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文字


關注“騰訊媒體研究院


4月29日,2019年第一季度騰訊科技“致敬深度”沙龍在北京希格瑪大廈舉辦。會上,鈦媒體&鏈得得創始人趙何娟、創業邦董事總經理馬鉞與一衆資深科技記者向現場觀衆分享了各自的職業經驗與採訪技巧。內容涵蓋“記者如何突破瓶頸”、“如何在‘快’與‘深度’中找到平衡”、“如何釐清商業事件背後的邏輯”等。以下爲部分內容實錄。



01

青年記者如何突破

成長舒適區和瓶頸期

 

關於這個問題,來自《財經》雜誌的房宮一柳在沙龍上分享了她的個人經歷,其代表作品:《快手、抖音,龍頭決戰就在今年》、《對話拼多多黃崢:他們建帝國、爭地盤,我要錯位競爭》等。

 

房宮一柳到《財經》雜誌之後寫了三到四個月的行業稿件,之後開始嘗試去寫一家公司,遇到的瓶頸區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也是稿件中涉及維度的擴張:從行業到產品、從產品到公司、從公司到人物。

 


想要從行業到產品,就要分清楚被採訪創始人說的話哪些是PR,哪些是真實的想法。知道這個創始人在闡述產品、產業以及公司管理的時候,他真正的立足點是什麼。

 

而想要從產品到公司,記者本身則需要進行長時間的積累,花很多時間去釐清中間的素材以及找到在這個公司裏面關鍵的人物去進行採訪,跟他們建立一個比較好的交流狀態,保持對公司動態的瞭解。


動態瞭解僅僅是第一步,作爲記者首先是獲得消息,第二是獲得信息,更多的是還要幫讀者往下做一步,即理解這些變化背後反映出的公司及行業狀態的變化。


最後是從公司到人物,對於一家科技公司來說,創始人以及主要領導者在中間其實佔據了非常大風格化的驅動力。想要理解一家公司的本質,我們就需要理解其創始人以及公司中的不同架構及部門運作邏輯。


在突破個人瓶頸的過程中,房宮一柳總結了三個關鍵詞,第一個是“變化”,作爲記者要時刻敏感這個公司裏發生的任何變化。但變化也僅僅是一個話題,更多的是要從變化中去以小見大地窺探,思考這個行業本質裏在發生什麼事情,以及去思考爲什麼走到現在的變化中去。比如人的變化,人的風格的變化,產品的變化,行業數據的變化。背後有很多競爭因素在裏面,以及公司決策的思考在裏面。

 

第二個關鍵詞是“此時此刻”。作爲新聞記者要回答這個問題——爲什麼在此時此刻我們要關注這個事情。尤其對於像《財經》雜誌這樣的媒體來說,不在事件發生的第一刻跟蹤新聞熱點,稿件週期比較長,就更應該找到足夠多的理由、足夠多的素材、足夠多的採訪去告訴讀者,爲什麼要在此時此刻關注這個話題。背後代表着爲什麼這個話題在此刻對於讀者是很有價值的,這是記者寫稿子追求的目標。

 

第三個關鍵詞是採訪。採訪在寫作中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這個環節其實時時刻刻都在發生,在房宮一柳大多數的採訪中,對公司的觀察、對行業的觀察都是日常積累中過來的,並不是在某一個時間點看到推送再去採訪,這對於新聞敏銳度來說不夠。

 

02

記者如何在寫稿的

“快”和“深度”中找到平衡?


《創業邦》董事總經理馬鉞認爲寫稿的“快”與“深度”可兼得。現在這種時代,任何一個媒體所處的時代,都不存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問題。很多人覺得追求快就兼顧不了深度,兼顧了深度就追求不了快。

 

比如房宮一柳如果一年只寫一篇稿子,她可以活下來,但如果《財經》雜誌這個媒體裏面各個都像她一樣,一年只寫一篇稿子,那媒體的經營就會遇到問題,記者寫稿的節奏需要有一個緩急相繼的節奏。

 

以前馬鉞在中國企業家雜誌時的工作量要求是4+2,每個月寫4篇小稿,打分B左右的稿子也得兩篇。不是說想不想,而是因爲現在競爭的現實就要求記者必須既能寫快稿,保持自己在讀者眼中的曝光率,同時也保證自己生產優質內容、深度內容的能力,這兩個之間並不矛盾。

 

一方面是你對行業的觀察必須把它寫出來,樣才完成了思維的訓練。另外一方面,落實到機構的操作性上,你只有寫出來編輯才能對你的進度有所把控。時常思考並記錄下自己的觀察與觀點,寫快稿的人寫起大稿來也能得心應手。

 

鈦媒體創始人趙何娟對馬鉞的觀點給予了贊同,她所創立的鈦媒體就不分深度部和要聞部,其一是無論你寫的是什麼類型的稿件,沒有很深的積累都不可能寫好,其二是要鼓勵所有記者都能寫出好的深度稿來,快稿和深度稿要齊頭並進。

 

快稿和深度稿並不矛盾,你關注某個行業,你會每天不停思考,這會訓練你的敏捷性,敏捷性的訓練是至關重要的。稿子好不,可以訓練,但如果沒有敏捷性,很難寫出一篇好稿子。

 

03

如何做到不被帶節奏,

真正釐清商業事件背後的邏輯?


經驗不足的記者很容易被帶節奏,無論是被採訪對象還是目前已經公開的信息,他可能只看得到表面的東西,那麼如何透過表面現象真正釐清這些商業事件背後的邏輯?

 

《創業邦》董事總經理馬鉞認爲這是年輕記者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而要跨越這個階段非常非常容易,必須建立起自己寫稿和自己觀察的框架,最少要保證自己的消息源不要源出一孔。

 

有一個特別簡單的方法,建立一個座標系,建立觀察採訪對象、觀察企業的維度。第一個維度是企業自身,第二維度是他的競爭對手,第三個維度是他跟公衆利益之間的關係,第四個維度他跟這個時代的關係。但凡只要做到第二個維度,你根本不可能寫軟文,不可能被採訪對象帶跑偏。只要是多個信息源,立場不一致,就不會得出帶偏見的結論。

 

關於怎麼面對採訪對象這個問題,趙何娟總結了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非常重要,潔身自好。你不要把自己的利益放進去,一旦把自己的利益放進去,你就很容易帶節奏。

 

第二,一定要多方印證,即便是親口告訴你的也得印證,從頭到尾進行多方印證。

 

第三,懷疑一切。對方說的每句話,你都要提三個問題,爲什麼會是這樣?這個話爲什麼從他的嘴裏說出來?他說的事情存不存在?尤其對新記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要做到確實不容易,但這是很好的訓練自己思維方式的辦法,能構建自己的一套認知體系。

 

04

如何保持自身發展

不受前東家的影響?


每一家媒體都有自己的定位,記者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自身媒體定位的影響,變得對某些熱點事情突然特別好奇,甚至被塑造成不同風格的記者。如果想保持自己在職業生涯中不受媒體本身的影響,應該怎麼做?

 

趙何娟認爲很重要的一點是你要反過來影響你的老闆,鈦媒體攝影頻道的上線就是攝影記者陳拯影響她的結果。他從做一篇文章,到不斷堅持做下來,讓我們看到了中間的價值。一線的東西更需要我們一線的記者、編輯反饋到公司的管理層。同時你也要遇到一個開明的老闆,能夠鼓勵你去進行一些嘗試,一起去摸索、探索。

 

馬鉞則認爲一個青年記者或者新入行的記者最重要的一件事是選擇去哪家媒體,以確保自己能得到嚴格而完整的訓練。媒體行業有一些因素是變化的,比如立場。但也有很多是不變的,比如基本的倫理與基本的工作方法。

 

報道要客觀、中立、平衡。你在選擇媒體的時候,媒體也在選擇你,一個青年記者要保證自己有持續的成長,基本的價值觀是需要的。基本的職業倫理是需要有一個正直的媒體幫你建立的,基本的工作方法需要有方法論的媒體幫你建立,青年記者要關注的是那些不變的東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