。

作為企業主當然希望996工作了,甚至很多企業現在997工作制都還施行當中,完全沒把勞動者當人看待,在他們眼裡勞動者只是掙錢的機器,根本沒考慮過勞動者的身心健康問題,只是一味的節能降耗,充實自己的錢包,這種老闆雖然掙了很多錢,但行為有點讓人不恥。


不能,

長期996,人會產生更多的保健費用和社會問題,而這些費用是對總價值的降低。

不然,為什麼當年勞工與資本能達成8小時工作制


長期來看工作時間總是要減少的,這就是人的天性中的追求,不過具體到一時一世,就不一定了。比如一個國家想趕超發達國家,在管理經驗、經濟科技基礎劣勢的情況下,增加勞動時間也就是必要的了,比如兩彈一星的研製。再比如一個個體,如果不是富二代沒有背景,智商情商也不是很高,還想有所作為,那也得多付出一些時間了。


講一個段子,真事。

改革開放的前夜,1978 年 10 月 26 日,鄧小平訪問日本。

期間,鄧小平專門用 1 小時的時間參觀了日產汽車的一個生產車間。

這家工廠引進了機器人生產線,成為世界上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汽車生產廠。鄧小平得知該廠平均每個工人每年生產 94 輛汽車後,他感慨道,這個工廠比中國最先進的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的人均年產量竟多出 93 輛。

參觀結束後,鄧小平意味深長地說了句話:「我懂得了什麼是現代化了。」

言猶在耳。

鄧沒有學過經濟學,但是他對經濟學的原理有一種樸素的認識。

996 與 955 區別表面上看是工作時長的不同,背後的經濟學原理是:

在沒有提升勞動者單位時間生產效率的前提下,增加勞動時間,增加了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同時,勞動者的消費時間減少,消費需求減少。社會總供給增加,社會總需求減少,導致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下降,社會總價值不升反降。


這個1934年之前就被證明是社會經濟崩潰的原因了!還需要討論嗎?

那些鼓吹996利國利民的,不就是血汗工廠的廠主嗎?按他們的邏輯,奴隸制更利國利民!

資本論都白學了?

馬哲都白學了?


網路新聞轉載

無需多言,高下立判

「我們害怕的不是中國的共產主義,我們害怕它的資本主義」


  大概能感覺到,題主提這個問題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得到「不能」的答案,但恕我潑一盆冷水,那些說「不能」的,你們太天真了。

  舉幾個例子(不用糾結具體數據細節,數據是我瞎寫的。我不懂農業,僅以此為例罷了):

  一大片農場A,由一個農夫所有,農夫熟練使用自動化播種收割機、自動化作物管理系統、溫室控制系統等,每天95,年產糧食10噸,自己吃1噸、賣9噸,其中1噸的錢用來維護機器,凈賺8噸的錢。

  一大片農場B,由一個農夫所有,他沒文化、不懂技術,只會人力耕耘。一年到頭每天99,力所能及耕種的土地卻不過整體的十分之一,產糧1噸,自己吃一噸,剩不下。

  一大片農場C,由十個農夫所有,他們都沒文化、不懂技術,只會人力耕耘。一年到頭每人每天99,產10,吃10,還是剩不下。

  一大片農場D,由十個農夫所有,他們之中有一位姓張的人熟練掌握現代化農耕的技術,其他人都沒啥文化。老張開收割機、建自動化溫室,但奈何他只擁有十分之一的土地。一年到頭來,老張95,其他人99,老張產1噸,全賣了維護機器,然後餓死了;其他人產1噸吃1噸,勉強果腹,到頭來笑話老張懶到死。

  一大片農場E,由十個農夫所有,他們之中有一位姓李的人熟練掌握現代化農耕的技術,其他人都沒啥文化。老李想開收割機、建自動化溫室,但他聽說了隔壁D農場老張的遭遇,算了算賬,嘆了口氣,賣掉機器,扛起了鋤頭。結局參照C。

  一大片農場F,由十個農夫所有,他們之中有一位姓王的人熟練掌握現代化農耕的技術,其他人都沒啥文化。老王不想做老張也不想做老李,於是他試圖獨自耕種這片地,結果,他被打死了。

  一大片農場G,由十個農夫所有,他們之中有一位姓馬的人熟練掌握現代化農耕的技術,其他人都沒啥文化。老馬擔心老李的遭遇,於是召集其餘9人,提出由他獨佔田地,但收入十人平分。老馬每天95,其他人不幹活——畢竟他們也不會搞現代化的東西。最後收入10噸,賣1噸養機器,剩9噸10個人分食,結果他們理所當然地越來越瘦。最後的結局,要麼所有人慢性死亡,要麼參照E,要麼參照F。

  一大片農場H,由十個農夫所有,他們每個人都能熟練掌握現代化農耕的技術,十人討論之後,決定1人照顧農場,其餘9人要麼打下手,要麼研發更先進的技術。最後每人工作94就能收穫到15噸糧食,10噸吃掉,1噸養機器,剩下的作為研發經費。雖然最後純利不多,但技術越來越先進,未來前景依然廣闊。

  那些鼓勵955工作制的,你們覺得中國各行業現況是A還是H?


肯定能啊,你以為馬雲們的錢是怎麼來的?


高壓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很巨大的,而且正面影響並不明顯。

實際對比一下中國一二線城市的高中畢業生,和日本的、英國的、澳洲的比起來,我們在體育、業餘愛好、生活自主能力、專業技能等多方面都差得很遠。

儘管少數精英群體可能在奧數、計算機演算法、運動等特長方面得到了類似於運動員的專業培訓,但大部分中國學生都接觸不到系統的課外知識。即使是接觸到奧賽和演算法競賽的這部分人,通常也無法通過特長來彌補自己在應試學業上擠出來的時間。(朝鮮選運動員的模式)

這種差異不是經濟上的差異,而是大家內卷到一個程度,不同程度的犧牲了本應該發展心智、鍛煉體魄、建立社交的時間,就為了在本國競爭大學錄取通知書。

最後本國國民的競爭力反而不強,因為你花3年競爭到的大學入學資格,不比美國、澳大利亞高中生6個月、日本、韓國高中生1年所獲得的更好。

這一現狀很悲慘,一些地方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來改善我們缺乏競爭力的問題。比如深圳的中考外語可以申請法語、西語等小語種。

那麼問題來了,房產金融化到這種程度,企業難以為繼,zf需要為企業開綠燈來保證企業存活、勞動者有崗位,企業開始要求996. 最終所有的利益被高房價帶走,從土地開發到金融行業普遍受益,所有金融壓力所帶來的社會問題由企業承擔,再由企業轉嫁到勞動者頭上。

這其中,誰還有空來關注勞動者的利益呢?

所以只能指望這幾年分批釋放壓力、減少居民負債率、抑制房價的措施,能夠改變企業生存的現狀,在企業能夠較好發展之後,再來談勞動人民的基本利益。


996本質是更快的積累更多的剩餘價值,而剩餘價值的分配方式可以取決於資本主義的供需理論,也可以取決於共產主義的階級鬥爭理論。


就算能促進我也接受不了整天除了睡覺就是工作,我是人不是機器。


是個人都知道從小培養的好的學習習慣,認知方式,以科學的學習進名校遠遠比高三一年拼搏要健康很多。社會需要的精英也往往是前者而不是高分低能的後者。

但大多數人連拼搏的機會都沒有。華為這種996就是個拼搏一年進一本的普通人。在名校精英面前屁都不是,但已經是村裡第一個一本的大學生了。


996帶來的就是,幾乎所有的時間,全部在工作,何來生活質量,根本沒有辦法去追求高質量的生活,就會減少對生活質量的投入,畢竟消費也是需要付出時間成本的。你沒有私人的自由時間,就不能追求對自我的消費,例如對理想的投入,比如買個鋼琴,你會發現即使有能力買也沒有時間來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