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於百度貼吧,原貼在此:

【圖片】論西班牙大方陣和中國民兵正面作戰能力的比較【印度吧】_百度貼吧

第七章,一種作戰推演

所有裝備的明細都談完了之後,我們最後就來談下一種作戰推演,也就是和歷史上的西班牙大方陣對抗的推演.至於針對此反過來再調整的西班牙大方陣的再推演,就留給有興趣的人搞好了.

那麼歷史上的1580年左右的西班牙大方陣是什麼樣子的呢?步兵的情況還算比較清楚的,長矛兵和火槍兵大概是1:1左右.而火槍兵裏的重火槍兵和普通火槍兵的比例大概是1:3左右.但是騎兵和炮兵的情況就比較混亂了,畢竟當時的歐洲軍制和軍隊都很混亂.那這裡就借用經典的布賴滕費爾德戰役裏,同為西班牙體系的蒂利軍的情況來說.畢竟布賴滕費爾德戰役是1631年的,比1580年遲了半個世紀.而且蒂利軍也是當時歐洲的精銳部隊,那麼借用蒂利軍的情況,因為不會出現低估半個世紀前的西班牙大方陣的事.那蒂利軍的情況是怎樣的呢?

總數4萬人的軍隊,騎兵1萬,重炮26門.

那3000人的1580年左右的板鴨方陣軍就算成:團部和炮兵100人,重炮2門;手槍騎兵800人;方陣步兵2100人好了.

而既然板鴨軍的情況也定好了,下邊就開始推演,推演分七個階段:

一行軍/二遭遇戰/三接敵/四炮擊/五衝擊/六抗衝擊/七追擊.

一,行軍

早上,兩軍都已喫完早飯,準備妥當.並列好了軍陣,時間一到,兩軍就都以列陣前行的方式開始了進軍:

如同布賴滕費爾德戰役中的瑞典軍隊一樣.

中國民兵進軍陣型從外觀上看是一個由前陣後陣左陣右陣中陣五個陣組成的十字型軍陣,其中:

中陣是核心,由200輛手推佛朗機炮車,以寬度100米*縱深100米的四方形為內基線,其中50輛手推佛朗機炮車分成兩個橫排,每排25輛,每輛佔4米的寬度處於中陣前線;50輛手推佛朗機炮車分成兩個橫排,每排25輛,每輛佔4米的寬度處於中陣後線;50輛手推佛朗機炮車分成五個縱列,每列10輛,每輛佔4米的寬度處於中陣左線;50輛手推佛朗機炮車分成五個縱列,每列10輛,每輛佔4米的寬度處於中陣右線;形成一個內部空間為寬度100米*縱深100米的四方形的軍陣.

前陣在中陣前,由100輛手推槍車組成,分為4個橫排,每個橫排25輛,每輛佔4米的寬度,20米的縱深,形成一個寬度100米*縱深80米的軍陣.

後陣在中陣後,由50輛手推槍車組成,分為2個橫排,每個橫排25輛,每輛佔4米的寬度,20米的縱深,手推槍車倒轉,矛頭向後.形成一個寬度100米*縱深40米的軍陣.

左陣在中陣左邊,由由50輛手推槍車組成,分為10個縱列,每個縱列5輛,每輛佔4米的寬度,20米的縱深,形成一個寬度40米*縱深100米的軍陣.

右陣在中陣右邊,由由50輛手推槍車組成,分為10個縱列,每個縱列5輛,每輛佔4米的寬度,20米的縱深,形成一個寬度40米*縱深100米的軍陣.

相比之下,西班牙大方陣就簡單多了,2100名方陣步兵組成一個正面70人,縱深30人的軍陣.其縱深和布賴滕費爾德戰役時一致.而騎兵部隊並不跟隨軍陣,而是直接前進了.因為中國民兵不具備攻擊西班牙大方陣側後所必需的機動性,保護西班牙大方陣的側後變得毫無必要.所以西班牙大方陣指揮官直接派出了騎兵部隊,並交給騎兵部隊指揮官三個任務:

第一,嘗試在中國民兵行軍時直接摧毀他們;

第二,如果不能,則在中國民兵周圍保持存在,迫使其始終保持空心方陣,為步兵和炮兵集中優勢兵力,專攻其一面創造條件;

第三,視情況自由決定如何行動.

二,遭遇戰

六公里的距離對西班牙大方陣騎兵來說並不長,西班牙大方陣騎兵部隊很快就和中國民兵接觸了.通過觀察,西班牙大方陣騎兵指揮官得出瞭如下結論:軍陣整體過於鬆散,具備衝擊的條件.只是前後矛頭林立,不應衝擊前後.而應衝擊兩側,兩側的槍車排得太窄,對於如此長的槍車而言,是很難快速調整的.如果進行一次漂亮的衝擊,完全可以衝破將會手忙腳亂調整槍車的槍車兵,進而摧毀整個軍陣,在步兵和炮兵到來之前,就結束戰鬥.於是,800名西班牙大方陣騎兵運動到軍陣的右側,發起了衝擊.軍陣果然停了下來,但中國民兵根本沒有去試圖去調整槍車,而是直接從車上取出了近戰武器,排成了一條長槍兵線.倒是更遠處的民兵在調整炮車.見此,西班牙大方陣騎兵指揮官取消了衝擊.他可沒蠢到要手下的騎兵通過一個"需要騎術表演級別的控制才能通過但同時會被長槍捅"的地區,也不會要手下的騎兵隔著N遠去用手槍和車載炮兵對射.既然完成第一任務的條件不成熟,那就轉為完成第二任務好了.

三,接敵

隨著中國民兵恢復進軍,雙方的距離越來越近.西班牙大方陣首先停了下來,開始在大方陣正前方部署重炮.當中陣的中心距離板鴨400米時,西班牙大方陣重炮開火了.這是一次綜合考慮了敵方進軍速度和變陣需求後的戰術行為.當時重炮的再裝填一般需要5到10分種.在這個距離上開火也能保證再裝填的時間,白賺一輪炮擊.結果是中國民兵在毫無還手之力的情況下,被殺傷了3個人.為什麼是3個人?

根據<西洋世界軍事史>的記載,4萬人的蒂利軍的火炮在包括最初的2個半小時的純炮擊時間的整場戰鬥中,造成了古斯塔夫方"不到3000人的損失"中的大部分.那麼粗略的估算,蒂利軍的火炮在三小時以上的時間裡,射擊了18輪,造成了1800人的損失的話,就應該是每輪炮擊造成百人級別的損失.所以3000人的西班牙大方陣,應該每輪炮擊能造成7人到8人的損失.但是這裡的軍陣是空心方陣,而且是還處於鬆散狀態下的空心方陣.所以判定被殺傷了3個人,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而之後果然如西班牙大方陣指揮官的預料,中國民兵開始了戰前的變陣:

前陣的4個橫排手推槍車,變成了2個橫排.每個橫排25輛,變成了50輛.每輛佔4米的寬度,變成了2米的寬度.50輛推槍車,150支車載矛,形成了一條100米寬的鋒線.兩條鋒線,一前一後,形成一個寬度100米*縱深40米的軍陣.

中陣前線的兩個橫排的手推佛朗機炮車和後線的兩個橫排的手推佛朗機炮車,都變成了一個橫排.每個橫排25輛,變成了50輛.每輛佔4米的寬度,變成了2米的寬度.

後陣的2個橫排手推槍車,變成了1個橫排.每個橫排25輛,變成了50輛.每輛佔4米的寬度,變成了2米的寬度.50輛推槍車,150支車載矛,形成了一條100米寬的鋒線.

兩側的各條縱列則均不變.

當中國民兵完成變陣重新推進時,熟練的西班牙大方陣炮手已經完成了重新裝填,正在等侯下一輪炮擊的時機到來.

四,炮擊

時機很快就到來了.中國民兵在其矛頭鋒線離板鴨110米,也就是手推佛朗機炮車離板鴨150米時,停了下來.然後,50門佛朗機炮對著西班牙大方陣,打出了第一輪炮擊,但炮擊的效果卻並不理想.為什麼?

150米左右,是中國戰兵炮手的考覈距離,即百步(也有百步是160米一說,如上邊的資料).但在實戰中,本著"凡力可及百步者,只用於50步之外,勢險節短,無有不中者也"的原則,實戰距離只在90米,即60步以內.而這裡的民兵的素質本來就遠低於戰兵,而又按戰兵的考覈距離開炮,則即便板鴨大方陣是個不亞於密集騎兵羣的優質靶子,但以保守的態度判斷的話,仍應判斷為"炮擊的效果卻並不理想".而在中國民兵開始炮擊後,西班牙大方陣旋即以更精準,更猛烈的一輪炮擊進行了回應,並在這一輪炮擊中,就摧毀了多輛手推槍車並殺傷了20名身穿布面甲的近戰兵.

為什麼是20個人?

在歷史上,有過在這個距離炮擊的經典戰例,這就是拿戰時的弗裏德蘭戰役:

當時法軍使用30門大炮,在20多分種的時間裡,殺死了4000多毛子.而從該部隊當天共發射了368枚霰彈和2516枚實心彈看,這大體上就是一枚榴霰彈收了毛子10個人頭.那麼再綜合考慮到蒂利重炮的單發威力有高於拿破崙榴霰彈的可能,以及這裡的中國民兵是以架著藤牌的手推槍車為掩護的布面甲兵.將這一正一負兩個因素進行粗略的對沖,進而得出:

在這個距離上,蒂利重炮射擊以架著藤牌的手推槍車為掩護的布面甲兵的效果,類似於拿破崙榴霰彈殺傷無甲兵的效果這一大致的結論的話.再進一步考慮人數是蒂利軍1/13的3000西班牙大方陣的火力也應該是蒂利軍的1/13的話.那麼判定這輪炮擊造成了20人左右的傷亡,應該是沒問題的.

五,衝擊

西班牙大方陣的炮擊一結束,中國民兵的衝擊就開始了.中國民兵指揮官接連下達了兩道衝擊命令和兩道陣型調整命令:

第一道衝擊命令:前陣的兩道手推槍車鋒線,立刻開始衝擊.前排鋒線中被剛才的炮擊打開的缺口由後排的補上.後排的其它小組,只留兩名半甲兵推車,其它兩名半甲兵和重甲兵一起組成前盾後矛的三人小組,填補在前排各車的空隙住,形成一個5人手推車組夾一個3人盾矛組的密集隊形,以每秒1米的速度(為確保陣型而刻意放低了速度)緩緩前進.

第二道衝擊命令:左陣和右陣的手推槍車,不必改變陣型,直接保持當下的隊形一起推進.和前陣的兩道手推槍車鋒線組成一個"門"字形陣型.

第一道陣型調整命令:中陣左線和後線的手推佛朗機炮車轉向調陣,各自形成一道100米的縱向單列.中陣的200輛手推佛朗機炮車就此形成一個邊長各100米的四方形空心方陣.

第二道陣型調整命令:後陣的近戰兵將手推槍車固定成為拒馬後,攜帶武器退入中陣,作為預備隊.

於是接到衝擊命令的部隊開始在50門佛朗機炮和50門威遠炮(交替射擊)的火力掩護下,開始了衝擊.

這時西班牙大方陣指揮官覺得情況不妙了.儘管中國民兵的衝擊速度慢如老者散步,於是說是衝擊,更像是在"挪動",但如果放任其"挪動"的話,中國民兵百分之百能在重炮再裝填完畢前"挪"過這110米,把重炮陣地給"挪平".而己方重炮又根本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裡機動下來,則如果不能阻止中國民兵的話,已方重炮就沒有開第三炮的機會了.於是下令火繩槍兵部隊前出攔截.

火繩槍兵部隊整體前出了40米後停了下來,開始對50米距離上的中國民兵進行射擊,然而密集的火力卻絲毫不能阻止中國民兵的前進,這是因為:

格拉茨實驗報告裏明確的提出了:歐洲歷史上的裝葯/彈丸比,是在1/3左右波動的.這個裝葯/彈丸比,比中國鳥銃1/1的裝葯/彈丸比低了太多.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被戚繼光明確提出擋不住中國鳥銃的"藤牌"和"重鎧",卻在和歐洲人的戰鬥中,擋住了歐洲火槍.

所以即便是當時尚未輕量化,威力是普通火繩槍兩倍的重火槍,也只能去擊穿"藤牌"或"重鎧",而無法在擊穿"藤牌"後再擊穿"重鎧".

不過,"藤牌"和"重鎧"畢竟不是AT力場,即便一發不穿,但如果被反覆攻擊,仍是會被擊穿的.那麼,面對上千名西班牙大方陣火槍兵密集的火力,"藤牌"和"重鎧"還能保護民兵嗎?

答案是:能.因為:

當時歐洲火槍的實戰命中率就不高.即便是拿戰時的阿爾布埃拉戰役,命中率也就2%-3%.我們這裡就算保守估計,認為西班牙大方陣火槍兵能通過更近距離上的射擊,將命中率提高到比阿爾布埃拉戰役時歐洲軍隊高一倍,達到5%,則上千名西班牙大方陣火槍兵一輪射擊,也就命中50發.攤到鋒線上的近百面藤牌上,每面藤牌只有1/2的概率被命中一次,1/8的概率被重火槍命中一次.所以上千名西班牙大方陣火槍兵發射的火力是很密集,但命中的火力卻並不密集.

而此時中國民兵已經壓到了距離重炮陣地30米處,而其矛頭鋒線更是壓到了只有20米處.在意識到火繩槍部隊不僅無法保護重炮陣地,甚至連火繩槍部隊本身的陣型也即將被壓到無法維持後,本應該選擇舉白旗的西班牙大方陣指揮官在"堅定決心"的又一次影響下,下令火繩槍部隊後撤到長矛陣後方重組,並派出了長矛兵部隊.

那麼接下來的事就毫無懸唸了,因為即便西班牙軍搞出了傳說中近7.4米的繼業者長矛,並讓長矛兵使出手持7.4米矛的尾端,並如同一次就刺到敵人弱點般那樣一次就頂到了手推槍的本事的話,一個人使長矛的力氣,也是遠遠低於對面5個人推車的力氣的.更何況有著和繼業者之戰類似的戰術需求的文藝復興時的歐洲,最長的長矛大體上也就是瑞士人的6米矛,而歐洲長矛兵一般也並不是手持長矛尾端的,而一次就刺到敵人弱點更是小概率事件.所以,長矛方陣毫無懸唸的崩了.

而隨著長矛方陣的崩潰,民兵近戰兵也放棄了手推槍車,取出了單兵武器,開始了追擊戰.這時可能有人要說了,這樣的話,不如把重炮的火力保留下來就好了.問題是,如果保留重炮的火力的話,那就是在150米的距離上對射了.那這樣的話,西班牙大方陣就根本沒有遠程火力可言了.

而中國民兵,就算一發發打實心彈的效果也就打出榴霰彈那種散佈面的效果的話.也是:5兩鉛子=0.4磅,30發5兩鉛子就是12磅榴霰彈的效果了.那麼在150米距離上,算50發5兩鉛子纔有這個的效果的話,那就是:50門佛朗機炮一輪射擊,能殺傷10名西班牙大方陣無甲兵或5名西班牙大方陣板甲兵.而再按每2兩銀子可以備彈75發計,200門佛朗機炮可以備彈1萬5千發.可以支持正面的50門佛朗機炮最多射擊300輪,或在200門佛朗機炮每門保留25發彈藥的情況下,正面的50門佛朗機炮仍然可以射擊200輪.這200輪炮擊打完,西班牙大方陣還能存在?

六,抗衝擊

隨著步兵方陣的崩潰,西班牙軍的失敗已經註定了......嗎?

最少西班牙騎兵指揮官並不這麼認為.雖然步兵方陣崩潰了,但他的800名騎兵卻仍毫髮無傷.不僅如此,民兵近戰兵的追擊還令他們的軍陣空門大開了.在之前的遭遇戰阻礙住騎兵衝擊的民兵近戰兵不但是離開,而且是遠離了本陣.現在中國軍陣的兩側,只有各50輛的佛朗機炮車.而可以支援兩側的50個民兵近戰兵小組,只有200支長槍.如果發動對兩翼的側擊的話,這50個民兵近戰兵小組在其需要防守的200米的戰線上,只能排出一道每米一支長槍的單薄戰線.

而每米一支長槍也許能阻礙住那些"不愛國的馬"的衝擊,但卻絕對無法阻止下馬騎兵對其戰線的突破.所以他下令800名騎兵分成兩隊攻擊軍陣的兩側,每隊又分為兩個梯隊,第一梯隊由少數身穿全身板甲的騎兵軍官組成,負責下馬打開戰線.第二梯隊則是普通的騎兵,負責直衝軍陣,反敗為勝.

中國民兵的第一反應果然是派出了民兵近戰兵小組,這些民兵近戰兵小組也果然不出所料的在佛朗機炮車前10米的地方排成了每4米一組的戰位.但中國民兵的第二個反應卻直接終結了衝擊:

佛朗機炮車小組下車,在車前插上了10支長槍.此外,威遠炮部隊也奉命前來支援,不過來的卻並不是炮,而是200名手持6米長槍的炮兵,他們兩人一組,堵在了各車的空隙處.平均每米的長槍數不是一支,而是前1後6,共7支...沒法沖了.

西班牙騎兵指揮官只能將衝擊轉為半迴旋.騎兵們列陣小步前進到離重甲刀盾手30米處時,對著近戰兵線,首排騎兵打出了第一輪射擊;然後前進到不足10米處時,首排騎兵打出了第二輪射擊,並隨即轉向;然後次排騎兵也前進到不足10米處,打出了第三輪射擊,並隨即轉向;然後,佛朗機炮開火了.

騎兵陣列中隨之炸開了一道道交錯的血線,30米的距離,低速運動的騎兵集羣,這是再好不過的靶子了.有些騎兵中彈後倒下,戰馬隨之失去控制;有些戰馬中彈,騎兵隨之落馬;騎兵陣列中產生了極大的混亂,而沒等騎兵們調整過來,佛朗機炮又開火了.(參見"16世紀瑞士步兵團佛朗機射擊操練重演"視頻,佛朗機炮擁有很高的射速)這第二輪炮擊將騎兵們的狀態從混亂打到了崩潰.然而這時,令西班牙騎兵指揮官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民兵近戰兵對數米之外亂成一團的西班牙騎兵無動於衷,不但沒有發起理所當然的長矛反擊,甚至連對落馬騎兵掙扎著爬去離去也不阻攔,只炮擊到射程內沒有活人.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支民兵部隊缺乏能夠根據戰況作出反應的基層軍官.一般的說,基層軍官要麼是專門培養的,要麼是從優秀士兵裏選拔的.但在這支"年均27天訓練量的民兵"部隊裏,這兩點都不具備.這就導致這支民兵部隊的基層軍官,於其說是軍官,倒不如說更像是傳令兵.所以這支民兵部隊的指揮官對"以穩妥的方式進行碾壓"以外的戰術選擇,並不感興趣.而這是這種"萬事求穩"的選擇,使得不少西班牙騎兵得以逃出生天.但即便如此,剛才慘重的損失和惡劣的戰局,也使得剩下的西班牙騎兵直接選擇了穿過傳送門,退出戰鬥.

七,追擊

板鴨騎兵撤退後,民兵指揮官也召回了近戰兵部隊和威遠炮部隊重組.而這時一個意外的消息傳來了,前邊追擊的近戰兵部隊,居然遇到了麻煩.

追擊戰開始時很順利,近戰兵部隊先是追著西班牙長矛兵捅,接著又衝散了還在試圖列隊的火槍兵部隊,然後追著這兩撥人一起捅.凡是被追上的,要麼投降,要麼被捅翻或劈翻.然而就在這一過程中,一些西班牙老兵們卻逐漸的聚集了起來,組成了一個小小的百人長矛方陣,試圖掩護其它西班牙兵撤到傳送門的另一邊.這個小小的百人長矛方陣,自然吸引了數量眾多的近戰兵部隊.然而一輪圍攻後,近戰兵部隊發現自己根本啃不動這些西班牙兵.那麼,為什麼擁有更多和更長的長矛的近戰兵部隊會啃不動呢?因為:

可能在有些人的心目中,超長槍是這樣的.

但其實,是這樣的.

這就是<手臂錄>裏提到的,槍長過1丈二,也就是超過4米級別的話,槍身就會變彎,槍頭也隨之下垂的現象.所以,當長槍的長度在4米級別基礎上的進一步加長,是以增大長槍的控制難度為代價的.

所以當時歐洲長矛兵一般是用很慢的速度控制長矛往對手的弱點處"挪"的.這點,在經典電影<傭兵傳奇>裏也有表現,雖然法軍長矛手在接觸前放慢了速度,但仍有部分長矛出現了極其明顯的晃動.當然不是所有的長矛都只能這麼用的,比如前邊"長槍解"裏就是讓長矛手直刺人馬喉面.只是,要做到這個水平,長矛兵可能需要:

練出飛身衝擊後,精確刺中1寸(32釐米)大小的木球的能力.只是:

和京營的兩日一操.

和戚繼光的兩日一操.

或者和以射擊為主的明末熊廷弼每天訓練射擊70到100回合比.

戰兵部隊是每10天練5天的.民兵部隊那"年均27天訓練量"差得太遠.加上大部分時間都要練習軍陣,留給長矛訓練的時間,也就:

剛完成基礎訓練的歐洲同行的水平.所以,民兵長槍兵還是安安心心的當個"人肉拒馬"吧.而也正因為如此,直接上7.6米長槍吧.

而這種用很慢的速度控制長矛往對手的弱點處"挪"的戰術,在實戰中存在很大的問題,因為對面不是死人,你想控制長矛慢慢挪,減少晃動,人家拿長矛往你矛桿上一撞,你的長矛一樣得晃.所以歐洲長矛兵對戰時,殺傷效果很不好.

所以當民兵長矛兵懟上了經驗豐富的西班牙老兵時,作戰效能之低下可想而知.所幸的是,由於民兵近戰兵小組的首排是重甲刀盾手,防得太嚴,西班牙老兵也不好刺弱點.結果是戰鬥陷入了僵局,直到威遠炮車被推了過來.

然而威遠炮並沒有開炮,基於對這些老兵的尊敬,民兵指揮官通過通事告訴西班牙老兵,他們被允許安全撤退.由於其它的西班牙軍隊均已撤離,掩護任務已經完成,這批西班牙老兵成為了最後一批撤退的西班牙軍隊.

戰鬥就此結束.

以上就是一個推演樣本.任何有興趣,或覺得不能接受西班牙大方陣正面剛不過中國民兵的人.都可以在"1580年左右的正常西班牙大方陣應有的資源"以及"同時期人均3.6兩裝備費和年均27天訓練量"的資源限定下,進行裝備和戰術的調整.看看能不能得出西班牙大方陣正面剛得過中國民兵的結論.不過我可以在這裡提前斷言,這個結論,是推不出來的.

因為以上的推演樣本,雖然是一個針對西班牙大方陣的樣本.但也是基於古代中國先進的生產力基礎上的高級戰爭形態所催生出的高級戰術和豐富的裝備庫的基礎上的針對.只要不放棄西班牙大方陣這個便於中國民兵調取裝備庫裏資源的模式,中國民兵對變動的應對,要遠比基於"1580年左右的正常西班牙大方陣應有的資源"限定下進行的調整.從容得多.

第八章,簡短總結

最後簡短的總結一下.以上的內容簡單的說,是通過以下三個條件來完成的:第一,最少在戰國到明代這段時間裡,所有非中國輻射圈的國家,懟上中國,都應盡量強化輕裝,機動,靈活等方面的優勢,盡量避免正面硬剛.特別是需要避免如在平原地區,擺開一個以削弱靈活性為代價提高戰鬥力的陣型的搞法.畢竟,你那點戰鬥力,算戰鬥力嗎?而板鴨方陣,正好是反面典型.第二,火器和長矛,都是好東西.特別是在有戰車伴隨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把火槍手升級成火炮手,可以把長矛手升級成帶巨矛槍車的長矛手,可以把火炮手的防身武器從單手刀劍升級成6米長矛.這在中國生產力的支持下,是可以輕鬆實現的.第三,板鴨方陣的戰鬥模式,就這麼幾種.而我們可以從中國龐大的裝備庫裏挑出適當的裝備予以應對即可.那麼基於以上條件,只需要:第一,訓練問題,通過保軍陣訓練,壓技藝訓練來完成.全軍3000號人裏,我們只需要挑出最有射擊天賦的1/12的人,保技藝訓練,擔任主炮手就行.而他們戰時也只需要跟著自己所在的小組走就是.其它的副炮手和人肉拒馬手,其個人技藝要求不高.第二,作戰問題,通過笨重呆板的戰法,一步步穩妥的壓過去完成.第三,獲勝問題,通過裝備碾壓,鬥物力不鬥人力來完成.就可以完成對板鴨方陣的正面碾壓.簡短總結完畢.全文完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