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上最為世人所熟悉的兩座堤,就是蘇堤和白堤。其中的蘇堤,在南宋時,更是被宮廷畫師畫進了山水古畫,並取名為"蘇堤春曉",從此成為了西湖十景之首。

而蘇堤的建造者,正是北宋時的大文豪蘇東坡。蘇東坡與杭州還是蠻有緣的,先後兩次到過杭州為官。其中第二次來的時候,他不願看到原本這麼美麗的西湖,卻因為淤泥堆積太厚而消失,於是就向朝廷打了一份報告,名叫《乞開西湖狀》。

獲得允許後,開始組織人手疏浚西湖。由於淤泥實在多,他就下令直接堆在湖中,建成了一條連接南北的通道。這樣,既解決了淤泥的放置問題,也方便了西湖南北之間的來往。

後人為紀念蘇東坡浚湖造堤這事,就把這條長堤取名叫蘇公堤,後人將它簡稱為蘇堤。

整條堤的長度為2.8公里,最初堤上有六座弔橋。又因為每到春季,這條長堤上就是一片桃紅柳綠的美麗景象。所以,後人就將這裡的景色描繪成:

蘇堤景緻六弔橋,夾株楊柳夾株桃。

更多資訊請關注本號。(圖片來源:網路)


蘇東坡是不幸的,但杭州是幸運的,因為他曾經擁有蘇東坡,擁有了蘇東坡為杭州建設的一系列重點實事工程。杭州的西湖就是蘇東坡的大手筆,也是蘇東坡留給杭州最好的文化遺產。他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千古名句,為杭州做了最好的形象廣告。

蘇東坡為了修浚西湖,可是費了不少功夫,多次上書要求修浚西湖,甚至還動用了她的私人關係。當時的太后對他很照顧和賞識。最終,朝廷很小氣,給了100道僧人的"度牒",聰明的蘇東坡就拿著這些東西去募款,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找有錢人捐款,終於籌集好資金,自己以身作則親自上陣,帶領20多萬民工,終於把西湖修浚好了。後人為緬懷他,稱此堤為"蘇公堤",簡稱"蘇堤"。不僅僅是西湖的蘇堤,現在全國各地還有什麼東坡井等,都是蘇東坡在他做官的城市,為老百姓做的好事!


別人眼中的蘇軾或許只是個文學家,但在杭州人眼中,蘇軾卻是個為民辦實事的好官。時任杭州市長的蘇東坡在杭期間的貢獻不少,政績豐厚,蘇堤就是其中之一。

蘇堤南起南山路,北至北山路,橫貫西湖,全長2.8公里,總面積10.21公頃。宋元祐四年(1089),蘇東坡疏浚西湖,用挖出的葑泥堆築成蘇堤。堤上自南至北建有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等6座石拱橋,遍植垂柳、桃花,形成了六橋煙柳的新景觀。宋淳祐《臨安志》卷十就有相關記載:「蘇公堤,元祐中,蘇公軾既開湖內,積葑草為堤,相去數裏,橫跨南北兩山,夾植花柳。」

清《西湖志》卷三:「春時晨光初啟,宿霧未散,雜花生樹,飛英蘸波,波紛披掩,映如列錦鋪綉,都人士攬其勝者鹹謂:四時皆宜而春曉為最。」是為「蘇堤春曉」景明的由來。南宋始創西湖十景,蘇堤春曉為西湖十景之一。明弘治十八年(1505),杭州郡守楊孟瑛主持疏浚西湖,又將蘇堤增高拓寬,兩岸增植垂柳。民國元年(1912)。堤兩旁滿植桑樹。民國11年(1922),建造碎石路面,6座石拱橋也改建為能通汽車的斜坡橋面。日本侵略者佔據杭州期間,堤兩旁改種日本櫻花。抗日戰爭勝利後移去櫻花,重新種植桃、柳和芙蓉。杭州解放時,6橋及「蘇堤春曉」碑亭多有破損,堤岸因湖水沖蝕,嚴重坍陷,湖邊楊柳大多傾倒於湖中。1953年,政府又投入重金對堤岸進行加寬和固定,擴大了蘇堤面積2.56公頃,並新建亭子、花架,淘汰衰敗樹木,補植大量垂柳、碧桃、櫻花、芙蓉等觀賞花木。1953年杭州市建設局修繕加固了6座橋的橋基,並增設躍獅、遊龍、荷花、石榴等石雕,改碎石路面為瀝青路面。直至1991年至1992年,加填疏浚西湖挖出的湖泥3萬多立方米,堤身平均增高30釐米,並調整、增植垂柳、碧桃、櫻花、芙蓉等觀賞花木,鋪設冷綠型草坪,廣種鳶尾,進一步完善了蘇堤景觀。

縱觀蘇堤的建設史可以發現,蘇堤能有現在的盛景,離不開從古至今幾代人的辛苦付出。


蘇軾,蘇東坡。

熙寧四年(1071),蘇軾上書新法(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弊病。由於廟堂之爭自請出京,後被授為「杭州通判」。

蘇軾一生仕途波折,屢次被貶。但在地方任職時革新除弊,頗有政績。

「東坡處處築蘇堤」,蘇軾一生築過三條蘇堤。

1.潁川(今安徽阜陽)西湖蘇堤。

2.惠州西湖蘇堤。

3.最著名的杭州西湖蘇堤。

杭州西湖原是錢塘江的一部分,由於泥沙沉積成為內湖。到北宋時,西湖長期沒有疏浚,淤塞過半,湖水乾涸,野草叢生。

蘇軾來杭第二年率眾疏浚西湖,動用民工二十萬餘。在疏浚時,創造性的利用淤泥築成一條貫穿西湖東西的長堤。後人稱之「蘇工堤」,簡稱「蘇堤」。

這一舉措,不僅方便了時人交通,也成就了「西湖十景」之一的「蘇堤春曉」。

如今在蘇堤的入口,樹立著蘇東坡的雕像,以紀念其對西湖的功績。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