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草廬對策」的地點,和躬耕地一樣,也有南陽、隆中兩說。但把《草廬對》中「以向宛洛」這句話作為「躬耕隆中」的第一條理由有點太牽強了吧。我把《草廬對》又看了幾遍,怎麼就看不出此話一定要在宛、洛的南邊隆中講,在南陽就不能講「以向宛、洛」嗎?這種猜測純粹是文字遊戲。如果此說成立,那麼,杜甫的「便下襄陽向洛陽」是在哪裡講的?無獨有偶,初平二年(191年),曹操也有一篇著名的對策發言,如同諸葛亮一樣,他在分析了中原地區敵我對陣形勢後,也提出「使袁(術)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見《三國志·武帝紀第一》)。「以震」和「以向」是同一個意思,按上文邏輯,曹操此話一定要在南陽講纔行,才符合地理方位,可實際上,曹操當時卻是在酸棗(今河南省延津縣南)。

另外,諸葛亮《與兄瑾書》曰:「有綏陽小谷……今使前車斫治此道,以向陳倉,足以板連敗勢,使不得分兵東行者也。」此話在哪裡講才符合「以向陳倉」、「東行者也」的地理方位呢?時諸葛亮在蜀中,諸葛瑾在東吳,兩人是遠隔數千里書信交談。

回過頭來再看《草廬對》,諸葛亮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是誰命令這一上將呢?當然是劉備了。那劉備在哪兒下令呢?當然是在益州,因為下令的同時,「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如果「以向宛洛」一定要在隆中講,那「出於秦川」就一定要身在益州才對呀?可實際上劉備當時在哪兒呢?不就在諸葛亮的對面嗎?在諸葛亮的對面怎麼能「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呢?有點拗口吧?說白了,《草廬對》就是諸葛亮與劉備在南陽草廬內進行的一次全國局勢及未來發展趨勢的兵棋(或是地圖)推演,並未真正實現。《三國志》涉及「草廬對策」地點的文字中除了南陽、草廬兩個地點外,沒有再給我們其他任何一個可以參考的地理方位,而確認《草廬對》的具體位置,則必須從「南陽」的解讀入手,不能只玩文字遊戲,猜測不是史學研究的方法,一萬個猜測,也抵不住一條史料。

至於餘先生提出的「『以向宛、洛』,這一『向』字表明宛、洛是敵佔區,即曹魏統治區,所以要去攻打。」這種理解也是過於主觀了。諸葛亮《草廬對》的前提是假設劉備已經佔領了荊、益二州,而且要發生「天下有變」的重大動蕩形勢。顯然,這種形勢和建安十二年(207)的割據態勢是不會完全一樣的。那麼,按諸葛亮的預想,從荊州(襄陽)出發的部隊,不管宛是不是荊州的勢力範圍,都是「向」宛、洛進發,「向」側重於表明方向,和誰的勢力範圍沒有多大的關係。我們可以嘗試問一下,諸葛亮在「草廬對策」的時候,劉備能「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嗎?所以,餘先生按諸葛亮「草廬對筞」的假設前提來推斷建安十二年(207)的軍事態勢是毫無道理的。

另外,網友西嶺千秋雪講,《草廬對》中諸葛亮為劉備獻計:「荊州北據漢 、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這是什麼意思?這是讓劉備殺劉表,奪荊州謀反啊。諸葛亮和劉備在襄陽劉表眼皮下面策劃謀反不怕殺頭嗎?

所以,「襄陽說」對諸葛亮提出《草廬對》的地點作這樣主觀的推測,其結論一定是不確定的,沒有任何道理。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當時對策桌上有一幅地圖或諸葛亮胸有成圖,在任何地方,包括南陽、隆中這樣講應該都沒有任何問題。


首先你要知道「宛洛」一詞是什麼時候提出並被大眾所熟知,答案就是諸葛亮的千古名篇《隆中對》。原文如下: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什麼意思呢,用今天的白話文翻譯就是: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宛、洛)中原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

當時諸葛亮為什麼提出宛、洛而不是宛、襄,因為當時諸葛亮所躬耕的隆中之地襄陽,雖地理位置重要,但是稱霸中原復興漢室必須北上奪取中原之地,因為中原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漢高祖劉邦曾經憑藉它建立了漢室帝業。

「天下隆中對 ,傳奇襄陽城」


丁寶齋是個不負責的垃圾貨,編的《隆中志》把涉及南陽躬耕地的古詩詞和原始材料全部篡改為隆中,無恥之舉,古今少有。


宛落是宛城和落陽可看一下歷史,兩個城池都是大都城,以向宛落本來很簡單,從宛城到落陽,是諸葛亮和劉表的談話,是行軍路線,只是在是說怎樣行軍。在宛城也可以說從宛城到落陽,可襄陽認為只有在襄陽才能說從宛城到落陽,要不躬耕地不在襄陽,要是這樣,在襄陽到武漢就不能在襄陽說,難到站在襄陽就不能說從襄陽到武漢嗎?非得到別的地方纔能說從襄到武漢嗎?為了躬耕地什麼都能借題發揮。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