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技術指南

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頻發,特別是地震、洪澇、乾旱等較大災害多次發生,對當地的公共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此外,自然災害還伴隨著造成了人與其生活環境間生態平衡的破壞,為傳染病的流行創造了流行條件,進一步威脅著災區公眾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做好自然災害傳染病預防和控制工作,對保護災區居民健康、維護災區社會穩定、減輕災區損失具有重要意義。為指導各級疾控機構科學有序開展自然災害傳染病預防控制工作,特指定本指南。

一、目的

及早發現、識別自然災害引起的傳染病暴發流行風險,有效預防和控制自然災害及次生、衍生災害導致的各種傳染病事件的發生,保證自然災害應急救援和恢復重建工作的順利完成。

二、依據與適用範圍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全國自然災害衛生應急預案》、《自然災害衛生應急工作指南》等規定和技術文件,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適用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應對洪澇、地震、乾旱等自然災害時,進行自然災害傳染病預防控制時使用。

三、自然災害對傳染病發病的影響 (一)自然災害對傳染病流行因素的影響 1.供水系統毀損

大部分自然災害發生後,都可能造成飲用水供應系統的受損或破壞,導致在災害發生早期存在引起大規模的腸道傳染病暴發流行的風險。

在水災發生時,原有安全的飲用水源因淹沒、破壞或淤塞等原因而不能正常使用,災害受影響人群被迫利用非清潔水源(如被污染的地表水)做為飲用水源,這些水往往被上游的人畜排泄物,遇難者遺體和牲畜屍體,以及破壞的建築中的污物所污染,特別是在低洼內澇地區,災區群眾較長時間受洪水圍困,更易引起水源性腸道傳染病暴發流行。孟加拉國水災時曾因此而造成大量人群死亡。在地震時,建築物的破壞也會波及供水系統,導致供水中斷,這對城市居民的影響較為嚴重。而且由於管道的破壞,管網殘留水極易遭到污染。海嘯與風災時也可能發生這種情況。旱災時,由於多數飲用水源枯竭,造成飲用水源地比較集中。在一些災害多發的缺水地區,居民往往需要從很遠的地方取得飲用水,一旦水源受到污染,將會造成嚴重的暴發流行。如四川巴塘曾因旱災而發生了較大範圍的細菌性痢疾流行。在一些低洼鹽鹼地區,水旱災害還會造成地下水位的改變,從而影響飲用水中的含鹽量和pH值。當水中的pH值與含鹽量升高時,利於霍亂弧茵的增殖。因而在一些傳統的霍亂疫區,常會因水旱災害而造成霍亂的再發,並且有時延續較長時間。

2.食物短缺

儘管向災區輸送食物幾乎已成為救災的首要任務,但當規模較大,涉及地域廣闊的自然災害發生時,局部的食物短缺仍然難以完全避免。加之基本生活條件的破壞,人們被迫在惡劣條件下貯存食品,很容易造成食品的霉變和腐敗,從而造成食物中毒以及食源性腸道傳染病的暴發流行。此外,洪澇災害常伴隨陰雨天氣,糧食極易霉變。而當災害發生在天氣炎熱的季節時,食物的腐敗變質極易發生。由於腌制食品較易保存,在大規模災害期間副食品供應中斷時,腌制食品往往成為居民僅有的副食,而這也為嗜鹽菌中毒提供了條件。食物短缺還會造成人們的身體素質普遍下降,從而使各種疾病易於發生和流行。

3.燃料短缺

在大規模的自然災害中,燃料短缺也是常見的現象,例如,在洪澇災害中被洪水圍困的災區群眾,或是由於地震災害導致交通阻礙受困的災區群眾。燃料短缺首先是迫使災區群眾喝生水,進食生冷食物,從而增加腸道傳染病的發生與蔓延的可能。

在嚴重的自然災害短期內難以恢復時,燃料短缺可能造成居民個人衛生水平的下降。特別是進入冬季,人群仍然處於居住擁擠狀態,可能導致體表寄生蟲的寄生和蔓延,從而導致一些本來已處於控制狀態的傳染病,如流行性斑疹傷寒等重新流行。

4.水體污染

洪澇災害往往造成水體的污染,為一些經水傳播的傳染病大規模流行創造了條件,如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洪水對於水體污染的作用是兩方面的,在大洪災中,特別是在洪災期間,由於大量湧入水量的稀釋作用,這類疾病的發病往往並無明顯上升,但當洪水開始回落,在內澇區域留下許多小的水體,如遭到污染,則極有可能造成這類疾病的暴發流行。

5.居住條件破壞

洪澇災害,地震,颱風和海嘯等,都會造成居住條件的大規模破壞。在開始階段,人們被迫露宿,然後可能在簡陋的棚屋中居住相當長的時間,並且造成人口集中和居住擁擠。唐山地震時,在唐山,天津等大城市中,簡易棚屋綿延數一里,最長居住到一年以上。即使到遷回原居之後,由於大量的房屋破壞,部分居住擁擠狀態仍將持續很長時間。露宿使人們易於受到吸血節肢動物的襲擊。在這一階段,蟲媒傳染病的發病可能會增加,如瘧疾,乙型腦炎和流行性出血熱等。人口居住的擁擠狀態,有利於一些通過人與人之間密切接觸傳播的疾病流行,如紅眼病等。如果這種狀態持續到冬季,則呼吸道傳染病將成為重要問題,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

6.人口遷徙

自然災害往往造成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唐山地震時,傷員後送直達位於我國西南腹地的成都和重慶。在城市重建期間,以投親靠友的形式疏散出來的人口,幾乎遍布整個中國。而在現今的經濟條件下,災區居民外出從事勞務活動,幾乎成了生產自救活動中最重要的形式。人口的大規模遷徙,首先是給一些地方病的蔓延創造了條件。歷史上的一些著名的疾病大流行,如中世紀的黑死病,我國雲南歷史上最近一次鼠疫大流行,就是從人口流動開始的。

人口流動造成了兩個方面的問題。當災區的人口外流時,可能將災區的地方性疾病傳播到未受災的地區;更重要的是,當災區開始重建,人口陸續還鄉時,又會將各地的地方性傳染病帶回災區。如果受災地區具備疾病流行的條件,甚至可能造成新的地方病區。人口流動帶來的第二個重大問題,是它干擾了一些主要依靠預防接種控制的疾病的人群兔疫狀態,造成局部的無免疫人群,從而為這些疾病的流行創造了條件。在我國,免疫規劃已相當廣泛地開展,脊髓灰質炎,麻疹的控制已大見成效,甲、乙型肝炎的發病也得到有效控制。由於災害的干擾,使計劃免疫工作難於正常進行,人群流動使部分兒童漏種疫苗,這些狀態均有可能使這類疾病的發病率升高。一些在兒童和青年中多發的疾病,人群的自然免疫狀態在疾病的流行中起著重要作用。無論是災區的人口外流,還是災區重建時的人口還鄉,都會使一些無免疫人口暴露在一自然流行的人群之中,從而造成這些疾病的發病率上升。

(二)自然災害對傳染病生物媒介的影響

許多傳染病並不只是在人類間輾轉傳播,除了人類之外還有其它的生物宿主。一些疾病必須通過生物媒介進行傳播。災害條件破壞了人類,宿主動物,生物媒介以及疾病的病原體之間舊有的生態平衡,還將在薪的基礎上建立新的生態平衡。因此,災害對這些疾病的影響將更加深遠。

1.蠅類的分布與密度

蠅類是腸道傳染病的重要傳播媒介,它的攣生與增殖,主要由人類生活環境的不衛生狀態決定。大的自然災害總是會對人類生活環境的衛生條件造成重大破壞,蠅類的孳生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地震過後,房倒屋坍。遇難者遺體和動物的屍體被掩埋在廢墟下,還有大量的食物及其它有機物質。在溫暖的氣候條件下,這些有機成分會很快腐敗,提供了蠅類易干摹生的條件。因而,像唐山地震那樣大的地震破壞,常會在極短的時間內出現數量驚人的成蠅,對災區居民構成嚴重威脅。洪水退後,溺斃的動物屍體,以及各種有機廢物將大量地在村莊舊址上沉積下來。如不能及時消除,也會造成大量的蠅類孳生。

即使在旱災條件下,由於水的缺乏,也會造成一些不衛生的條件,而有利於蠅類的孳生。因此,在災後重建的最初階段,消滅蠅類將是傳染病控制工作中的重要任務。

2.蚊類的分布與密度

在傳播人類疾病的吸血節肢動物中,蚊類最為重要,與災害的關係也最為密切。在我國常見的災害條件下,瘧疾和乙型腦炎對災區居民的威脅最為嚴重。蚊的孳生需要小型靜止的水體。因而,在大的洪災中,行洪期間蚊密度的增長往往並不明顯。但在水退之後,在內澇地區的低洼處往往留有大量的小片積水地區,雜草叢生,成為蚊類最佳繁殖場所。此時如有傳染源存在,常會使該地區的發病率迅速升高。相反,旱災可使一些河水斷流,湖沼乾涸,而這些河流與湖沼中殘留的小水窪,也會成為蚊類的良好孳生場所。在造成建築物大量破壞的災害如地震與風災中,可能同時造成貯水建築與管道的破壞。自來水的漫溢,特別是生活污水在地面上的滯留,也會成為蚊類大量孳生的環境。災害不僅會造成蚊類密度升高,還造成蚊類侵襲人類的機會增加。被洪水圍困的居民,由於房屋破壞而被迫露宿的居民,往往缺乏抵禦蚊類侵襲的有效手段,這也是造成由蚊類傳播的疾病發病上升的重要原因。

3.其它吸血節肢動物

在災害條件下,主要表現為吸血節肢動物侵襲人類的機會增加。蚊類有時會機械地傳播一些少見的傳染病如炭疽等。人類在野草較多,腐殖質豐富的地方露宿時,容易遭到恙蟎,革蟎等的侵襲,在存在恙蟲病和流行性出血熱的地區,對人類的威脅增加。發生在森林地區的災害如森林火災迫使人類在靠近灌木叢的地區居住時,蜱類叮咬的機會增加,可能傳播一系列的疾病如森林腦炎,萊姆病和斑點熱等。

4.寄生蟲傳播媒介的分布與密度

在我國,現存的血吸蟲病的分布多處於一些易於受到洪澇災害的區域,而釘螺的分布,則受到洪水極大的影響。在平時的條件下,釘螺的分布就隨著水流的沖刷與淺灘的形成而不斷變化。洪水條件下,有可能將釘螺帶到遠離其原來孳生的地區,並在新的適宜環境中定居下來。因而,洪澇災害常常造成血吸蟲病的分布區域明顯擴大。

5.做為疾病宿主的家畜

家畜是許多傳染病的重要宿主,例如豬和狗是鉤端螺旋體病的宿主,豬和馬是乙型腦炎的宿主,牛是血吸蟲病的宿主。當洪水災害發生時,大量的災區群眾和家畜往往被洪水圍困在極為狹小的地區。造成房屋大量破壞的自然災害,也會導致人與家畜之間的關係異常密切。這種環境,使人與動物共患的傳染病易於傳播。

6.做為疾病宿主的嚙齒動物

家棲的和野生的嚙齒動物是最為重要的疾病宿主,其分布與密度受到自然災害的明顯影響。大多數與疾病有關的嚙齒動物,營地下穴居生活,它們的泅水能力並不十分強。因而,當較大規模的水災發生時,總的影響是使嚙齒動物的數量減少,然而,部分嚙齒動物可能利用漂浮物逃生,集中到災區群眾居住的地勢較高的地點,從而在局部地區形成異常的高密度。在這種條件下,由於人與嚙齒動物間的接觸異常密切,有可能造成疾病的流行。由於嚙齒動物的繁殖能力極強,在被洪水破壞的村莊和農田中通常遺留下可為嚙齒動物利用的豐富的食物,因而在洪水退後,嚙齒動物的密度可能迅速回升,在其後一段時間內,可能造成極高的種群密度,從而促使嚙齒動物間疾病流行,並危及人類。相反,乾旱可能使一些湖沼地區乾涸,成為雜草叢生的低地。這種地區為野生嚙齒動物提供了優越的生活環境,造成其數量的高度增長。曾有報道在這種條件下引起了人間流行性出血熱的流行。地震等自然災害造成大量的房屋破壞,一些原來鼠類不易侵入的房屋被損壞,廢墟中遺留下大量的食物使得家棲的鼠類獲得了大量增殖的條件。當災後重建開始,居民陸續遷回原有的住房時,鼠患可能成為重大問題,由家鼠傳播的疾病的發病率也可能上升。

(三)自然災害對傳染病的發病趨勢影響

自然災害發生後,傳染病的發病可能呈現一種階段性的特徵。在突發性自然災害發生時,首當其衝的是飲用水和食品的來源遭到破壞,因此,腸道傳染病將是災後早期的主要威脅。特別是水型暴發和食物中毒,往往累及大量的人群,應是災後早期疾病控制的重點。

大量的房屋破壞使大量人口露天居住,容易受到吸血節肢動物的侵襲。但由於節肢動物的數量和傳染源數量需要有一個積累過程,因此,蟲媒傳染病的發生通常略晚,並可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人口的過度集中,使通過密切接觸傳播的傳染病發病上升。如果災害的規模較大,災區人口需要在簡易條件下生活較長的時間,當寒冷季節來臨時,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病也將隨之上升。人口遷徙可能造成兩個發病高峰。第一個高峰由於人口外流引起,但由於病人散布在廣泛的非受災地區之內,這個發病高峰往往難以覺察,不能得到相應的重視。當災區重建開始,外流的災區人口重返故鄉時,將出現第二個發病高峰,並往往以兒童中的高發病率為特徵。最後,災後實際上是一個生態平衡重建的過程,這一時期可能要持續二、三年甚至更長一點時間,在這個時期內,人與動物共患的傳染病,通過生物媒介傳播的傳染病,可能呈現與正常時期不同的發病特徵,並可能具有較高的發病率。

四、主要自然災害傳染病危險因素特徵 (一)洪澇災害 1.環境破壞

洪水泛濫會淹沒農田、房舍和窪地,災區群眾常被迫大規模遷移,此外,各種生物群也因洪水淹沒而引起結構改變和棲息地變遷,可能會破壞原有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

2.水源污染

洪澇災害使供水設施和污水排放條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自來水廠、飲用水井、廁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被淹,井水和自來水水源污染嚴重。水面有大量漂浮物及動物屍體留,受高溫、日照的作用後,腐敗逸散惡臭。這些水源污染以生物性污染為主,主要反映在微生物指標的數量增加,飲用水安全性降低,易造成腸道傳染病的暴發和流行。洪水還將地面的大量泥沙沖入水中,使水體感官性狀差,渾濁,有懸浮物等。一些城鄉工業發達地區的工業廢水、廢渣、農藥及其他化學品未能及時搬運和處理,受淹後可導致局部水環境受到化學污染,或者個別地區儲存有毒化學品的倉庫被淹,化學品外泄造成較大範圍的化學污染。

3.食品污染

洪澇災害期間,食品污染的途徑和來源非常廣泛,對食品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產生嚴重影響,常可導致較大範圍的食物中毒事故和食源性疾病的暴發。

(1)食品原料污染:各種食品倉庫被淹沒、受潮或漏雨,導致大量食品原料發生霉爛、腐敗和變質。田間農作物長時間浸泡在洪水中,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更易引起霉變和腐敗。

(2)食品生產經營過程污染:洪水來臨時,各種食品生產設備、食品包裝材料、容器受到污染,特別是在生產設備、設施、廁所、下水道和水井同時被淹的情況下,污染情況就更加嚴重,生產企業缺乏清潔水,導致被污染的水又污染食品原料等。

(3)食品生產經營環境條件惡化:水中存在的各種動物屍體、人畜糞便及各種垃圾;鼠類因水淹而向食品工廠、倉庫和家庭聚集;災區群眾臨時聚居於一些高地和堤壩,人群密度很高,人畜混雜,蚊蠅滋生,災區群眾缺乏衛生防護設施,缺乏潔凈的水,以及不潔容器、炊具盛放食品等,都是食品污染的可能來源。洪澇災害初期,常常發生一時性食品短缺,災區群眾飢不擇食,食用漂浮在水面上的死家禽家畜、魚類、貝類和其他野生動物屍體。

(4)食品的運輸和儲存污染:發生洪澇災害時,出於緊急救援的目的,臨時徵用各種交通工具運送救災食品,這些車輛大多不是食品運輸專用車,缺乏必要的防護設施,加之大雨不斷,食品極易受到污染。此外,由於沒有合適的可供儲存食品的倉庫,大多數救災食品臨時遮蔽或堆放在帳篷內,極易受潮霉變或腐敗變質。

(5)援助食品質量難以保證:大量外地運來的救援食品,由於來源渠道廣泛,食品包裝不同,儲運時間長短不一,一些外援食品遠距離運輸常會導致食品變質。鮮肉類、魚類及其熟肉、熟魚、貝類食品、冷凍鮮肉、魚類等救援食品,在缺乏冷凍、冷藏設施的條件下,微生物污染途徑和機會多,生長繁殖快,易發生腐敗變質導致食源性疾病。

(6)食品衛生管理體系受到影響:洪水泛濫時,原有的按行政區域設置的食品衛生管理網路由於力量所限,不堪重負,或因洪水導致機構鬆散,直接影響到食品衛生的管理和宣傳指導。此外在洪水期間,食品生產經營部門、集貿市場食品衛生監管失控,導致食品生產經營的衛生質量顯著下降,也是產生食品污染的一個重要因素。

4. 媒介生物滋生

(1)蚊蟲滋生:災害後期由於洪水退去後殘留的積水坑窪增多,使蚊類滋生場所增加,導致蚊蟲密度迅速增加,加之人們居住的條件環境惡化,人畜混雜,防護條件差,被蚊蟲叮咬的機會增加而導致蚊媒傳染病的發生。

(2)蠅類滋生:在洪水地區,人群與家禽、家畜都聚居在堤上高處,糞便、垃圾及腐敗的動物屍體等不能及時清運,生活環境惡化,為蠅類提供了良好的繁殖場所。促使成蠅密度猛增,蠅與人群接觸頻繁,蠅媒傳染病發生的可能性很大。

(3)鼠類接觸增多,洪澇期間由於鼠群往高地遷移,與人接觸機會也多,有可能造成鼠源性疾病暴發和流行。

5.易感人群的影響

(1)洪澇災害導致人群遷移引起易感人群增多,由於洪水淹沒或行洪,一方面使傳染源轉移到非流行區,另一方面使易感人群進入流行區,這種人群的遷移極易導致疾病的流行。如流感、麻疹和瘧疾都可因這種遷移引起流行。其他如眼結膜炎、皮膚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觸,增加傳播機會。

(2)居住環境惡劣引起易感人群增多洪水毀壞住房,災區群眾臨時居住於簡陋的帳篷之中,白天烈日暴晒,晚上露宿室外;加上營養狀況較差,使機體免疫力降低,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易於傳染病的發生。特別是年老體弱、兒童和慢性病患者更易患病。

另外,心情焦慮,情緒不安,精神緊張和心理壓抑,影響機體的調節功能,易導致一些非傳染性疾病和慢性傳染病增加發作機會,如肺結核、高血壓、冠心病及貧血等都可因此而複發或加重。

(二)地震災害

地震後,由於飲用水供應系統破壞、食物短缺、居住條件被破壞等原因,極易導致腸道傳染病和食物中毒的發生和流行。同時,由於人口遷移、流動,干擾了一些正常預防接種工作的開展,造成無免疫人群某些疾病的發生和流行。地震後傳染病流行的危害因素特點如下:

1.生態環境破壞

(1)城市供電供水系統中斷,群眾不得不改用坑水、溝水、游泳池水等不潔飲用水。

(2)糞便、垃圾運輸和排污系統及城市各項衛生設施普遍受損或被破壞,極易造成糞便、垃圾堆積、蚊蠅大量滋生。

(3)人員傷亡嚴重,由於條件限制,許多遇難者遺體只能臨時就地處置,在氣溫高、雨量多的情況下,遇難者遺體會很快腐敗,產生惡臭,嚴重污染空氣和環境。

(4)人員密集,居住擁擠,感染機會多,對傳染病患者又缺乏隔離條件。

(5)當地各級衛生機構和社區防病組織遭到嚴重破壞。

2.水源污染

(1)供水條件變化:地震後,城市市政供水設施遭受嚴重破壞,水處理系統、泵房、管網受損、供電與供水中斷。分散式供水和農村給水有水井淤沙、井管破裂等,一般破壞程度相對較輕。

(2)供水水質惡化:震後廁所倒塌、糞便垃圾污物大量堆積、下水道堵塞、遇難者遺體腐敗等,都能污染水源,導致飲用水水質惡化。

3.食品污染

(1)災區群眾居住生活環境污染嚴重,容易造成食品污染。

(2)缺乏清潔水、食品、炊具和餐具,災區群眾家庭或集體起伙做飯在震後初期存在困難。食品、食品容器和餐具沒有條件充分洗凈、消毒,容易引起食品污染。多人共用餐具和食品容器,容易引起食源性疾患和經生活接觸傳播的疾病的發生和流行。

(3)運輸和分發救援食品的車輛往往不是運輸食品的專用車,容易造成食品的污染。

(4)災區群眾家庭缺乏食品防護設施,食品易受蒼蠅、塵土等污染。剩餘食品再加熱條件差,飲用開水困難。

(5)鼠害嚴重:地震區在震前有前兆反常現象,表現為鼠成群結隊洞外活動頻繁,在各種場所尤其是食品廠、庫、店和居民家中,鼠與鼠跡顯著增多。震後初期的建築物多為簡易棚,建築材料和構築物基本不具備防鼠作用,使鼠患嚴重,到處盜洞作窩,對食品造成污染和損害。

(6)災區的食品衛生違法行為:災後初期,會出現一時性食品短缺,一些不法分子會乘機將超期、變質和偽劣食品在災區銷售。

(7)災後初期,由於食品供應暫時緊張,還會出現以下食品衛生問題:①災區砸死或其他原因致死的畜禽被災區群眾食用;②災區甩出、拋灑、丟棄的食品較多,這些食品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的可能性較大,在災區有被食用的情況發生;③有些地區居民有採食野菜、野菇的習慣,野菜中毒和毒菇中毒也是地震災區應該警惕的問題。

4.媒介生物滋生

(1)蠅類滋生:震災發生後,遇難者遺體和動物的屍體被掩埋在廢墟下,還有大量的食物及其他有機物質。在溫暖濕潤的條件下,這些有機成分會很快腐敗,提供了蠅類易於滋生的條件。

(2)蚊類滋生:地震造成建築物(包括貯水建築與輸水管道)大量破壞,自來水浸溢,特別是生活污水在地面上的滯留,會成為蚊類大量滋生的環境。

(3)鼠類增殖:由於地震造成大量的房屋破壞,一些原來鼠類不易侵入的房屋被損壞,廢墟中遺留下大量的食物使得家棲的鼠類獲得了大量增殖的條件。

(三)旱災

旱災時,飲用水源相對集中,一旦這些水源受到污染將會造成傳染病嚴重的暴發流行。同時乾旱時媒介生物的生活習性發生變化,也會引起傳染病的特徵性流行。蚊、蠅類的滋生,增大了蟲媒和腸道傳染病流行的機會。嚙齒動物數量的快速增長,有可能引起人間流行性出血熱的流行。

1.生態環境破壞

乾旱引起森林大火、土壤缺水等,可造成森林植被破壞,植物的蓄水作用喪失,甚至引起部分植物物種及動物物種的滅絕及遷徙。乾旱可能使一些湖沼地區乾涸,成為雜草叢生的低地,為野生嚙齒動物提供了優越的生活環境。如果在相對較長時間的乾旱災害後,出現暴雨天氣,甚至洪澇災害,則將會引起大量的水土流失、山體滑坡,乾旱災害的惡性循環將有可能發生,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惡化將會越來越明顯。

2.水源污染

乾旱發生時,降水減少,蒸發量增加,使得一些河水斷流、湖沼乾涸,許多飲用水源枯竭,可飲用水資源嚴重缺乏。同時剩餘水源的水質惡化,溶解氧減少,水質呈現出不同的色度變化或呈現不同的異味。乾旱災害時,由於生活、飲用、生產用水的相對減少,工業廢水(包括有機、無機混合廢水、含重金屬、放射性物質的廢水、受熱污染的冷卻水)、生活污水(糞便和洗滌用水)、農業污水(含有多種病原體、懸浮物、化肥、農藥等)污染水源的狀況更加嚴重。

3.食品污染

(1)生活用水、飲水相對緊張,可能轉而使用受污染或不潔的水清洗蔬菜、瓜果等食品而造成食品污染。

(2)高溫乾旱天氣下,農作物的病蟲害增加,在使用農藥的過程中,如果使用不當,則會造成蔬菜瓜果等的化學污染。

(3)乾旱災害期間,由於野外水源水,尤其是放牧區,飲用水及牧草供給量不足,會引起大量牲畜等動物的死亡。如果居民採用死亡動物作為食品來源,則會引起食源性疾患的發生。

(4)乾旱時由於飲用水及食物的相對短缺,則會使老鼠、蟑螂等媒介生物侵擾食品的機會增加,也增加了食品污染的機會。

(5)由於生產用水緊張,部分不法食品生產經營者用不潔水源作為生產用水,或以次充好,引起食物中毒事故的發生。

4.媒介生物滋生

(1)蠅類滋生:在旱災條件下,由於水的缺乏,會造成一些不衛生的條件,而有利於蠅類的滋生。另外,在溫暖的氣候條件下,死亡的動物屍體中的有機成分會很快腐敗,提供了蠅類易於滋生的條件。

(2)蚊類滋生:旱災可使一些河水斷流,河流與湖沼中殘留的小水窪會成為蚊類的良好滋生場所。

(3)其他吸血節肢動物接觸增多:人類在野草較多、腐殖質豐富的地方露宿時容易遭到恙蟎、革蟎等侵擾,在存在恙蟲病和流行性出血熱的地區,對人類的威脅增加。

(4)作為疾病宿主的嚙齒動物增長:在乾旱的氣象條件下,一些湖沼地區乾涸,成為雜草叢生的低地。這種地區為野生嚙齒動物提供了優越的生活環境,造成其數量的快速增長。

五、自然災害條件下的傳染病防控對策

鑒於自然災害對傳染病發病的上述影響,自然災害後的傳染病防治工作,應有與正常時期不同的特徵。根據災害時期傳染病的發病特徵,可將傳染病控制工作劃分為四個時期。

(一)災害前期

我國是一個大國,常有自然災害發生,一些地區則為自然災害的易發地區。因此,在災害發生前,應有所準備,其中也應包括傳染病防治工作。

1.基本資料的積累

為了在災害時期制訂科學的防病對策,應注重平時的基本資料積累,包括人口資料,健康資料,傳染病發病資料,主要的地方病分布資料,以及主要的動物宿主與媒介的分布資料等。這些都是制訂防治對策的重要依據。

2.傳染病控制預案的制定

在一些易於受災的地區,如地震活躍區,大江大河下游的低洼地區以及分洪區等,都應有災害時期的緊急處置預案,其中也應包括傳染病控制預案。預案應根據每個易於受災地區的具體情況,確定不同時期的防病重點。可供派入災區的機動隊伍的配置、訓練和人員更新情況,以及急需的防病物資器材的貯備地點與調配方案等也應在預案中加以考慮。由於自然災害的突發性質,不可能針對每一個可能受災的地區制訂預案。應根據一些典型地區制訂出較為詳細的預案,以做示範之用。

3.應急隊伍準備

由於自然災害的重大衝擊,災區內往往沒有足夠的醫療衛生力量以應付已發生的緊急情況;在突發性的災害面前,已有的疾病控制隊伍也往往陷於暫時的混亂與癱瘓狀態。因此,當重大的自然災害發生後,都需要派遣機動疾控隊伍進入災區支援疾病控制工作。針對一些易於受災的地區,應定期對這些機動疾控隊伍的人員進行訓練,使其對主要目標地區的衛生和疾病本底情況,進入災區後可能遇到的問題有所了解。在人員變動時,這些機動隊伍的人員也應及時得到補充和調整,使其隨時處於能夠應付突發事件的狀態之下。

4.防病物資與器材的貯備

為了應付突發事件,應當貯備必要的物資與器材,這些物資與器材應當定期檢查和更新。應有必要的重複和縱深配置,以避免自然災害突然發生時,貯備在災區內的物資和器材受到損失。

(二)災害衝擊期

在大規模的自然災害突然襲來的時候,實際上無法開展有效的疾病防治工作。但在這一時期內,以緊急救護為目的派往災區的醫療隊,就應當配備足夠數量的飲水消毒製劑和預防與處理腸道傳染病的藥物,注意發生大規模傳染病的徵兆,並適當處理,以控制最初的疾病暴發流行。

(三)災害後期

當災區居民脫離險境,在安全的地點暫時居住下來時,系統的疾病防治工作就應開始。以下幾個方面應為工作的重點:

1.重建疾病監測系統

由於重大自然災害衝擊,抗災工作的繁重以及人員的流動,平時建立起來的疾病監測和報告系統在災後早期常常陷於癱瘓。因此,衛生管理部門及機動防疫隊伍所要進行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根據災區群眾聚居的情況重新建立疫情報告系統,以便及時發現疫情予以正確處理。監測的內容不僅應包括法定報告的傳染病,還應包括臨時安置地群眾的主要疾病的發生情況,以及災區群眾臨時安置地及其附近的嚙齒動物和媒介生物的數量。應當注意的是,在災害衝擊下,疾病監測工作的精確性是無法與正常時候相比的,因而,要特別注意對病情及其他有關情況的核實,並經常進行檢查和督促。

2.重建安全飲水系統

由於飲水系統的破壞容易引起腸道傳染病等疾病,對人群健康構成最嚴重的威脅,應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優先恢復並保障安全的飲用水供應。

3.做好環境衛生整治

改善災後臨時住地的衛生條件,是減少疾病發生的重要環節。因此,當居民基本上脫離險境,到達安全地點開始,就應組織居民不斷地改善住地的衛生條件,清除垃圾污物,定期噴洒殺蟲藥以降低蚊、蠅密度,必要時進行滅鼠。在災害過後開始重建時,也應在遷回原來的住地之前首先改善原住地的衛生條件。

4.防止吸血昆蟲的侵襲

在居民被迫露宿的條件下,要將吸血昆蟲的密度降至安全水平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預防蟲媒傳染病的主要手段是防止昆蟲叮咬。可使用一切可能的辦法,保護人群少受蚊蟲等吸血昆蟲的叮咬。如利用具有天然驅蟲效果的植物熏殺和驅除蚊蟲等,並應儘可能地向災區調入蚊帳和驅避劑等物資。

5.及時發現和處理傳染源

在重大自然災害的條件下,人口居住擁擠,人畜混雜等現象往往難於在短期內得到改善。因此,及時發現患者、正確地隔離與處理傳染源是降低傳染病發病率的基本手段。對於人是唯一傳染源的疾病,如肝炎,瘧疾等,應特別注意及時發現,並將其轉送到具有隔離條件的醫療單位進行治療。

(四)後效應期

在這個階段,由於災後恢復重建和轉移安置,導致人口大量的流動,增加了傳染病預防、發現和控制等管理的難度,特別是流動人口改變了原來地區免疫屏障,增加了傳染病流行的風險。因此做好災後流動人口的管理、對其採取如加強監測、補充免疫等措施,也是災後傳染病控制工作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六、自然災害傳染病防控的主要措施 (一)風險評估

災後開展自然災害相關的傳染病風險評估,是提高災後傳染病控制工作針對性和有效性,避免有限資源浪費的必要技術措施和手段。和一些專項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評估類似,自然災害傳染病風險評估也遵循風險評估的基本原則和步驟。但由於自然災害相關的傳染病事件危險因素較多,考慮、分析和評估相應的風險往往比單一某一種傳染病更為複雜。

1.識別傳染病風險因素

(1)識別災區的傳染病病源:①當地傳染病的地域分布、時間分布及人群分布情況;②傳染病流行強度;③當地病媒生物種類、數量密度、分布、活動性和季節變化情況。

(2)分析災區災後傳染病發生的脆弱因素:①人口遷移情況,包括遷移人口數量、規模、範圍和持續時間;②供水系統受損情況及災後飲用水供應情況;③安置點公共衛生設施狀況,是否有可用的廁所及垃圾處理場所;④兒童的健康狀況及營養狀況;⑤安置點人群聚居密度;⑥兒童各類疫苗的接種率;⑦災後常規醫療和衛生保健服務情況;⑧災區病媒生物孳生地環境改變情況;⑨災區家禽家畜活動習性改變情況。

(3)分析災區的傳染病防控能力:①判別服務能力需求。通過了解受災地區的人口資料和災情資料,如受災範圍、受災人口數、婦女和兒童受災數量等;死亡和受傷人群數量,傷情特徵,兒童受傷數量等,明確服務對象及需要提供的服務規模。②了解醫療衛生機構能力現狀。主要了解當地醫療衛生機構和人員受災狀況,能夠用於醫療預防工作的人力、藥品、設施和設備狀況等資源情況;③了解當地基礎設施受損對醫療衛生服務的影響。包括交通、電力、通信、水、食品衛生設施等。上述資料主要是用於制定災後傳染病防控方案,大部分資料都可從地方政府和救災指揮部獲得,傷病及死亡資料和信息可直接從現場醫療急救點和收治醫院調查中得到。

2.風險評估應關注的重點傳染病

(1)呼吸道傳染病:結合災後疏散人口的聚集程度、居住環境、人群免疫接種率,尤其是在15以下兒童的接種率的基本狀況等,對麻疹、流感、風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肺結核、水痘等進行風險評估。

(2)消化道傳染病:綜合分析水源破壞情況、飲用水污染狀況、食物供應情況、公共衛生等因素,評估腹瀉、霍亂、傷寒、甲肝、戊肝等的發病風險。

(3)蟲媒傳染病:分析自然災害對病媒生物孳生地的影響,監測當地病媒生物種類、密度、分布及季節變化等情況,評估災後蟲媒傳染病發病風險,包括瘧疾、乙腦、腎綜合征出血熱、登革熱等。

(4)其他:結合災後環境破壞程度、人類救災活動、動物接觸機會等,評估炭疽、狂犬病、破傷風、鼠疫、鉤體病等發病風險。

(二)災後的傳染病監測與暴發控制

加強對傳染病疫情監測是預防災後傳染病流行和暴發的重要環節。

1.災後傳染病監測內容和方法

(1)重點傳染病監測:流行病學研究已經對各種傳染病流行的特點和規律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根據這些知識,結合災區的地理、氣候、災情、災害發生的季節等情況,可以判斷災後可能發生流行的疾病種類,以此作為防控的重點,同時也是流行病學監測的重點。例如:冬春季節常見傳染病主要有麻疹、流行性腦膜炎、流感、百日咳、輪狀病毒感染性腹瀉、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夏秋季節常見傳染病主要有痢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手足口病、沙門菌病、傷寒、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霍亂、瘧疾、鉤端螺旋體病、血吸蟲病、鼠疫等。

(2)癥狀監測:在災後的危機狀況中,為了儘快掌握疫情發生的預兆,常常收集癥狀發生頻度的資料,作為疾病監測的第一步,這種做法被稱為癥狀監測。如果在人群中某一類癥狀短時間內集中出現,可能預示某種疾病的發生或開始流行。

用於災後癥狀監測的癥狀主要有:第一類是發熱,很多傳染病的前軀癥狀都是發熱,如果發熱患者增多,就應該警惕。第二類是腹瀉,一些腸道傳染病常表現為腹瀉,同時,腹瀉增多,提示腸道傳染病的流行。對這兩類癥狀的監測,可以得到很高的敏感性,而對疾病監測的特異性不高。為此,可採用癥狀組合的方法:①腹瀉的癥狀組合:腹瀉伴糞便帶血,可能與痢疾發病相關;腹瀉伴水樣便,可能與輪狀病毒性腸炎相關;腹瀉伴大量米湯樣便,則預示霍亂的危險。②發熱的癥狀組合:發熱伴咳嗽、呼吸增快,可能與肺炎有關,發熱伴卡他癥狀和皮疹,可能預示麻疹發生,發熱伴頭痛、嘔吐、驚厥,可能預示腦炎發生等。當監測到具有某一癥狀的病例增加時,就應迅速進行專題調查,配合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儘快明確診斷。在診斷確定前就要對風險作出初步評估,並採取必要的臨時防控措施。最終可能撤銷預警,但也比在災區延誤某種傳染病的控制要安全。

2.災後傳染病監測系統的恢復和建立

(1)恢復和建立災後傳染病監測系統的基本原則:在重大的災害發生以後,要迅速建立疾病監測和報告系統。監測系統應覆蓋所有臨時醫療急救點、當地的衛生機構、臨時居民安置點。明確監測的疾病和癥狀,以及信息報告的途徑、方法和人員。要實行零報告制度。對重大疾病及可疑病例要實行個案即時報告制度。重點疾病要開展哨點監測,作為對常規監測的補充和加強。對資料要及時分析和反饋,缺乏反饋會降低基層報告人員的積極性。災區人員流動性大,參與監測和報告的人員更換時,要確保新的人員熟知自己的職責、任務和報告途徑。

(2)設計監測系統:在開始設計監測系統之前,應明確下列問題:①明確監測的目標人群:是轉移安置人群還是當地人群;②應收集什麼數據,用途是什麼;③誰提供數據;④數據收集的期限;⑤數據怎樣傳輸(數據流);⑥誰對數據進行分析,多長時間分析一次;⑦報告如何發布,多長時間發布一次。

(3)確定監測的優先項目:沒有必要對災後面臨的所有傳染病都進行監視,必須優先明確出對災區群眾健康形成威脅的疾病種類。在確定優先監測的項目時,需考慮這種情況是否會引起嚴重的疾病後果(發病率和死亡率)、是否有明顯的流行性(如霍亂、腦膜炎和麻疹)等問題。災後最需報告的主要疾病種類應包括感染性腹瀉、病毒性肝炎、麻疹、腦膜炎、水痘和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乙腦、瘧疾等。

(4)監測數據收集方法:災後監測數據收集有常規報告(包括易暴發並需要及時報告的疾病)、多次重複調查和暴發調查等3種方法。其中,常規報告是由臨床工作者將重點監測疾病的病例數和死亡數記錄在住院部或門診部以及臨時醫療點的就診登記表上,然後在規定時間內由監測信息收集人員進行彙編和分析;重複調查是對特定的監測對象進行連續不斷的跟蹤;暴發調查是在發生暴發後,進一步搜索病例,並深入的調查,從而發現異常的病例數和死亡數產生的原因並實施控制措施。

(5)監測工作實施:①醫療衛生機構首先需強化常見傳染病診斷和報告,必要時啟動傳染病零報告制度;②採取多種途徑,儘快恢復傳染病病例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③指定專人負責疫情報告工作的指導、培訓和督導;同時要做好疫情信息的審核訂正和分析報告工作;④及時瀏覽、分析報告數據,對發現的「異常情況」及時進行核實。報告數據既要以行政區劃為單位進行分析,又要以報告點為單位的進行分析。同時要注意觀察分析數據的變化及趨勢,以便及時發現病例的聚集現象;⑤根據當地傳染病疫情歷史數據、人口學數據、災區群眾安置狀況、醫療服務資源分布情況以及不同傳染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公共衛生影響等,設定疫情異常信號的發現閾值,做好疫情的預警和調查處置工作;⑥及時評估傳染病監測系統狀況,及時掌握報告單位數量的變化,及時發現疫情報告的盲點,根據發現的問題及時採取措施進行解決;⑦建立疫情分析會商機制,及時對疫情信息、實驗室檢測數據、現場調查處置以及疫情報告情況進行通報、交流和研判;⑧及時將災區疫情監測日報、周報、月報、階段性分析報告和應急疫情分析報告等向上級疾控機構和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同時,向基層疾控機構和疫情報告單位反饋;⑨對暴發疫情和有重要公共衛生影響的重點傳染病(如鼠疫、霍亂、急性遲緩性麻痹、腦炎及腦膜炎、病毒性肝炎、出血熱等)散發病例開展實驗室診斷。

3.暴發控制

通過上述監測發現疑似傳染病暴發,應立即組織災區救災人員,特別是流行病學人員開展調查和處置,具體處置方法和措施參見第六章暴發(流行)控制措施。

(三)飲水衛生

災害發生後,應將飲用水安全作為工作重點,重點解決集中式供水、集中安置點的飲水安全問題。切實保護好飲用水源,防止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引起的水質污染;加強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引導受災群眾科學搞好環境衛生,特別是水源附近的環境衛生工作;建立水質衛生監測體系,保障供水安全。根據當地地質條件和居民安置點地理位置,科學選擇水源;根據水源情況採用必要的凈化措施;在有條件的地方盡量採用集中式供水,加強水資源調度,在缺水地區優先保證飲水,提倡飲水和生活用水分開供給;同時開展健康教育,宣傳普及飲水安全知識,大力提倡飲用開水,強化飯前便後洗手意識。

(四)環境衛生

關鍵是做好人類排泄物、生活垃圾、醫療垃圾、遇難者遺體的正確處理,減少環境因素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1.人類排泄物的處理

在災害初期,即應當對排泄物進行處理,避免糞便直接污染水源。

2.生活中的固體廢棄物和液體廢棄物的處理

在災害初期就必須建立固體廢物的貯存、收集和處理系統。並引導群眾不要隨意丟棄生活垃圾。同時,災後需為災區群眾提供必要的設施,設立單獨的洗衣洗澡區域,生活污水池和排污溝渠要避開飲用水源。

3.醫療廢棄物的處理

由於災後大量緊急醫學救援隊伍奔赴災區參與救援,需要明確醫療廢棄物的收集、處理醫療廢棄物的責任單位和人員,進行集中收集、處理。

4.遇難者遺體的處理

因災遇難者遺體一般不具有嚴重的健康危害,遺體的處理必須對逝者給予充分尊重;當死亡是因具有高度感染性的疾病,應儘快處理。但及時消毒,儘快處理;無法確認身份而不能馬上處理者,存放時間應盡量縮短,存放地點應遠離水源、避開人員活動區,避開低洼地。遺體處理可能是災後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要做好噴、包、捆、運、埋5個環節。

(五)消毒與媒介生物控制 1.消毒

由於傳統認為消毒是控制傳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災後消毒工作被有些政府部門領導和社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因此,災後過度消毒的情況較為常見。然而,一般來說,正確的飲用水消毒是必須的;必要的時候,可使用消毒劑對污染的環境進行適當的消毒處理,改善群眾對環境衛生惡化的擔心。但災後消毒工作要避免沒有明確的消毒處理的對象,也要注意正確的處理方法和人員保護措施,開展消毒活動要注意保護環境。

2.媒介生物控制

要堅持監測與控制相結合,孳生地治理與藥物控制相結合,科學用藥,綜合治理的原則。首先要選擇適合本地、簡便易行的方法進行蚊、蠅、鼠的密度監測。及時匯總上報蚊蠅鼠密度監測數據,定期對監測結果分析總結。並根據監測結果,適時調整用藥頻率。當蚊、蠅、鼠數量較多時,即應採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在安置區的規劃和建設中應考慮廁所、垃圾的有效管理,對各種孳生地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減少孳生地和蚊蠅的孳生。

(六)食物與營養

災後食品安全往往是最受關注的問題之一,也容易造成廣泛的影響。因此堅持食品衛生「全程式控制制」的原則——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成為災後防病工作重點。另外,在自然災害條件下,大多數可防止的疾病都是由營養不良與感染結合而引起,因此需要重視人群的營養需求評估,保證人群的食物需求能夠通過提供足夠的基本定量得到滿足的目標。

(七)預防接種

對傳染病流行的控制,預防接種是最經濟、有效的方法。災後的預防接種工作,首先是要做好災後預防接種需求評估,了解災區預防接種服務能力、評估疫苗可預防傳染病風險,然後根據受災地區傳染病監測和風險評估結果,並結合災區實際情況,可分別開展群體性預防接種、應急接種和重點人群的預防接種工作。其中群體性預防接種針對可能受某種傳染病感染的特定人群;;應急接種在傳染病流行開始或有流行趨勢時採用;重點人群的預防接種對象包括來自非蟲媒傳染病疫區的救援人員在病媒生物活躍期間駐留的、發生創傷機會較多、任何可疑接觸狂犬病毒的人員等。預防接種的組織實施包括組織領導和社會宣傳、接種點設置、接種人員組織和培訓、疫苗儲存和冷鏈管理、開展預防接種、接種後異常反應監測和處理、疫苗預防接種記錄和評估等關鍵步驟。同時,應急救援階段過後,要儘快恢復和建立兒童常規免疫接種服務體系。包括:恢復和重建冷鏈系統;儘快調撥常規免疫接種用疫苗;整理預防接種資料;組織培訓免疫規劃人員;儘早恢復常規免疫接種服務;對接種工作進行評估,必要時開展疫苗查漏補種工作,根據災區實際情況,確定補種工作重點;預防接種證如有損壞或遺失,接種單位應及時進行補辦;有條件的地區可恢復預防接種信息管理系統,提高災區免疫規劃服務和管理水平等免疫服務工作。

(八)健康教育

災情發生後,由於可能對災區群眾群體特徵、災後健康教育需求分析認識的不足、針對災害的健康傳播材料和策略準備不足,以及健康教育專業人員缺乏等原因,使得傳播材料的信息準確性、傳播形式和內容的針對性、傳播材料發放的計劃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存在一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健康傳播的效果。因此,需要建立並完善縣、鄉、村及災區群眾集中安置點開展健康教育工作的機制。科學評估確定優先解決的健康問題、確定目標人群和傳播的核心信息。針對不同目標人群採取不同的工作措施。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動員災區群眾積极參与講究衛生、減少疾病行動中。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