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续-保育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确保农业永续发展
一、 制定农业农村基本法,体现政府重视农业及中长期政策规划之企图心与作为,并涵盖跨部会权责,扩大综效,以发挥农业及农村多元功能。另透过国土计划法的推动施行, 制定乡村规划、发展之相关法规,确保生产基地质量与粮食安全及主权。
二、 订定明确法律条文与制度,提高财政支援,确保农地、林业、渔业资源及农业水资源的质与量,奠立农业永续基础, 共创全民利益。
三、 透过法律及财政措施,发挥永续农业的生态服务价值,建立量化指标与补偿机制;扩大对地绿色环境给付实施对象, 纳入适宜农业生产之非基期年农地及生态热点农地,规范都市化与工业化过程中之利益回馈机制,促进农业永续经营。
四、 建置与整合空间资讯,强化农地与水资源盘点,推动国土计划农业发展地区之农产业创新经营模式,加强城乡绿色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之空间链结,引导产业、居住、公共设施之适性发展。
五、 加强农业资源管理基础建设与投资,兴建农业调蓄设施,稳定农业生产基盘;采行智慧型、多元化农业水资源灌溉系统,提升用水效率,并维护农业用水权益,朝 10 年内完成提供农业灌区内外之适作农地灌溉服务为目标。
六、 精进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与坡地智慧监测治理,普及教育宣导,强化农业的生产环境与防灾能量,保护农渔山村;系统性地进行台湾农法的调查研究与应用,布建多样化的农业耕作系统,厚植农产品供应韧度;全面建立适应气候变迁的农业生产模式及调适策略。
七、 建立土壤生物及动植物之国家种原搜集、保存及利用之法规与制度,培育保种专业人才;强化种原特性研究,奖励民间投资遗传资源保育及开发,建立回馈制度,扩大遗传资源维护与利用。
八、 强化农业地景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热点研究,推动区域生态与生产功能的空间治理策略;发展多样化的农业系统, 建置生态廊道,配合对应之自然保护及土地利用等措施。
九、 建立永续森林经营模式,促进森林主副产物及绿色经济发展,回复原住民族自然资源权利,发挥森林生态系服务效益。
十、落实渔获申报制度,强化渔业资源及栖地环境调查、评估、管理及执法能力,持续参与国际组织,确保国家渔业权益。
十一、加强陆海域各类型保护区域之规划、监测、执法与管理, 盘点国土生态敏感及脆弱区域,透过营造区外栖地,建构绿色网络;结合原住民部落与在地社区,运用传统生态智慧,扩大生态保育效应。
十二、积极推动濒临灭绝野生动植物之研究、保育及复育行动。
十三、整合外来入侵种之调查、监测及教育宣导,建构中央与地方防治协作平台,强化分工处理体系,发展多元防治移除机制,增进风险管控。
十四、深化里山倡议,活化农渔山村,发挥农业生态保育、文化传承及生态旅游价值。
十五、依据有机农业促进法拟定推动方案,达到永续农业经营管理目标。
十六、运用共享经济概念,导入永续经营验证制度,发展农业多元经营模式,链结非农业部门协同运作,提升农业附加价值。
十七、发展农业废弃物资源产业化,盘点农业废弃物资源,建立废弃物资源交易平台及奖励措施,创造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化模式。
十八、推动共生型之农业绿能转型政策,建立农村多元化绿能自主利用模式。
 
安全-健全农产品安全体系,促进优质农业生产与消费
一、 检讨粮食自给率计算方式,参考国际趋势纳入营养、热量、安全及价格等质量并重的粮食安全指标,以及国际粮食安全相关预测资讯,建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应用智慧科技提高预测水准。
二、 检讨农民团体及产业团体现行组织运作方式,并订定农业合作社场辅导管理奖励办法,强化其角色与功能。
三、 建构农产品由生产到初级加工一元化管理制度并协助农产品初级加工场的设置,促进农产品多元利用,调节市场供需。
四、 建立适地作物品项与强化销售机制,确保粮食供应量能。鼓励优先采购国产农产品,提升农民收益。
五、 建立渔、牧产业之循环农业生产专区,修正相关法规,并强化渔、牧疫病监控系统。
六、 强化耐逆境生物、品种、技术之研发与推广,结合土壤、水质监控等,拟订国内外粮食备援基地相关措施,并掌握国内农业安全生产所需之资材境外供应来源,持续推动防减灾计划,稳定粮食安全供应。
七、检讨农产品标示及研拟农产品标示法,修法区分农产品赏 味期及保存期限标示,研拟生产至消费端之降低粮损措施,开发过剩食材再利用技术,减少粮食浪费。
八、推动食物银行及农产品供应链结合,确保粮食处理、运输与供货的透明度,提高利用效率及确保食品安全。鼓励并运用在地社区,连结在地非营利组织,兼顾高关怀族群粮食需求,增进社会福祉。
九、整合国、公、私有林,建立稳定国产材供应系统与需求端资讯交流平台,加强新植造林,于 10 年内朝木材自给率达 5%之目标,促进林产业发展,善尽地球公民责任。
十、 建立农民生产管理登记制度,记录与监督农产品生产、农药、动物用药、饲料及肥料用量,推动健康种苗,落实良 好农业规范。
十一、 设立集团化栽培体系,提供生产管理标准流程与训练,辅导农产品安全管理,鼓励农民团体及农企业等辅导农民遵守生产及用药规范 ,推动契作生产之稳定供应体系。
十二、 强化农业用药流向管制,推广农药代喷机制,推动作物群组化农药延伸制度。建构农药分级管理制度,推动高风险农药退场。加速评估生物农药及免登记植物保护资材之推广应用,以及生物性防治资材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落实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与适时预警。
十三、 建立全国植物防疫系统,设立植物教学医院,推动植物医师立法和植物医师制度。完备动物防疫体系,强化经济动物兽医师人力,以利渔、牧疫病防治之推动,并加强宣导全民防疫观念。
十四、 配合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政策,以人类、动物与环境之健康一体概念,跨部会整合防范人畜共通传染病与重要动物传染病、微生物抗药性及建构安全之生产环境等策略。
十五、 全面建构农、林、渔、畜产品溯源、精准管理体系,强化农产品生产者的安全责任,推动消费者可信赖的农产品标章,并建立交易平台协助行销。
十六、 推动食农教育立法,发展系统性食农教育体系,推动全民食农教育运动。
十七、 结合学校教师及推广教育人力,提供多元食农教育教材。
十八、 鼓励在地饮食文化传承与创新,创造生产者与消费者交流环境,促使国人理解农村特色及农业文化,实践国产农产品消费及健康饮食生活。
十九、 建立食农教育资讯整合平台,强化消费通路标示国产农产品,提升消费者对国产农产品之认知、信任及支持。
二十、 学校午餐应优先使用国产农渔畜产品,并逐年提高使用比率。
二十一、 成立农田水利专责单位,增进灌区内、外农业用水效益。
二十二、 建置农产品安全单一权责机关,生鲜及初级加工品业务由农业部门负责,并分别成立农产品安全及加工行销专责单位,强化农产品安全管理及加工、行销功能。
二十三、 成立动物保护司,强化经济动物及宠物管理业务。
 
前瞻-运用智慧科技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业竞争力
一、 辅导产业提升为具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且兼顾生物安全之生产体系,并促进加工产业发展,完善农业产业链之环境建构,使我国成为未来热带及亚热带农业之核心基 地。
二、 透过政府资源,协助建置智慧系统与分析投资效益,并奖励民间投资,于农业产销体系中导入智慧科技之跨域技术及设备,串接生产面与市场面,使效率最大化。
三、 导入资通讯科技,开发高效生产之农业创新技术与设施, 整合农业适用之智慧感测元件及系统,推升高质化精准生产。强化早期灾害、疫病及害虫预警防护机制,建构韧性农业体系。
四、 运用资料治理,强化国内外消费市场面与生产面之大数据资料搜集、分析、应用及传播分享,完善产销调节预警、发布功能及海外市场布局。
五、 建构全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设置智慧型冷链物流中心, 优化采前及采后处理、分级包装、贮运系统。整合业者建立跨国冷链物流体系,提升农产品到货品质与市场竞争力。
六、 推动台湾具竞争优势之农业资材、种子、种苗、农机、设施等产品、技术组合或整厂之输出,发展「技术/品种/资材+服务」之知识型农事服务业。
七、 推动外销生产专区与建立非疫生产点,并接轨全球良好农业规范,以强化出口竞争力。
八、 因应消费者需求,生产具机能性成分的农产品,运用智慧科技,链结育种技术,强化品种研发及产品加工加值,以提升指标成分,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拓展市场。并建立农业部门对国家经济贡献之指标。
九、 定义农企业之范畴,纳入农政单位主管与辅导。
十、 建构农民/农民团体/农企业三者间之合作架构,并善用大数据资讯,完善农业组织间之资讯沟通与分享运作体系。
十一、 建立产业创新转型咨询服务体系,结合政府与民间资源, 建立公私协力伙伴关系,创新农业组织合作模式。
十二、 强化农民组织辅导与转型机制,在农业生产基础上,协助发展体验经济,整合文化与工商业界资源,开发加工产品、休闲服务、都市农业及新型态销售模式,透过跨域链结,转型为六级化产业。
 
幸福-完善农民经济保障,打造宜业宜居新农村
一、 建立农业风险管控措施,保障农民所得;结合农业天然灾害救助与农业保险制度,并持续扩大农业保险项目;考量政府财政负担及照顾农民之公平性,加速完成农业保险专法及机制。
二、 推动农民职业灾害保险,依试办经验累积数据,规划对象与机制,逐步强化纳保并完善职灾保险给付与补偿制度;配合职业灾害保险的立法,提供农民职灾灾前预防、受灾补偿、灾后重建等完整的职灾保障。
三、 整合农民健康保险、老年农民福利津贴与其他社会保险,并以老年农民福利津贴为基础,在不影响农民权益下,建立农民年金制度。
四、 修正农民健康保险条例,建立农民分级投保制度;并对于配合农业政策释出农地经营权之老年农民,保障其继续参加农民健康保险之权益。
五、 建立青农创新育成基地,引导多元人才投入,完善从农辅导体系;共组产官学策略联盟,落实专业知识与产业实务结合,促进学用合一;推动农业能力鉴定与专业证照制度, 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力,并获得社会重视。
六、完善从农法规调适、整合咨询辅导体系及相关资源,提供土地取得、技术辅导、劳动力支援、创业财务协助、市场通路媒合、产品验证及陪伴支持,以培育专业农民。
七、 建立分群、分级辅导培育机制,提供农业职业训练课程, 整合学术资源及地方特色之公费生培训制度,建构青农即战力;导入跨域产业资源,引领青农进驻创业专区,提高群聚效益。
八、 建立全国农业人才培育计划,培育各产业专业技术人员, 订定相关法规或认证制度,赋予农业专业人士专属执业空间;发展农业管理人才,并透过海外训练及国际交流,促进多元创新发展。
九、 依据产业特性,建立适宜的农业劳动规范,改善工作环境, 确保合理的劳动薪资。扩大民众对农业的认识并促进参与农业,吸引多元劳动力来源投入。
十、 推动发展农事服务业,建置人力资源库,因应不同产业时间与空间需求,强化农业劳动培育体系,有计划培养实务能力,协助农业专业技术转换及提升,培训农业工作者成为专业人员。
十一、成立农业人力调度专责单位,建立平台精准掌握并汇整全年预估人力短缺的数量及期间,建立劳动力招募、训练及调度机制,迅速媒合需求与供给端,务实考量产业特性, 审慎评估多元劳动力来源,以稳定农业劳动市场。
十二、促进农机的创新并建立共享平台,以利农民互相调度产、制、储、销之机械设备与辅具,提升农事作业效率及稳定生产。
十三、建构农业劳动力整合经营模式,扩大并强化契作人力运用效率,调节劳动力供给与搭配农机的运用,推动人机协同的农事服务。
十四、成立农村发展之统筹规划暨公共传播单位,跨域整合人才及资源,推广农村三生功能,促进农村发展与社会沟通。
十五、强化农村人才培育,活用社区自然及人文资源,鼓励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地方利害关系人,投入发展、参与农村经济,扩大在地产业网络,建立资讯沟通及分享平台。
十六、将农村相关执行计划转换为投资概念,链结相关跨域产业资源,推动农村再生;链结地方创生,建立在地经济,共创农村青银及公私协力关系,形成互助支持系统。
十七、有效利用资源,更新与强化农村及生产基地等基础公共建设,借由资通讯科技与物联网数位整合及社会创新知识利用,提供友善及便利智慧居住环境,缩短数位落差,强化农村生活机能。
十八、订定以农村发展为主轴之法规;会同相关单位检讨农村空间、土地使用管制,并审视国土计划法、农村社区土地重划等相关法令,合理配置适当土地空间,规划推动示范区。
十九、因应农村人口高龄海啸,发展绿色照护,连结都市及农村,对接长照政策。结合农民团体及相关组织,善用农村及社会熟龄等人力,投入社区产业。
二十、鼓励农村社区提出在地行动方案,重视传统农村文化及农业知识记录与传承,加强人才养成,扶植农村发展主要促进者及参与者具备多元能力,协助建置创新治理模式,以推广、发挥区域扩散效应,并协助建置跨域整合的农村发展模式。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