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規劃教材裡面,有一個章節專門講述類風濕關節炎,由發病到臨床表現,再到診斷、鑒別診斷以及用藥,非常全面。大部分都是類風濕關節炎病友感興趣的內容,其中,臨床上會有很多病友提及發病原因的問題:我為什麼會得類風濕關節炎?是遺傳的嗎?還是受了什麼風寒?抑或是吃錯了東西?

關於類風濕關節炎由哪些原因造成,一直以來都像是一個謎團,大家只能猜測:遺傳?感染?風寒?吃錯東西?...諸如此類。世界各國的專家學者們都在不斷的研究,近年來發現了不少新的線索,進一步揭開這個謎底。

首先要講的是環境因素,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天氣變冷、著涼之類的。但是教材似乎卻並不把這些當做重點。一般認為,天氣變化可以影響到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參與類風濕關節炎發病,似乎不那麼重要。目前認為,一些感染如細菌、支原體或病毒等可能使人體的免疫系統產生錯亂,導致免疫系統錯誤的把自己的東西當做敵人看待,攻打自己,結果發生了類風濕關節炎。

另外一方面也是大家關心的遺傳問題。已經有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確實與遺傳密切相關,有類風濕關節炎家族史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更加容易患上類風濕,許多研究發現,這與HLA-DR4這個這個基因密切相關。那麼,但病友有類風濕關節炎的時候,他的小孩有多大的幾率患上類風濕內?答案是11%。

其實目前公認的主要發病機制是免疫紊亂。C4+T細胞和MHC-II類抗原提呈細胞浸潤關節滑膜,啟動特異性的免疫應答,導致滑膜炎症的發生,結果炎症不斷發展,可以導致關節腫脹、疼痛,慢慢的破壞軟骨和骨頭,結果導致關節畸形。

因此,類風濕關節發病機制非常複雜,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和免疫紊亂因素均可參與其中,綜合作用,導致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