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


用完的溼紙巾

舔了一大半的棒棒糖

吃了幾口的糉子

……

站在分類垃圾桶前

卻不知該把垃圾扔在哪兒

這是不是你也時常遇到的難題?


上海有3個11歲小學生出了個小點子

每一個生產廠是否能在產品包裝上標註所屬垃圾類別,既讓消費者有章可循,也有助於上海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處理。



提出這個倡議的,是黃浦區蓬萊路第二小學五年級學生顧欣宇、戴子程和盧祈安。爲了鼓勵學生從身邊小事發現問題,展開思考,該校成立了“蓬萊小鎮研究院”。從去年暑假起,三個小夥伴在“綠色光年”環保組織倪歡老師的帶領下組成了“保護綠色小分隊”,開展了爲期近一年的垃圾分類小調研。

令校長餘禎驚喜的是,這兩天,孩子們捧出了一本90多頁的手繪版研究報告《地球不流浪》,有數據、有分析、有插圖,記錄下他們的調查足跡和思考體悟。


手繪版研究報告《地球不流浪》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從去年起,學校就配備了宣傳海報還有牆面遊戲,也放置了分類垃圾桶,我們的居住小區,是不是也和學校一樣呢?居民們是不是也和我們一樣,能夠認認真真地把每一種垃圾都放在合適的地方?”孩子們告訴記者,受到校園環境的啓發,他們決定到身邊去走一走,看一看。於是,每一個假期,自家小區的居民樓和廢品回收站成了幾個孩子和爸爸媽媽去的最多的地方。

他們的採訪對象除了居民、廢品回收站管理人員,還包括了路邊的拾荒者。報紙、紙板箱、易拉罐、塑料袋、廢玻璃……幾次走訪下來,每一種物品的回收價格甚至價格走勢,幾個孩子都瞭如指掌。



通過調查,他們發現,除了塑料桶型包裝外,無論是廢品回收站還是拾荒者,他們眼中最不待見的垃圾,竟然是孩子們喜歡的乳製品的外包裝。除了塑料桶裝的乳製品包裝外,出於成本考慮,其他樣式的牛奶盒、酸奶盒等總是被嫌棄。


在老師協助下,“綠色環保小分隊”利用學校公衆號對全校1200多名學生和老師、家長,開展了乳製品日常使用和包裝回收調研。


與此同時,他們也通過網絡蒐集資料,並在旅途中發現國外一些好的做法。他們發現,在日本,每家每戶都會將包裝壓扁、清洗後再扔入垃圾桶,免去垃圾回收的後顧之憂,有趣的是,將接縫處打開時,包裝盒上的一盒小字還會“賣萌”,道一句“謝謝你把我打開,細心收拾好”或者“謝謝你爲回收資源做的努力”,讓人心情愉悅。在新西蘭,人們可以把空的飲料包裝放入“生態箱”和“生態袋”,裝滿了由專人送到回收站。



近一年的探索,讓幾個孩子從看到垃圾桶退避三舍的“小菜鳥”成爲了對垃圾分類如數家珍的“小達人”。他們也從調查中獲得啓發,提出倡議,“如果所有生產商在生產時就在外包裝上標註垃圾的種類,就能讓大家一目瞭然,也讓垃圾少走‘彎路’!”


與此同時,他們還設計了四款可愛的回收表情包——在利樂包乳製品的外包裝底部標上代表可回收的藍點點,在吸管上則標註代表幹垃圾的黑點點,幹垃圾是黑點點,溼垃圾則是橙點點。



孩子也想告訴生產廠家的叔叔阿姨,“我們作爲小小消費者也一定全力配合,在讓自己變得強壯的同時,也讓我們生活的地球變得更強壯!”



編輯:施雨


星標☆小新了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