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權轉自:一條

ID:yitiaotv


每天一條獨家原創視頻

在距離故宮僅400米的衚衕深處,

藏着一個有近600年曆史的建築羣,

其中還有一座3000平米的清代寺廟智珠寺。

2007年,在中國生活了

10年的比利時人溫守諾

在衚衕裏散步,無意中發現了這裏。

雖然場地已經破敗不堪,

但是山門、大殿等

幾個主要建築的木結構仍然保存完好。

溫守諾找到了林凡等朋友,

按照原有的圖紙, 一起進行寺廟的修復工程。


寺廟的修復花了5年時間,

明清時期的老建築被完整保留、逐個修繕,

施工隊手工擦拭了6萬多片瓦,

搶救了80多幅壁畫,

換掉了70根樑柱……

寺廟修好之後,

溫守諾又花了5年,

把這個地方改造成了公共藝術空間,

改造成了公共藝術空間,

全年對外開放,還不收門票。

2012年這裏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

是同年度中國內地唯一的獲獎項目。

法國總理、丹麥女王等名人都來過,

衚衕裏的居民也把這裏當成後花園。

自述   溫守諾   撰文   王瀟鉞


我是Juan van Wassenhove,比利時人,中文名字是溫守諾。

我第一次來中國是1988年,那時候才20多歲。當時我從美國花旗銀行辭職,在中國做了6個月的揹包客,之後先到香港、再到內地工作。今年我已經56歲了,在中國生活了20多年。


智珠寺大殿 修復前

2007年的時候,我在上海和北京兩地工作。那時候我住在北京西城區,經常在衚衕裏散步、騎自行車,無意間路過這裏。

當時這裏環境很糟糕,大門緊閉,只能看到這個大殿的屋頂,其他的地方都被六十年代的建築所覆蓋,基本是一個垃圾回收站了。


我喜歡老建築,以前我在歐洲住的也是老房子。四合院是我很嚮往的一種生活,室內和戶外沒有一個明確的邊際,就像在自己的一個小花園裏,有一種安全感。


這麼漂亮的建築藏在這裏,我感到很可惜。當有人聯繫我說,北京佛教協會在找人維修這個寺廟,我就決定想辦法把這裏救下來。


 智珠寺:離故宮僅400米的皇家寺廟 

智珠寺位於故宮東北角,從故宮步行過來只要400多米。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是曾作爲皇家印製佛經和文書的御用印經廠。

原來的建築由三座寺廟組成,法淵寺、嵩祝寺和智珠寺。智珠寺建造於清乾隆二十一年,是北京第一個藏傳佛教的寺廟,地位僅次於雍和宮。


智珠寺修復前 入口

六十年代,智珠寺的大殿成了東風電視機廠的廠房和辦公室,隔壁嵩祝寺的天王殿和鐘鼓樓也被改造爲生產車間。


王書剛雕塑作品

這是一座有600年曆史的寺廟,我自己一個人肯定沒辦法修。我找到一個關係很好的朋友林凡,一起計劃把這個廟修起來。

2008年,另一個朋友周理賢也加入我們。因爲我們是在景山的東邊,又覺得和這個寺廟很有緣分,林凡給這個場地起了一個新的名字——東景緣。


修復之後的示意圖,作者湯國

 必須尊重歷史:做修繕、不做翻新 

整個智珠寺的面積3000平米左右。一進來是一個山門,然後是前殿,之後是一個60年代的建築,然後纔是大殿。

我們承接的時候,院子裏只有一個特別破的旅館、一家小餐館、以及一個很小的印刷廠,格局很混亂。


我們希望能夠找到一個非常細緻的施工方,在北京找了三家都不行,覺得他們的團隊經驗不足,達不到我們想要的標準。當我們找到第四家的時候,才認識了現在的施工方。


修復這個寺廟的原則就是“修舊如舊”,我們做的是修繕,不是翻新,必須要尊重歷史。


寺廟裏有很多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痕跡,我們先把所有不想保留的建築拆掉、運走,一共清理了400多卡車的垃圾,這個過程就花了2、3個月。


本來我們覺得,修復這個寺廟一兩年足夠了,但是實際上花了遠遠超出預期的時間。2008年開始修復,到了2013年才基本結束,足足花了5年時間。

我們把它做成所有人都能看到的、免費對外開放的文化空間。


 手工擦拭6萬片瓦,修復80多塊壁畫 

大殿是最重要、保存最完整的一個樓。整個大殿的工程就進行了一年左右。

六十年代這裏發生過一場火災,大殿的屋頂全部被燒焦,很多大梁變得很細,最細只有幾釐米,非常危險。我覺得,再不及時修復,這個樓肯定會塌下來。


我們買來新的木料,然後做舊,替換掉了70根幾乎要倒塌的樑柱。

我們想盡量保留原來的老材料,大殿屋頂的瓦片,我們請工人一片片取下來,擦乾淨再放上去,一共手工擦拭了6萬多片瓦。

六十年代建廠的時候,爲了擴大面積,大殿門口全部被填平。爲了恢復原貌,我們把四周填高的部分挖平,重新修復了大殿的石階,在地下埋好了新的水電、管道。


修屋頂的過程中,我們意外發現大殿天花板上有很多當年的壁畫,當時團隊裏有不少人覺得沒什麼價值,可以把畫拆掉直接做新的。但我覺得,肯定有辦法修復。


我找到20多年的好友,畫家湯國。他帶着助手在北京待了一個月,把天花板上的300多塊壁畫拿下來,一個一個去復原,然後再放回原位,最終有80多塊壁畫被保留了下來。


大殿牆上的標語“團結緊張嚴肅活潑”,也被完全保留下來了。有趣的是,這幾個字也能代表我們三個人修復過程當中的氣氛。


緊張、嚴肅,是指我們認真的態度,團結、活潑,是說我們關係很要好,這個修復的過程也很好玩。 


【小程序不支持轉載】

 不售門票的公共藝術空間 

六十年代加建的一些小樓,以前是廠房和冷庫。現在,我們把這些建築全部重修,用一些老的材料改建了一個畫廊,用來展出當代藝術作品。


多功能空間

展覽空間

原來的電視機廠房,我們把它變成一個法餐廳。因爲做法餐不需要明火,不會給老建築造成安全隱患。


餐廳一角

大殿夜景

水池是特意保留的,過去這裏是燒鍋爐的地方,有了水之後,夜晚的建築可以倒映到水池上,非常漂亮。

 

HUI茶空間

我喜歡中國的茶文化,所以在院子的一角設置了一個茶空間。


展覽《省》,蔣龍作品

寺廟修建完畢之後,我還策劃了許多文化內容,希望大家能經常到這裏來。

網上有很多傳言,以爲我們是私人會所,其實我們是一個公共的文化藝術空間,不售門票。


 私人藏家的藝術品,可以在這裏全部欣賞 

我把很多收藏都放在這個老院子裏。


我請來燈光大師Ingo Maurer設計了整套燈光系統,他用的都是極簡、環保的材料,而且很現代。晚上打開燈,彩色的光從老建築的內部透出來,有一種特別的生機。


《Gathered Sky》,James Turrell作品

我最得意的一個收藏,是James Turrell的作品,叫做Gathered Sky,它是一個在日落時分觀賞的裝置藝術。

從日落時分到天黑,通過燈光的變化,讓肉眼看到天空不一樣的顏色,但實際上這些顏色是不存在的,都是腦子裏發生的一些幻象。

Gathered Sky在全球60多個地方都有,但都是在博物館或者私人收藏起來的,老百姓沒有辦法看。這是第一個在中國市中心、對外開放的Gathered Sky,而且是永久性裝置。

 

《Enzo》,Teamlab作品

TeamLab是現在非常火爆的日本藝術團體,他們的作品從沒有跟老建築做過結合,對我們的院子很感興趣。

Enzo是他們規模比較小的一個作品,用水墨書法畫一個圈,再做成3D動態,到了夜間投影到水池邊的白牆上,很有靈氣。


Under the Surface表象下 即興表演

我們每個月還會在大殿裏舉辦一些音樂演出,邀請一些國外的藝術家來表演,因爲全部是木頭的結構,非常空曠,音效聽起來非常好。


 這不是一個老外目的地,

 是中國人很喜歡的場所 

一開始我在做修復工作的時候,很多人覺得:你是一個老外,滿腦子都是浪漫的想法,也不懂中國。還有人放話說,沒有一個人會到這裏來的。我也沒想到爲了修復智珠寺,我花了5年。

2010年是我最困難的時候。我每週五要搭最晚的航班到北京,然後週一早上再搭第一班飛機到上海。後來我決定辭掉上海的工作,然後把我在公司的股權也賣出去了,集中精力做寺廟修復。


每年雨季,我們還要檢查漏水情況、做各種設施維護。當年施工團隊的領班老趙,跟我們已經成了很好的朋友,他每週都會來這裏轉一轉,跟我一起聊聊天。

2012年,我們還收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這也是同年度中國內地唯一獲獎項目。拿到這個獎,對我來說是最重要,也是最欣慰的事情。


蘋果CEO Tim Cook、

法國總理Edouard Philippe在東景緣

來我們這裏的人既有名人,也有周邊的鄰居。蘋果公司CEO,Tim Cook、法國總理Edouard Philippe、丹麥女王、比利時王后都來過這裏。

我也經常看到衚衕裏的大媽帶着她的小孫子來玩,對他們來說,這裏就是一個公園。

去年我們做了一個統計,一共有16萬人路過這個場地,大部分是年輕的中國人。所以這裏不是一個老外目的地,是中國人也很喜歡的場所。


部分圖片、視頻資料由東景緣、Ben McMillan、唐音婷提供


因爲溫先生是外國友人,在描述古建築專業詞彙以及表達方面如有不妥,敬請讀者體諒。




本週福利



GIORGIO ARMANI 高定紅管全色禮盒




 參與方式 


第一步:置頂/星標

第二步:把置頂/星標成功後的截圖發送到後臺

小IN將會在把置頂/星標成功的截圖發送至後臺的寶貝中,隨機抽取2位幸運兒送出禮品。


 公佈方式 


中獎結果將會在下週一(5月20日)23:00前私信通知中獎者,爲了避免錯過之後的小禮物,小IN建議各位寶貝:趕緊置頂/星標,準沒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