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基礎的框架開始,拉一波節奏。

話不多說,先上圖。

以上是產品經理的基本工作流程要求(個人抽象所得)。


1. 需求來源部分

不同方向的需求來源略有不同,總體來說,產品經理的需求來源有以下幾個方面:

  • 業務需求:由業務方,比如 BD、編審、運營等,直接提出的業務需求;
  • 數據挖掘: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發現的問題或需求;
  • 競對調研:通過分析競對的產品,發現競對比我們有優勢或值得學習借鑒的地方;
  • 實地觀察:不論是 B 端產品還是 C 端產品,其實都有大量的機會實地觀察用戶行為。比如直接陪訪城市運營等;
  • 戰略需要:俗話說「老大拍的」,這類是由公司 leader 直接安排的需求,通常表示公司未來發展方向或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其他還包括客服、商服反饋的問題,通過在線渠道或用戶訪談獲得的需求,還有微博、朋友圈吐槽等各種 SNS 途徑。不論哪種途徑獲取的需求,產品經理都應該有一個自己的需求池,統一記錄各種想法。

在不同需求來源中,最看重的產品經理自己發現/評估的需求,這是評價產品經理需求決策能力的重要指標。

2. 收集和整理需求

收集和整理需求,就是將需求統一記錄到需求池,方便團隊內/間的傳播。每個團隊建議維護自己的需求池地址。

需求池只是一個備忘,記錄下來的需求不一定都要做,也未必是值得做的需求才記錄下來。

及時維護

3. 立項審批

立項是產品流程中的第一個必要步驟,在這個階段,核心的是要確定項目的價值和目標。

3.1 確定項目的價值

確定項目價值有三個核心要素:角色、場景和目標。也就是,誰在什麼情況下要解決什麼問題(滿足什麼需求)。三個要素必須齊備,才能做出基本的價值判斷。

具備了三個要素,還需要從兩個維度去定義項目的價值。

第一個維度,是當前業務/產品階段。基於不同的業務階段(一般都是萌芽期、成長期、發展期、穩定期、衰退期),產品在戰術和戰略的打法各有不同。比如某共享單車做Growth中的17年紅包大戰,雖縱向來看不利生態循環,但橫向來看利於業務競爭。後面會另起一篇分享「業務型產品經理賦能業務的邏輯與思考」

第二個維度,是影響範圍。拋開計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前面我們提到了用戶第一個的標準,但是,如果一個需求僅對 1000 個用戶有收益,但對 50000 個商家有收益,那麼優先順序的判斷也是不同的。影響範圍是大家日常工作中非常容易忽略的思考點,往往發現一個 badcase,就拚命想解決,說好聽點叫偏執,說難聽點就是本末倒置。

思考項目價值,推薦用5 Why 分析法,對事情不斷追問,看看一個需求,是否還有成本更低的解決方案,本質收益到底是什麼,到底會影響多少人。

3.2 確定項目目標

價值說的是對什麼有好處,目標說的是有多少好處。

制定目標必須符合 SMART 原則 ,細節看鏈接,我這裡舉個例子。

  1. 我的目標是要變成瘦子;
  2. 我的目標是要減肥 6 斤;
  3. 我的目標是要一個月減肥 6 斤;
  4. 我當前體重是 75 公斤,以我的身高計算,合理體重是 72 公斤,我希望在下個月 1 號前減重 2 公斤,3個月內達到標準體重。

上述四種描述目標的方式:

第一種,典型的沒有任何意義的目標,沒有時間點、沒有量化目標;

第二個,有了一個量化目標,但是什麼時候到達,沒有明說。還記得我說過的拋開計量談毒性麼?

第三個,有個一個時間點,但是幾乎不可能完成,即便能完成,也是以犧牲健康為代價。這就是不具備可完成性和與總體目標的相關性;

第四個,相對比較合理。首先說明瞭當前的情況,以及合理的目標值。其次,有明確的時間點和量化指標,還有相對長期的規劃。最後,相比之下,可行性也會更高一些。

3.3 如何進行立項審批?

建議組/團隊有一個立項表,其實核心就是確定價值和目標。表格填寫好以後,可以在**每週一**早上的例會上提出立項的要求,leader確認立項後會將立項**標紅**。

任何口頭承諾都是無效的,只有立項表中的項目被標紅,才說明立項成功。

  • 價值描述是否清楚,價值優先順序是否足夠高;
  • 項目目標是否 SMART;
  • 項目主 R 是否有足夠的時間精力確保項目的質量;
  • 項目投入有多大;

立項有三種結果:成功、待定和放棄。需要嚴格把控需求,以確保資源的最大利用化(切記不僅僅是研發資源)。

4. 調研、寫方案和組內評審

立項成功只是第一步,圍繞立項時確定的項目價值和目標,需要進行深入的方案設計工作。

4.1 方案調研

所謂調研,就是收集我們設計方案所需的背景信息和數據。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 有明確的調研範圍,不能太窄,也不能無休止的調研;
  • 一定要調研第一手資料,不能偏信二手信息。比如綜運反饋運維師傅有需求或者有問題,我們就應該直接調研運維,瞭解商家的真實需求;
  • 數據調研需要足夠的樣本量;
  • 實地調研。如果是系統功能,就要自己測試;如果是需求,最好直接和需求方進行面談;
  • 要輸出調研報告,尤其是調研結論;

4.2 方案編寫

  • 這裡不多講,需求文檔最重要/首先是講明白事、拉齊認知。後面會另起一篇分享「需求文檔編寫規範」

4.3 組內評審

評審注意事項:

  • 各組 leader 必須參加組內評審;
  • 所有需求必須經過組內評審;
  • 評審需要輸出評審結果報告,記錄修改點、反饋和是否通過的結論;
  • 根據不同需求類型,評審可以酌情邀請業務、RD、UI/UE 和 QA 參加;
  • 建議方案出來以後,PM 先和需求方或自己的 leader 進行一對一溝通,對方案要點進行確認;
  • 組內評審原則上不應該超過 2 次;
  • 如果評審次數過多,需要評估對應 PM 是否具備完成該項目的能力,如不勝任,需要及時換人,確保項目進展和質量;

5. 項目評審

也可以叫做大組評審或正式評審,評審要點如下:

  • 大組評審必須邀請 RD、QA 、UI/UE、業務方和關聯方,周知到業務 leader 和各產品 leader;
  • 評審形式,以主 R PM 講產品需求文檔為主,講解過程中,盡量不要打斷陳述人,讓陳述人有機會完整表達方案;
  • 避免「釣魚評審」,不能出現大家寫需求,PM 記錄的情況;
  • 嚴格控制評審時間;
  • 評審結果分為:重寫、修改和通過;
  • 評審至少提前一天發出會議邀請

6. 技術評審

技術評審的重點是技術評估項目可行性,有以下要點:

  • 技術評審也可以由 PM 發起,最好是 PM 發起;
  • 技術評審後必須拿到估時;
  • 按照功能列表,如果能給出每個具體功能的估時最好;
  • 技術評審必須在排期會之前完成;
  • 重點項目需要邀請 RD leader 參與;
  • 多系統關聯項目,需要邀請關聯方 RD 參與;
  • 需要 UI/UE 參加的項目,技術評審前需要完成相關交互設計;
  • 原則上,進入技術評審後,需求關閉,不允許進行需求增改;
  • 評審至少提前一天發出會議邀請,需帶文檔鏈接,方便相關團隊提前熟悉;

之所以需要按照功能列表進行每個功能點的估時,同時也需要給每個功能點確定優先順序,是因為在後續的排期中會用到。

7. 排期會

所有開發資源都需要排期,一般來說,後端和 FE 因為不依賴版本,可以在一個排期會進行;客戶端由於需要跟版,有自己獨立的排期會。

這裡不多闡述,每個團隊有自己的節奏,關鍵在於「嚴格執行和優化迭代

8. Task 分解

項目排期成功後,建議 PM 給相關 RD 和 QA 創建 task。要求如下:

  • Task框架最好覆蓋「需求開發流程的各節點」;
  • 至少一個功能點要分拆一個 task,或一個頁面也需要一個 task;
  • 測試任務也需要開 task;
  • 中大型項目,或 task 數量超過10個的項目,需要創建 dashboard;
  • 一個功能點,如涉及多個 RD,每個都需要創建 task;
  • task 必須在開發之前創建;
  • 沒有開 task 的功能點或頁面需求,RD 可以不做;
  • 及時維護

9. 項目進度跟蹤

項目開始開發後,PM 不能做甩手掌櫃,還需要對項目進度進行跟蹤。一些項目進度管理方面的方法:

  • 開發週期較短的項目,PM 需要每天 check task 的完成情況;
  • 開發週期較長的項目,項目初期可以每兩天 check 一次 task 完成進度,臨近 deadline 需要每天 check;
  • 根據項目要求,可以週期性與 RD 開項目溝通會,瞭解 RD 在項目進度中的問題和困難。比如相關方響應速度、需求理解、資源協調等;
  • 重點項目或難度比較大的項目,PM 可以酌情開每日站會。站會可以在早上,5-10分鐘,溝通前日進度或 todo;
  • 項目跟進過程中,要非常關注外部依賴,需要明確依賴方和依賴順序,尤其是對外部資源的依賴;
  • 優先順序比較高的要求,可以每天匯總項目進度,發送給相關方和需求方;

10. 功能驗收

功能驗收指的是確保項目完成了最基本的功能實現,與 RD 一起確定項目是否達到提測需求。

需要在編寫需求文檔的時候,就確定功能的驗收標準,所以驗收環節就要嚴格按照驗收標準進行驗收。

驗收完成後,可以發出一個正式的驗收結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驗收不代表項目達到上線標準,僅表示項目可以提測。

為什麼在提測前 PM 需要驗收?主要還是因為我們的 QA 資源非常緊張,希望 QA 用在更有價值的地方,而不用去操心基本的功能完整性問題。

11. 項目提測

項目開發並進行基本驗收後,由 RD 發提測郵件。

測試之前,其實在項目開發過程中,PM 需要與 QA 一起編寫測試用例。原則上來說,項目提測之後,PM 只需要與 QA 溝通測試進度,瞭解測試中出現的問題。測試中的 bug,需要 PM 和 QA 來判斷是開發 bug 還是產品設計的缺陷。

如果提測過程中有產品設計缺陷,需要分情況討論。

如果是客戶端版本,而產品設計缺陷並沒有很大的影響範圍,不會導致用戶體驗層面的 block 和太大傷害,原則上不在提測後修復產品邏輯的問題。可以將這些問題作為高優先順序的需求列入下次項目。這個判斷需要產品線 leader 來判斷。

如果是服務端需求,不存在嚴格的發版和上線時間,可以評估 bug 的影響範圍和嚴重程度,酌情進行修復。

當然,項目中出現產品邏輯 bug 屬於 PM 的嚴重失職,需要我們避免。

在項目開發過程中,如果有 delay 的風險,需要儘早發項目延期預警郵件,最好面對面周知到KP,如關聯方 RD、PM 和需求方。

測試過程中,最終 PM 還要進行一次產品上線驗收,在 QA 確保項目質量的情況下對功能完整性和可用性進行評估。並正式郵件發出。

12. 預上線與上線

項目開發並測試完成後,PM 需要先發預上線郵件,並在相關渠道進行周知。之所以要發預上線郵件,是因為考慮到項目上線對各方可能帶來的影響,需要各方提前有所準備。原則上,預上線郵件至少提前 1-2 天發出。

項目上線後也需要發正式郵件周知,注意事項如下:

  • 原則上,週五和節假日前三天,不能上線。如有特殊需求要上線,需要產品線 leader 和 RD leader 確認;
  • 預上線和上線郵件要發送全組,包括業務、運營、PM、RD、UI/UE、QA 等;
    • 預上線郵件側重說明項目上線的影響範圍;
  • 上線郵件側重說明項目的價值、目標和方案,郵件中需要明確說明上述內容;
  • 上線郵件中,不僅應該包含項目的方案說明,還需要酌情考慮增加使用說明、運營計劃、FAQ 等內容;
  • 上線郵件中,要說明項目上線後各方需要關注的數據和異常;

13. 項目總結評估

項目總結評估是整個項目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有 PM 主導,主要做以下幾個事情。

第一個,寫項目總結文檔。從以下幾個方面:

  • 目標完成統計(數據)
  • 目標完成情況的分析,為什麼完成得好,為什麼完成不好
  • 方案設計問題復盤
  • 項目執行問題復盤
  • 開發測試問題復盤
  • 產品運營問題復盤
  • 後續運營推廣方案
  • 下一步產品計劃

第二個,需要基於總結文檔開項目復盤會。是否需要正式復盤會,視項目情況絕對。大中型項目一定需要復盤會,效果突出或不能達到預期目標的項目,也需要專題復盤。

第三個,將上述信息內容,簡要填入項目總結表。

希望以上內容對開卷者有所幫助,歡迎進一步交流哦。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