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当下中国的文化中心,也是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北京见证了成千上万次的历史变迁,同时也留下了不计其数的历史古迹,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故宫、颐和园等。

  我们今天要讲的千年古刹,其知名度不及皇城故宫。但是,它的历史比故宫更加久远。特别是它的“镇寺之宝”,则是当世一绝!

  它,正是位于北京西郊的——卧佛寺。

  卧佛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之时,原名叫“兜率寺”。

  众所周知,唐朝的都城在关中地区的长安。那时候,北京与唐朝的文化中心长安相距极远。

  “兜率寺”(注:卧佛寺的前生)建寺之初并未得到皇家重视,经费有限,规模甚小,仅仅是全国万千寺庙中的一座而已,默默无名。

  历经唐宋,到了几百年之后的元代,“卧佛寺”的高光时刻也即将迎来。与唐代不同,元代定都于大都,即今天的北京。

  当北京成为元代的文化中心时,境内的寺庙亦得到皇家重视。“兜率寺”(注:卧佛寺的前生)建于唐代,当时无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百年古刹。

  1320年,元英宗·睿圣文孝皇帝继位,下令在旧址的基础上扩建“兜率寺”(注:卧佛寺的前生)。当一座寺庙得到了皇家重视,无疑将会走向辉煌。“兜率寺”扩建之后,改名为“昭孝寺”。

  遗憾的是,虽然元英宗继位后,花费重金扩建了“兜率寺”(注:卧佛寺的前生),但是1323年元英宗从内蒙古返回北京时,却遭人刺杀,仅仅在位四年,享年二十岁,让人唏嘘!

  元朝之后,“卧佛寺”到了明朝迎来了全盛时期。与元朝一样,明朝的皇帝再一次选都城于北京。“卧佛寺”,又再一次比邻皇权和文化中心。

  在明朝存在的二百多年间,“卧佛寺”先后经历五次翻修,接驾(注:即接待皇帝)次数更是多达六次。寺院的名称也是几经变更。到了明朝成化十八年(注:1482年),又改名为“永安寺”。

  到了清朝,都城仍然是北京,“卧佛寺”再次紧邻皇权中心。雍正十二年(注:即1734年),“永安寺”(注:卧佛寺的前生)又获重修,寺院名称又一次变更,改名为十方普觉寺。

  现如今,“卧佛寺”内依然悬挂着“十方普觉寺”的牌匾。

  特别要指出的是,当年十方普觉寺(注:即卧佛寺)重修之后,雍正皇帝亲题匾额:十方普觉寺。自此,“卧佛寺”在清王朝开启了皇帝题匾大赛。

  雍正皇帝之后,乾隆皇帝为“卧佛寺”内的“三世佛殿”题写匾额:“双林邃境”。既然是清王朝题匾大赛,自然少不了清王朝的另一位重要统治者——慈禧。

  “山门殿”(注:卧佛寺第一座殿堂)有雍正皇帝的匾额“十方普觉寺”,“三世佛殿”(注:又称大雄宝殿)又有乾隆皇帝的御笔“双林邃境”。

  慈禧皇太后则选择了“卧佛殿”,题写匾额“性月恒明”。

  一般来说,大雄宝殿是寺院的主殿。然而,“卧佛寺”则略有不同,它的主殿是“卧佛殿”。慈禧选择为“卧佛殿”题匾,用意不言自明。

  问题来了,“卧佛殿”为何是卧佛寺的主殿?“卧佛寺”为什么又叫“卧佛寺”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时间的指针还要调回元代。当年,元英宗·睿圣文孝皇帝继位,扩建“兜率寺”(注:卧佛寺的前生),又于1321年铸造了一尊释迦牟尼铜像。

  铜佛呈睡卧式,头向西,面向南,左手自然地平放在腿上,右手则曲肱托头,神态祥和。铜佛正是位于“卧佛殿”,“卧佛寺”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

  事实上,这尊佛像长5.3米,高1.6米,重达54吨,是我国以及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铜铸卧佛像。从元代至今,它历经数百年,可谓是“镇寺之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