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赛》(上)集的劝败文已写在《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 Seediq Bale --[1st]--劝败》这篇日志中,所以这里就不再赘言了,因为第二次看的感受,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能比较确定的是……「散焦」的问题似乎是原来的设计(?),看来跟放映系统没有太大的关系。

而这篇日志的标题后面为什么没加上「劝败」二个字?!呃……我犹豫了一下,仍然觉得要忠于自己的感受,所以,我要很诚实地说:

下集《彩虹桥》并没有上集来得精彩。

很多制作上的缺点被更明显地放大,尤其是一大块一大块满、满、满到底的奥林匹克式音乐,让我观赏时的痛苦指数飙得比上集还高,虽然影片中也穿插了大量的原住民歌(古)谣与少量的 world music,但整体来说,音乐真的是太多了,魏导的音效观念可能要重修一下。

众看倌:你是什么东西?居然敢叫大导演重修音效学?

(( 死鱼摊摊手 )) 我不是什么东东,只是个「商业」电影的消费者呗,对我来说,除非国片能走回正常的市场机制,否则,我很难继续拥抱国片,租DVD或看电影台的重播会比较实际,各位看倌啊,奴家昨晚(9/30)去天母的某影城上下集连著看,外加一杯中红茶、一包小爆米花、还有不能被抵扣的7小时停车费,总共花了我885元的新台币……Orz。

所以,回归商业机制,没有谁是不能被批评的,也没有那种「口碑国片」都是100分的绝对保证……如果国片演变成这样,那就会慢慢走向『内销万岁,外销不遂』的窘境,要让国片强壮起来,制作人才与内销观众都要拥有对等的实力,不盲目地爱戴,也不要过于挑剔地批评。

再来,我瞄了一下今天的新闻,假设那些内容都是真的,没有被断章取义,也没有被阉割当成标题(没办法,我对国内的媒体信任度真的很低),那么,我觉得魏导另一个要学习的课题就是:『作者已死』。

当一部电影成为公开播映的商品时,导演原来的思惟、编剧原来的想法都已经不再重要,最后,只剩下「买家」的观点;而如果多数的买家都有类似的感觉时,原始创作人应该要自我反思,而不是一味地要求观众来理解自己的制作原点……因为,这样就没有看电影的乐趣了;难道,看电影要搞得像写那种一面倒的论文报告一样?!

不过,我还是要再强调:因为年轻时自己曾接触一段时间的原住民文化,所以,个人的确对「出草」、「猎人头」有更深的理解,我对于许多争议较多的镜头或情节,在观看时真的没什么心理上的负担,而以这个私人的立场做为出发点,在不涉及太多情节揭露的前提下,来谈谈我对《赛德克.巴莱》这部片子的总感想。

 




《赛德克‧巴莱》戏院预告2(HD) - Seediq Bale - Theatrical Trailer #2


 

▎1.血腥、砍头、战争的画面真的太多了吗? ▎

呃,当然,如果真的用码表来按表计算,这样的批评就显得很不客观,毕竟砍颗头、喷个血,也不过就是几个影格的时间,以时间比例来说,能占掉多少百分比?!

但是,魏导啊,观看电影跟阅读文字拥有相同的魅力,那种魅力就叫做「心理的N度空间」,不管是透过文字还是镜头的堆叠,观众读者会自已建立起对该作品的时空感,在心理上产生「重点印象」,这些印象可能跟个人本身的价值观或知识系统相连结,而这个部分就是连作者都无法掌握的“意外”。

所以,所有批评《赛》片砍头、战争画面太多的观众……就都是从头到尾没看电影的人?──这种反应未免也太武断了一点。事实上,电影散场时,我也有“偷听”到一些影友的对话,对这部电影持有相同观点或心得的人,并不在少数。

魏导如果真的很“ 介意 ”这样的说法,不妨乔装一下再进戏院,听听你身旁的观众都是怎么说的。

不过,关于血腥、砍头的镜头比例,我在上篇日志中已经说过了:我能深刻理解。因为这是当时原住民部落的传统社会观,打猎、出草都是通往「勇士」之路的图腾,而且,这些并不是台湾才有的特例,在世界各地的原住民部落里,都有著类似的传统或习俗,就像洪水、射日、毒蛇…在许多民族的传说神话中,都是重要的信仰或文本元素一样。

那么,因为看电影的人都是「现代文明人」,所以剪出这么多血腥的画面不太好……是这样吗?呵呵,我笑了。

至于战争画面嘛…呃,没办法,『雾社事件』本身就是高山原住民对抗日本人的历史,要求它像《三国演义》一样,穿插许多斗智谋略的文戏,或者特意地打造出主配角的人格戏,那也太牵强了一点。原住民对于保护猎场有自己的思考脉络,这一点,如果你没见识过原住民那比奥运选手还要厉害的“ 高空跳水 ”特技,大概很难理解吧……

魏导确实是透过不少的战争画面来表达出原住民“聆听自然”的作战谋略,也借此说明赛德克人是怎么让日军吃尽苦头,至于篇幅是否合理或恰当,就留在第5点分享吧。

 

▎2.谁是好人?谁是坏蛋?这部片子搧动反日情结吗? ▎

哎哟,还没看过此片的日本网友们,是不是能对自己国家的历史诚实一点?!

掏空台湾的山林资产、剥削高山原住民与矿工、南京大屠杀、强掳慰安妇、强征南洋军伕……这些确确实实都是上个世纪日本人做过的事,还是你们打从心理认为那根本不算什么「错事」,所以不该成为台湾电影的素材?假设日本官方的教育不能教你们正视历史,那你们将可能再犯错:如果将来出现某种契机,那种霸道的军帝国主义、毁人家园的战争是否会再度重演?!

但是,在《赛》片中难道只凸显了万恶的日本人?当然不是啊,其实电影中的观点还蛮多元的:例如,不是所有身处于被统治圈中的原住民都有相同的立场,而原来看似「好人」的小岛源治,到最后却为悲剧埋下了更恶毒的种子……透过这些矛盾,可以感受到这部片子的背后确实有经过历史的考证;不过,我也说了,不用去计较这些考证的全面性或正确性,这部电影毕竟不是记录片。

还记得以前拜访部落的耆老时,有些老人家认为「日本人」比「国民政府」好,甚至对「高砂义勇军」也有不同的观点,不少老人家还能说得一口流利的日语。而这种对「日本统治」的差异观感,或许跟各地日军的统治行为、部落社群意识的差异有关,说穿了,「因果」与「立场」,就是当时各地抗日事件发生的导火线。

但总的来说,我还是觉得“ 发动侵略 ”的那一方要负最大的责任,尽管日人治台期间,的确也建设了不少的公共设施──看看目前已被文建会指定的「文化资产」中,就有多少就跟日本人相关?但这些建设毕竟是出于统治便利、宣示皇威与夺取资源的意图,其中又奴役了多少的台湾人,或许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并不是完全没有贡献,但这些用血泪换来的所得,又怎么能跟历史的伤痛相抵。

什么是「仇日」?什么是「反日」?不过是一种陈述事实的「文明」,却被阐释成「仇恨」……比起从未出现过的真心道歉,到底谁才是「野蛮人」?

就像片中一直重复的「文明」vs.「野蛮」,不同的文化,相异的立场,矛盾的认同,正是《赛》片很重要的轴线,更是整个台湾殖民史+移民史的缩影;如果因为二集片子长度加起来较为冗长,或是因为元素分配失衡,而让观众看不清电影要表达的立论中心,那我是真的觉得有点可惜,或许,魏导在下一部作品时,可以重新思考叙事的结构。

 

▎3.人物很扁平?英雄在哪里? ▎

有关于人物的性格过于扁平,或是莫那鲁道中年形象的丕变……等等的看法,嗯,我倒是觉得还好。

一方面,如上所述,这部片子的基础是『雾社事件』,而不是《三国演义》,如果增加过多用想像编辑出来的后设文戏,我反而不太能接受;另一方面,在我曾接触过的原住民中,拥有丰富幽默感或独特人生观,但平日却不太显露山水的人,并不在少数。

而且,是不是所有的电影都一定要有形象十分突出的演员群(如《艋舺》),或是要把一个角色的心理转折交待出来才算完整……我真的觉得这部分很见人见智,毕竟我不是在看O.S.满天飞的八点档连续剧或偶像剧,也不是在看由布鲁斯威利主演的万能终极警探系列电影。

其实,在这整部片子中,巴万那威比荷波沙这二个角色之于「勇士」的衔接倒是蛮有趣的观点;尤其是以比荷波沙被捕后被毒打致死,对比莫那鲁道最终选择神隐自杀、尸体后来于洞穴中被发现的情节,都可以隐约感受到一些弦外之音,所以,还是要重复上篇日志所说的:

莫那鲁道是不是个英雄,看完之后,你自己心中说了算!!! 

还有,关于花冈一郎花冈二郎高山初子马红莫那铁木瓦力斯这些角色的定位也很有「点」,他们代表的是「认同混淆」、「族群延续」、「历史仇恨」的无奈悲歌和痛苦抉择,以这样一个长篇幅的史诗巨片来说,有这些冲突的角色来互相交织,我觉得就已经很满了;要求角色的舖陈再满一些,那是要演10个小时吗??

别忘了,这部片子叫《赛德克‧巴莱》,而不是《莫那鲁道》。

小岛源治(安藤政信)花冈一郎(徐诣帆)铁木瓦力斯(马志翔)花冈二郎(苏 达)
是好人?是坏人?是罪人?还是迷惘痛苦的边缘人?

 

▎4.特效很粗糙?没有7亿的价值? ▎

因为国片的制作人力一直很低廉,所以《赛》片的成本项目也该用低于国际标准的便宜单价来计算??──〉这‧实‧在‧太‧荒‧谬‧了!!

以上这句话,我不打算收回来,尤其看了下集,更是觉得如此。

有人说,看起来演员人数也还好,居然要花这么多钱……拜托,那些人头还不够多吗??尽管台湾人的工时与薪资完全不成正比,但那些便当加起来也是很可观的数字。可以请这些「鸡蛋里挑骨头」的看倌们回想一下:有哪部人头很多、特效一级棒的好莱坞大片可以用7亿台币就烧得出来??

演员、服装、道具、制作人力、搭景人力、搭景材料、多雨复杂的山区场景、后制……都是这部片子的成本之一,并不仅仅只有「特效」而已,如果7亿都只拿来做特效,这样的批评或许合理。

当然也有人会说:这里面都是些素人演员啊,身价不是很低吗?!──管他们是不是素人演员,事实上,光成年后的莫那鲁道一角不用化老妆、而采用双人饰演的策略,就已经很够诚意了……就像电影中莫那鲁道说的台词一样:你自己看不起自己,别人才会看不起你!如果大家都认为台湾的电影成本就该矮人一截,那国片的演出/制作人才当然永无翻身的机会。

不过,如果你问我:对特效都很满意吗??呃……当然没有,我对动物、轰炸部分的特效比较无感,也不想过于苛求,但对于跟「祖灵」相关的特效,嗯……我只能说,不太符合个人的美学标准,至于有没有到很 LOW 的地步,基于我对上集《太阳旗》很有爱,所以,这部分我也选择略过。

另外,关于「祖灵」现身的情节,有些看倌可能觉得很不习惯,可是,实际上,这却是原住民信仰中很重要的一环,以汉人的观点来看,一开始听起来可能会觉得比神话还飘渺;不过,就跟汉人崇拜妈祖、关公、观音…的风俗一样,试著接纳就行了。

或许,这部分真的是有点飘渺,也或许是因为彩虹彼端并不是容易想像的西方极乐世界,而是一般人难以描绘的肥沃猎场……所以,相关的特效也以自然简单为设计基础……唉,我只能替制作团队想出这样的理由了。

 

▎5.到底有没有必要分成上下二集呢? ▎

很抱歉,在这一点上,我站在反派的一方……个人也觉得:一集就够了。

虽然我不会用「歹戏拖棚」的观点来评论《赛》片的分集行销策略,但我的确觉得浓缩成一集比较符合「商业电影」的逻辑,毕竟,国片未来要站上国际电影的竞争舞台,整个制作团队不能那么任性地只想成就自己要说的故事,而不去管观众想听或能听得下去的故事。

但是,一集讲不完吧?!──这倒是真的,《赛》片毕竟不是架空的科幻片,它有其历史与文化背景,过度浓缩有时会有失焦的风险,而且可能无法完整表达那个时代的沧桑,包含像日本的联姻政策、理蕃策略跟这次抗日事件的关联……等等,东减西减的,最后可能让整部片子的轴线更加混乱、深度尽失。

那么,就剪成 3~3.5 小时的电影,然后票价卖得贵一点……这样不行吗?!──我倒觉得这个是可以被挑战的「商业逻辑」……这么做,也许会有更出人意料的票房成绩。

至于,为什么我觉得一集就够了?

呃……主要是因为《彩虹桥》后面真的有些松散,原来在上集具有的优点──「恰到好处的影片节奏」──到了下集却失去了准度,有些在密集战争镜头中做为「暂歇」、「调节」的情节,原本的用意应该是要深化这次抗日事件的历史性或独特性,反映那个时代台湾做为殖民地的无奈,或是对彼此文化无法相互理解的鸿沟,甚至是让一些演员的形象再具体化一点……但是,我觉得在比例上有点拿捏失当,所以看到后面,不管有几个人上吊、有多少人被炸死,都逐渐变得麻木了,感动也慢慢地流逝掉。

节奏上的失准也引发了另外一些问题,例如有部分的叙事变得凌乱,令人产生一种「当省不省,不当省却省」的缺撼与无力感,尤其是日军总司令跟莫那鲁道于吊桥上短兵相接的那一段……我到现在仍然觉得它跟下面一段的跳接十分突兀,甚至可以说:完全无法理解导演做这种安排的用意为何。

虽然我能试著分析导演或编剧想要表达的赛德克精神是什么,宁死不降、同族相杀、灭族与存续、一夜长大的勇士……这些确实很难一言以蔽之,但那些神出鬼没的作战画面,或是为了成就大义、追寻灵魂归属的上吊情节,甚至是马红劝降的那一幕,我都觉得可以再删减一些,因为,原来就了解这段历史与赛德克文化的人自然看得懂,而什么都不瞭的人,也不会因为多塞一些画面就能全盘吸收。

都说《赛》片并不是记录片,既然如此,有些琐碎的历史真的可以不用交待;至少,就我所读过的相关文献来看,电影中无法一一交待的情节,实在太多了。所以,装不下的就不要装了……有时,流畅度对一部电影真的比较重要,因为,《赛》片被国人所赋予的最大期许应该是:

成为台湾近年来第一部风光外销,口碑票房皆亮眼的『国际』商业片。

既然是商业片,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观众,应该都不需要事先预习这段历史,那么,魏导喂什么就是什么了,能说完创作者心中最想说的那一句话,这部电影就算完整了。

 

最后,既然我对《太阳旗》都劝败了……尽管下集没办法让我积极劝败,但如果太阳落下后,你仍然觉得意犹未尽,那就走向《彩虹桥》去追寻你想要的句点吧。

 



赛德克‧巴莱之看见彩虹 七分钟完整版电影原声带MV大首播

 

电影票搜藏_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 Seediq Bale 电影名称: 赛德克.巴莱(上)太阳旗 Seediq Bale
电影级别: 辅导级
电影长度: 144分钟
首映日期: 2011/9/9
官方网站: http://www.seediqbalethemovie.com/
官方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seediq1930
出品/发行: 果子电影/威视电影
观影日期: 2011/9/30

 

电影票搜藏_ 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 Seediq Bale 电影名称: 赛德克.巴莱(下)彩虹桥 Seediq Bale
电影级别: 辅导级
电影长度: 132分钟
首映日期: 2011/9/30
官方网站: http://www.seediqbalethemovie.com/
官方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seediq1930
出品/发行: 果子电影/威视电影
观影日期: 2011/9/30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