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留存下來的佛教石窟衆多,最有名的首推以壁畫著稱的敦煌莫高窟,還有克孜爾千佛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其次以石刻著稱的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和氣勢恢宏的四川大足石刻。還有以泥塑爲主的一類,而泥塑佛窟藝術成就最高的就是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坐落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天水,古稱秦州,自古便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提起天水,最先想到的總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個詩句。

圖1.麥積山遠景

但是直接澤被這片隴上沃土的,不是九曲黃河,而是渭水。渭水流域雨量充沛,山川縱橫,故河水湍急,渾厚不羈,從層層山川流下,把隴南大地深層雕刻,過麥積山而不入,從拓石鎮奔騰而出。

麥積山又名麥積崖,地處甘肅省天水市東南方50公里的麥積區麥積山鄉南側,是秦嶺山脈小隴山系的一座孤峯,山高142米,海拔1742米,因山形酷似麥垛而得名。山間松竹叢生,山巒迭翠,周圍羣峯環抱,古有“隴上林泉之冠”的稱譽。

圖2.麥積山冬景(攝影:賈寧)

麥積山石窟始建於384-417年(十六國時期後秦),後世屢有修繕擴張,至隋代基本建成,現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餘平方米壁畫,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世界,被雕塑家劉開渠稱爲“我國曆代的一個大雕塑館”。

1、麥積山佛窟藝術

麥積山石窟的創建年代爲後秦,後經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相繼開採,唐至明清又加重修;其中70% 以上的石窟爲北朝時期的作品。

麥積山窟龕開鑿在距地面80米的懸崖絕壁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穿雲”,其驚險陡峻爲世罕見。

圖3.麥積山棧道

因地震破壞,石窟被分隔爲東崖和西崖。東崖長53米,洞窟分佈高度在0米至37米之間;西崖長63米,洞窟分佈高度在10米至47米之間。兩崖總面積合計超過3000平方米。

現存各類造像3938件,包括泥塑7866身(圓塑953身、浮塑4342身、影塑2571身)、石雕3995身、石胎泥塑312身、木雕9身。另有壁畫1300餘平米,石碑18座,題記222處。

石窟分佈於東西兩崖之上。東崖現存54個洞窟,西崖現存140個洞窟。東崖的石窟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樓上的七佛閣等最爲精美,西崖聚集着萬佛堂、天堂洞等。

圖4. 13號大佛側視圖

其中最大的一組佛像是位於東崖的13號窟,中間的主尊佛釋迦牟尼高16米。左侍爲文殊苦薩,右侍爲普賢菩薩高度均爲13米。佛像爲石胎泥塑,據資料記載始鑿於隋代。經後代不斷完善形成今天這般模樣。三尊塑像造型渾厚,氣勢磅礴。

唐代時天水地區的強烈地震對石胎外側的泥塑表層造成了極大的破環。南宋麥積山的僧人募化善款、召集工匠對破損的塑像進行了重塑。

1982年再次大規模修復,由於歷史久遠,泥層已經開始大面積脫落,導致右臉缺失。在修繕過程中從佛臉內出土手抄本《金光明經》一卷,又從白毫相(佛身三十二相之一,又叫眉間毫相、白毛相)中出土有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定窯白瓷碗一件,均具有重要資料價值。

圖5.出土《金光明經》

在世界佛像雕刻範疇內,我國古代出現了例如樂山大佛、 龍門大佛 、 雲崗大佛、太原蒙山大佛類似數量龐大的山體大佛雕塑。

仔細探究發現主要分佈在兩個時期:一個是北魏統一中國北方之後,另一個時期就是隋唐時期。這兩次都國家趨於統一或已經統一,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安定的背景下出現的。尤其隋代,這是自佛教盛行於中國以來,國家第一次大統一。

可見,巨佛教造像不僅有其經濟條件,更有其政治環境。而麥積山的巨型佛像就是隋朝皇室全力推動的結果。到了唐代,巨佛崇拜更爲盛行,隨之而來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迅速,大量的巨佛在各地出現。

2、乙弗皇后的故事

麥積山石窟背後還有段悲慼的故事鮮爲人知,便是西魏時代乙弗皇后的故事。麥積山石窟的第43窟即是乙弗皇后的“寂陵”,《北史·后妃傳》記載乙弗皇后去世之後,“鑿麥積崖爲龕而葬”。

公元535年北魏進入格局混亂時期,權臣宇文泰擁立魏孝文帝的孫子南陽王元寶炬爲帝,即魏文昭帝,改元大統,西魏開始。正是這一年吐谷渾士族乙弗瑗之女,北魏孝文帝元宏外甥女的乙弗氏嫁給元寶炬,這一年元寶炬29歲,乙弗氏25歲。

弗氏溫柔大方,生性節儉,吃普通蔬菜糧食,穿粗衣,從不穿戴珍珠美玉、綾羅綢緞。元寶炬非常敬重她,婚後夫妻二人相敬如賓,二人結婚13年生育12個孩子,但大多都過早夭折,只有太子元欽和武都王元戊存活下來。

圖6.北魏時期戰爭影像

西魏創建之初,統治領土較小,經濟活力已經遠不及關東地區,西魏的實力並不如東魏,時常面臨着東魏的威脅。爲了鞏固西魏政權,元寶炬一方面任用蘇綽進行改革,創立計帳法,整頓賦稅,實行均田制,以增加財政收入。另一方面與柔然人和親,企圖拉攏柔然人。

迫於聯合柔然對抗東魏,元寶炬廢除乙弗皇后 讓她降居別宮,削髮爲尼,另立柔然公主鬱久閭氏爲後,儘管如此,鬱久閭氏仍然嫉妒乙弗皇后。

大統六年(540年)柔然傾全國兵力渡過黃河,不少人都說柔然人是因爲鬱久閭氏的緣故才興師動衆的,元寶炬並不信這種說法,但迫於全國將士的壓力和權臣宇文泰的逼迫,無奈將乙弗氏賜死。

圖7.麥積山石窟內側

死前她陳設供佛器具,讓幾十位侍婢出家,親手爲她們落髮,侍從均失聲痛哭。之後,便進入室內,用被子自壓而死,時年三十一歲。而她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願皇上得享千萬歲,天下康寧,我死無恨”,可見其心智非同一般。

乙弗氏的兒子西魏廢帝元欽即位後,將乙弗氏與元寶炬合葬於永陵 。

3、麥積山賦及人文遺蹟

麥積山歷來吸引文人墨客,也留下了不少千年傳送的詩詞歌賦,麥積山文化可以追溯至1600年前。

麥積山石窟是隨着絲綢之路的暢通,人口大量聚集,佛教文化盛行,開始營造的。據《樑高僧傳》載,南宋永初年間,高僧曇弘禪居麥積山,不久名僧玄高繼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學徒300餘人。

圖8.七佛閣七佛造像

杜甫五言律詩《春日憶李白》是杜甫懷念李白的詩文,但其中有句“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庾開府指的是北周大詩人庾信,曾官至驃騎大將軍,北周保定、天和年間,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爲其亡父造七佛閣,傳言動工40萬人,曾請庚信爲他寫了一篇短文《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並序》,銘文如下:

麥積山者,乃隴坻之名山,河西之靈嶽。高峯尋雲,深谷無量。方之鷲島,跡遁三禪。譬彼鶴鳴,虛飛六甲。鳥道乍窮,羊腸或斷。雲如鵬翼,忽已垂天。樹若桂華,翻能拂日。是以飛錫遙來,度懷遠至。疏山鑿洞,鬱爲淨土。拜燈王於石室,乃假馭風;禮花首于山憲,方資控鶴。大都督李允信者,籍於宿植,深悟法門。乃於壁之南崖,梯雲鑿道,奉爲王父造七佛龕。似刻浮檀,如冰水玉,從容滿月,照耀青蓮。影現須彌,香聞仍利。如斯塵野,還開說法之堂;猶彼香山,更對安居之佛。昔者如來追福,有報恩之經;菩薩去家,有思親之供,敢緣斯義,乃作銘曰:

鎮地鬱盤,基乾峻極,石關十上,銅梁九息。萬仍崖橫,千尋鬆直,蔭兔假道,陽鳥回翼。載葷疏山,穿龕架嶺,虯紛星漢,迴旋光景。壁累經文,龕重佛影,雕輪月殿,刻鏡花堂,橫亙石壁,暗鑿山樑。雷乘法鼓,樹積天香,嗽泉珉谷,吹塵石牀。集靈真館,藏仙冊府。芝洞秋房,檀林春乳,冰谷銀砂,山樓石柱。異嶺共雲,同峯別雨。冀城餘俗,河西舊風。水聲幽咽,山勢崆峒。法雲常住,慧日無窮。方域芥盡,不變天宮。

庾信以其璀璨華麗的詩賦留名後世,這篇銘文同樣給麥積山增添不少文化底蘊。

圖9.立佛造像

後來杜甫避亂逃到了甘肅天水。因仰慕庾信,不顧孱弱的身體,登上麥積山,寫下五言律詩《山寺》: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石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

時至唐末,秦州本土詩人王仁裕曾在《玉堂閒話》盛讚過麥積山:“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崗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塊石,高百萬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其青雲之半,峭壁之間,鐫石成佛,萬龕千室,雖自人力,疑其鬼功。

這篇文章後被收錄到《太平廣記》,具體描寫麥積山的內容編列在卷397的序次。

4、麥積山藝術價值賞析

麥積山石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其他石窟不同的是,麥積山石窟更加註重細節描繪,如萬佛洞造像碑浮雕詳細描繪了釋迦牟尼立志成佛、講經說法的故事,另有詳細描繪馬匹的壁畫。其構圖嚴謹,刻畫細膩,人物各具形態,表情自然傳神。

圖10. 第142窟 北魏

麥積山石窟處處體現着民族傳統和強烈的民族意識,在具有西域風格的同時,柔和中國傳統藝術,更具中國化,體現了中國藝術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傳統手法,從形象到衣着飾物,賦予作品強烈的世俗化傾向和濃厚的生活情趣。雕刻工藝上運用我們本民族的傳統園雕和平刀相結合、壓線條和陰刻紋並用的手法。

在麥積山石窟發展形成的一千多年間,石窟雕塑在藝術風格上共出現了七次顯著的發展階段。

石窟七大發展階段

一、開鑿最早於十六國後秦時期的作品,從臉形到服飾都取材於西域和古印度踺陀羅風格,塑像新月型眉毛濃密厚重,高鼻深目,額頭豐滿,古樸疑重,身着古印度式服裝。

二、北魏時期天水當地民俗藝術同外來文化的兼收融合,形成另一種獨特風格。作品秀骨清像,高鼻寬肩,瘦臉長頸,長腿細腰,峨冠高髻,衣紋自然流暢,服飾多爲貼肉羅紗。

三、從北周起開始由瘦削逐漸豐滿,隋代的塑像魁梧偉岸,面方頸短,小鼻小嘴,身長腿短,特徵鮮明。

四、唐代的塑像豐滿圓潤,端莊雄健,雍容華貴,服飾色彩豔麗,具有濃厚的盛世烙印,反映當時社會發展狀態。

五、宋代的塑像造型端莊,神態舉止婀娜多姿,風格寫實流暢,色彩協調。崇尚女性美塑像高額長眼,五官比例協調,口型棱角分明,鵝蛋臉。

六、元代粗獷豪放,自由奔放,是蒙古遊牧民族草原生活的真實寫照。

七、明、清兩代的塑像細膩繁瑣,但做工拙劣,世俗而無創新,這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經濟文化走向衰落沒落的一種體現。

圖11.麥積山壁畫

總體風格來看,麥積山石窟發展風格與社會發展即富強程度,社會安定程度息息相關。其中盛唐以前的早期作品,在壁畫和泥塑造像藝術的構圖技法方面非常珍貴和獨特,填充了國內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泥塑藝術的空白。

5、麥積山石窟近代發展與申遺成功

明代之後,麥積山石窟一度湮沒無聞。直到一個人的出現,改變了這個局面,他就是被梁啓超譽爲“奇才”的甘肅本地學者馮國瑞

1940 年馮國瑞在整理地方文獻的過程中,得到了大量麥積山的資料,對其產生了濃厚興趣。1941 年4月,馮國瑞與6名好友徒步考察已經相當殘破的麥積山石窟,並收集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回去後馮國瑞廢寢忘食用了兩個月的時間,編寫了《麥積山石窟志》一書交付出版。消息傳出後,《大公報》、《益世報》等先後進行了專題報道,在國內引起了巨大反響,麥積山石窟從此享譽海內外

圖片爲日本攝影師名取洋之助1956年攝

1956年,日本攝影師名取洋之助應邀來華參加紀念魯迅逝世二十週年活動,後考察麥積山,幾乎拍攝了全部洞窟的雕塑作品,回國後與美術史專家町田甲合作在巖波書店出版《麥積山石窟》一書該書是研究麥積山石窟藝術的重要早期資料。

圖12. 1957年的麥積山

1992 年爲了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週年,在日本出版了《中國麥積山石窟展》圖集。

2014年6月22日,麥積山石窟迎來了極其重要的一刻,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麥積山石窟作爲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至此,麥積山石窟猶如重獲新生,在新的時代散發着她特有的光芒,吸引一批批專家學者深入探究,也成爲絲綢之路必不可少的遊歷景點。

參考文獻

1、中華瑰寶麥積山石窟,頂層藝事

2、麥積山石窟,1957年與1992年,藝苑南山

3、隱藏在麥積山石窟佛像中的珍貴文物,中國論文網

4、以雕塑的名義致敬偉大的麥積山石窟,搜狐網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