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賽》(上)集的勸敗文已寫在《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 Seediq Bale --[1st]--勸敗》這篇日誌中,所以這裡就不再贅言了,因為第二次看的感受,並沒有太大的差異,但能比較確定的是……「散焦」的問題似乎是原來的設計(?),看來跟放映系統沒有太大的關係。

而這篇日誌的標題後面為什麼沒加上「勸敗」二個字?!呃……我猶豫了一下,仍然覺得要忠於自己的感受,所以,我要很誠實地說:

下集《彩虹橋》並沒有上集來得精彩。

很多製作上的缺點被更明顯地放大,尤其是一大塊一大塊滿、滿、滿到底的奧林匹克式音樂,讓我觀賞時的痛苦指數飆得比上集還高,雖然影片中也穿插了大量的原住民歌(古)謠與少量的 world music,但整體來說,音樂真的是太多了,魏導的音效觀念可能要重修一下。

眾看倌:你是什麼東西?居然敢叫大導演重修音效學?

(( 死魚攤攤手 )) 我不是什麼東東,只是個「商業」電影的消費者唄,對我來說,除非國片能走回正常的市場機制,否則,我很難繼續擁抱國片,租DVD或看電影臺的重播會比較實際,各位看倌啊,奴家昨晚(9/30)去天母的某影城上下集連著看,外加一杯中紅茶、一包小爆米花、還有不能被抵扣的7小時停車費,總共花了我885元的新臺幣……Orz。

所以,回歸商業機制,沒有誰是不能被批評的,也沒有那種「口碑國片」都是100分的絕對保證……如果國片演變成這樣,那就會慢慢走向『內銷萬歲,外銷不遂』的窘境,要讓國片強壯起來,製作人才與內銷觀眾都要擁有對等的實力,不盲目地愛戴,也不要過於挑剔地批評。

再來,我瞄了一下今天的新聞,假設那些內容都是真的,沒有被斷章取義,也沒有被閹割當成標題(沒辦法,我對國內的媒體信任度真的很低),那麼,我覺得魏導另一個要學習的課題就是:『作者已死』。

當一部電影成為公開播映的商品時,導演原來的思惟、編劇原來的想法都已經不再重要,最後,只剩下「買家」的觀點;而如果多數的買家都有類似的感覺時,原始創作人應該要自我反思,而不是一味地要求觀眾來理解自己的製作原點……因為,這樣就沒有看電影的樂趣了;難道,看電影要搞得像寫那種一面倒的論文報告一樣?!

不過,我還是要再強調:因為年輕時自己曾接觸一段時間的原住民文化,所以,個人的確對「出草」、「獵人頭」有更深的理解,我對於許多爭議較多的鏡頭或情節,在觀看時真的沒什麼心理上的負擔,而以這個私人的立場做為出發點,在不涉及太多情節揭露的前提下,來談談我對《賽德克.巴萊》這部片子的總感想。

 




《賽德克‧巴萊》戲院預告2(HD) - Seediq Bale - Theatrical Trailer #2


 

▎1.血腥、砍頭、戰爭的畫面真的太多了嗎? ▎

呃,當然,如果真的用碼錶來按表計算,這樣的批評就顯得很不客觀,畢竟砍顆頭、噴個血,也不過就是幾個影格的時間,以時間比例來說,能佔掉多少百分比?!

但是,魏導啊,觀看電影跟閱讀文字擁有相同的魅力,那種魅力就叫做「心理的N度空間」,不管是透過文字還是鏡頭的堆疊,觀眾讀者會自已建立起對該作品的時空感,在心理上產生「重點印象」,這些印象可能跟個人本身的價值觀或知識系統相連結,而這個部分就是連作者都無法掌握的“意外”。

所以,所有批評《賽》片砍頭、戰爭畫面太多的觀眾……就都是從頭到尾沒看電影的人?──這種反應未免也太武斷了一點。事實上,電影散場時,我也有“偷聽”到一些影友的對話,對這部電影持有相同觀點或心得的人,並不在少數。

魏導如果真的很“ 介意 ”這樣的說法,不妨喬裝一下再進戲院,聽聽你身旁的觀眾都是怎麼說的。

不過,關於血腥、砍頭的鏡頭比例,我在上篇日誌中已經說過了:我能深刻理解。因為這是當時原住民部落的傳統社會觀,打獵、出草都是通往「勇士」之路的圖騰,而且,這些並不是臺灣纔有的特例,在世界各地的原住民部落裡,都有著類似的傳統或習俗,就像洪水、射日、毒蛇…在許多民族的傳說神話中,都是重要的信仰或文本元素一樣。

那麼,因為看電影的人都是「現代文明人」,所以剪出這麼多血腥的畫面不太好……是這樣嗎?呵呵,我笑了。

至於戰爭畫面嘛…呃,沒辦法,『霧社事件』本身就是高山原住民對抗日本人的歷史,要求它像《三國演義》一樣,穿插許多鬥智謀略的文戲,或者特意地打造出主配角的人格戲,那也太牽強了一點。原住民對於保護獵場有自己的思考脈絡,這一點,如果你沒見識過原住民那比奧運選手還要厲害的“ 高空跳水 ”特技,大概很難理解吧……

魏導確實是透過不少的戰爭畫面來表達出原住民“聆聽自然”的作戰謀略,也藉此說明賽德克人是怎麼讓日軍喫盡苦頭,至於篇幅是否合理或恰當,就留在第5點分享吧。

 

▎2.誰是好人?誰是壞蛋?這部片子搧動反日情結嗎? ▎

哎喲,還沒看過此片的日本網友們,是不是能對自己國家的歷史誠實一點?!

掏空臺灣的山林資產、剝削高山原住民與礦工、南京大屠殺、強擄慰安婦、強徵南洋軍伕……這些確確實實都是上個世紀日本人做過的事,還是你們打從心理認為那根本不算什麼「錯事」,所以不該成為臺灣電影的素材?假設日本官方的教育不能教你們正視歷史,那你們將可能再犯錯:如果將來出現某種契機,那種霸道的軍帝國主義、毀人家園的戰爭是否會再度重演?!

但是,在《賽》片中難道只凸顯了萬惡的日本人?當然不是啊,其實電影中的觀點還蠻多元的:例如,不是所有身處於被統治圈中的原住民都有相同的立場,而原來看似「好人」的小島源治,到最後卻為悲劇埋下了更惡毒的種子……透過這些矛盾,可以感受到這部片子的背後確實有經過歷史的考證;不過,我也說了,不用去計較這些考證的全面性或正確性,這部電影畢竟不是記錄片。

還記得以前拜訪部落的耆老時,有些老人家認為「日本人」比「國民政府」好,甚至對「高砂義勇軍」也有不同的觀點,不少老人家還能說得一口流利的日語。而這種對「日本統治」的差異觀感,或許跟各地日軍的統治行為、部落社羣意識的差異有關,說穿了,「因果」與「立場」,就是當時各地抗日事件發生的導火線。

但總的來說,我還是覺得“ 發動侵略 ”的那一方要負最大的責任,儘管日人治臺期間,的確也建設了不少的公共設施──看看目前已被文建會指定的「文化資產」中,就有多少就跟日本人相關?但這些建設畢竟是出於統治便利、宣示皇威與奪取資源的意圖,其中又奴役了多少的臺灣人,或許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並不是完全沒有貢獻,但這些用血淚換來的所得,又怎麼能跟歷史的傷痛相抵。

什麼是「仇日」?什麼是「反日」?不過是一種陳述事實的「文明」,卻被闡釋成「仇恨」……比起從未出現過的真心道歉,到底誰纔是「野蠻人」?

就像片中一直重覆的「文明」vs.「野蠻」,不同的文化,相異的立場,矛盾的認同,正是《賽》片很重要的軸線,更是整個臺灣殖民史+移民史的縮影;如果因為二集片子長度加起來較為冗長,或是因為元素分配失衡,而讓觀眾看不清電影要表達的立論中心,那我是真的覺得有點可惜,或許,魏導在下一部作品時,可以重新思考敘事的結構。

 

▎3.人物很扁平?英雄在哪裡? ▎

有關於人物的性格過於扁平,或是莫那魯道中年形象的丕變……等等的看法,嗯,我倒是覺得還好。

一方面,如上所述,這部片子的基礎是『霧社事件』,而不是《三國演義》,如果增加過多用想像編輯出來的後設文戲,我反而不太能接受;另一方面,在我曾接觸過的原住民中,擁有豐富幽默感或獨特人生觀,但平日卻不太顯露山水的人,並不在少數。

而且,是不是所有的電影都一定要有形象十分突出的演員羣(如《艋舺》),或是要把一個角色的心理轉折交待出來纔算完整……我真的覺得這部分很見人見智,畢竟我不是在看O.S.滿天飛的八點檔連續劇或偶像劇,也不是在看由布魯斯威利主演的萬能終極警探系列電影。

其實,在這整部片子中,巴萬那威比荷波沙這二個角色之於「勇士」的銜接倒是蠻有趣的觀點;尤其是以比荷波沙被捕後被毒打致死,對比莫那魯道最終選擇神隱自殺、屍體後來於洞穴中被發現的情節,都可以隱約感受到一些弦外之音,所以,還是要重覆上篇日誌所說的:

莫那魯道是不是個英雄,看完之後,你自己心中說了算!!! 

還有,關於花岡一郎花岡二郎高山初子馬紅莫那鐵木瓦力斯這些角色的定位也很有「點」,他們代表的是「認同混淆」、「族羣延續」、「歷史仇恨」的無奈悲歌和痛苦抉擇,以這樣一個長篇幅的史詩鉅片來說,有這些衝突的角色來互相交織,我覺得就已經很滿了;要求角色的舖陳再滿一些,那是要演10個小時嗎??

別忘了,這部片子叫《賽德克‧巴萊》,而不是《莫那魯道》。

小島源治(安藤政信)花岡一郎(徐詣帆)鐵木瓦力斯(馬志翔)花岡二郎(蘇 達)
是好人?是壞人?是罪人?還是迷惘痛苦的邊緣人?

 

▎4.特效很粗糙?沒有7億的價值? ▎

因為國片的製作人力一直很低廉,所以《賽》片的成本項目也該用低於國際標準的便宜單價來計算??──〉這‧實‧在‧太‧荒‧謬‧了!!

以上這句話,我不打算收回來,尤其看了下集,更是覺得如此。

有人說,看起來演員人數也還好,居然要花這麼多錢……拜託,那些人頭還不夠多嗎??儘管臺灣人的工時與薪資完全不成正比,但那些便當加起來也是很可觀的數字。可以請這些「雞蛋裡挑骨頭」的看倌們回想一下:有哪部人頭很多、特效一級棒的好萊塢大片可以用7億臺幣就燒得出來??

演員、服裝、道具、製作人力、搭景人力、搭景材料、多雨複雜的山區場景、後製……都是這部片子的成本之一,並不僅僅只有「特效」而已,如果7億都只拿來做特效,這樣的批評或許合理。

當然也有人會說:這裡面都是些素人演員啊,身價不是很低嗎?!──管他們是不是素人演員,事實上,光成年後的莫那魯道一角不用化老妝、而採用雙人飾演的策略,就已經很夠誠意了……就像電影中莫那魯道說的臺詞一樣:你自己看不起自己,別人才會看不起你!如果大家都認為臺灣的電影成本就該矮人一截,那國片的演出/製作人才當然永無翻身的機會。

不過,如果你問我:對特效都很滿意嗎??呃……當然沒有,我對動物、轟炸部分的特效比較無感,也不想過於苛求,但對於跟「祖靈」相關的特效,嗯……我只能說,不太符合個人的美學標準,至於有沒有到很 LOW 的地步,基於我對上集《太陽旗》很有愛,所以,這部分我也選擇略過。

另外,關於「祖靈」現身的情節,有些看倌可能覺得很不習慣,可是,實際上,這卻是原住民信仰中很重要的一環,以漢人的觀點來看,一開始聽起來可能會覺得比神話還飄渺;不過,就跟漢人崇拜媽祖、關公、觀音…的風俗一樣,試著接納就行了。

或許,這部分真的是有點飄渺,也或許是因為彩虹彼端並不是容易想像的西方極樂世界,而是一般人難以描繪的肥沃獵場……所以,相關的特效也以自然簡單為設計基礎……唉,我只能替製作團隊想出這樣的理由了。

 

▎5.到底有沒有必要分成上下二集呢? ▎

很抱歉,在這一點上,我站在反派的一方……個人也覺得:一集就夠了。

雖然我不會用「歹戲拖棚」的觀點來評論《賽》片的分集行銷策略,但我的確覺得濃縮成一集比較符合「商業電影」的邏輯,畢竟,國片未來要站上國際電影的競爭舞臺,整個製作團隊不能那麼任性地只想成就自己要說的故事,而不去管觀眾想聽或能聽得下去的故事。

但是,一集講不完吧?!──這倒是真的,《賽》片畢竟不是架空的科幻片,它有其歷史與文化背景,過度濃縮有時會有失焦的風險,而且可能無法完整表達那個時代的滄桑,包含像日本的聯姻政策、理蕃策略跟這次抗日事件的關聯……等等,東減西減的,最後可能讓整部片子的軸線更加混亂、深度盡失。

那麼,就剪成 3~3.5 小時的電影,然後票價賣得貴一點……這樣不行嗎?!──我倒覺得這個是可以被挑戰的「商業邏輯」……這麼做,也許會有更出人意料的票房成績。

至於,為什麼我覺得一集就夠了?

呃……主要是因為《彩虹橋》後面真的有些鬆散,原來在上集具有的優點──「恰到好處的影片節奏」──到了下集卻失去了準度,有些在密集戰爭鏡頭中做為「暫歇」、「調節」的情節,原本的用意應該是要深化這次抗日事件的歷史性或獨特性,反映那個時代臺灣做為殖民地的無奈,或是對彼此文化無法相互理解的鴻溝,甚至是讓一些演員的形象再具體化一點……但是,我覺得在比例上有點拿捏失當,所以看到後面,不管有幾個人上吊、有多少人被炸死,都逐漸變得麻木了,感動也慢慢地流逝掉。

節奏上的失準也引發了另外一些問題,例如有部分的敘事變得凌亂,令人產生一種「當省不省,不當省卻省」的缺撼與無力感,尤其是日軍總司令跟莫那魯道於吊橋上短兵相接的那一段……我到現在仍然覺得它跟下面一段的跳接十分突兀,甚至可以說:完全無法理解導演做這種安排的用意為何。

雖然我能試著分析導演或編劇想要表達的賽德克精神是什麼,寧死不降、同族相殺、滅族與存續、一夜長大的勇士……這些確實很難一言以蔽之,但那些神出鬼沒的作戰畫面,或是為了成就大義、追尋靈魂歸屬的上吊情節,甚至是馬紅勸降的那一幕,我都覺得可以再刪減一些,因為,原來就瞭解這段歷史與賽德克文化的人自然看得懂,而什麼都不瞭的人,也不會因為多塞一些畫面就能全盤吸收。

都說《賽》片並不是記錄片,既然如此,有些瑣碎的歷史真的可以不用交待;至少,就我所讀過的相關文獻來看,電影中無法一一交待的情節,實在太多了。所以,裝不下的就不要裝了……有時,流暢度對一部電影真的比較重要,因為,《賽》片被國人所賦予的最大期許應該是:

成為臺灣近年來第一部風光外銷,口碑票房皆亮眼的『國際』商業片。

既然是商業片,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觀眾,應該都不需要事先預習這段歷史,那麼,魏導餵什麼就是什麼了,能說完創作者心中最想說的那一句話,這部電影就算完整了。

 

最後,既然我對《太陽旗》都勸敗了……儘管下集沒辦法讓我積極勸敗,但如果太陽落下後,你仍然覺得意猶未盡,那就走向《彩虹橋》去追尋你想要的句點吧。

 



賽德克‧巴萊之看見彩虹 七分鐘完整版電影原聲帶MV大首播

 

電影票蒐藏_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 Seediq Bale 電影名稱: 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 Seediq Bale
電影級別: 輔導級
電影長度: 144分鐘
首映日期: 2011/9/9
官方網站: http://www.seediqbalethemovie.com/
官方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seediq1930
出品/發行: 果子電影/威視電影
觀影日期: 2011/9/30

 

電影票蒐藏_ 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 Seediq Bale 電影名稱: 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 Seediq Bale
電影級別: 輔導級
電影長度: 132分鐘
首映日期: 2011/9/30
官方網站: http://www.seediqbalethemovie.com/
官方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seediq1930
出品/發行: 果子電影/威視電影
觀影日期: 2011/9/30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