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首席記者 歐陽曉紅繆建民的“招”,市場怎麼接?王濱的“重振國壽”戰略攪動了一池春水……中國人保與中國人壽的掌門人近期紛紛向市場表態,欲重振旗鼓。

  當中國壽險一哥與產險老大各自激情“演繹”2019版願景,欲數字化轉型時,市場份額排行老二的中國平安已經劍指“金融+科技”、“金融+生態”,致力於五大生態圈的打造,尤其是“智慧城市”,人們幾乎忘了她的保險身份。

  這三者本無可比性,各有各的“江湖”。有人說,在地產江湖中,隱現出房企真實又神祕的地下江湖版圖:永遠的二當家——中國平安,無論是碧桂園,還是朗詩集團,包括融創中國、旭輝集團等,其結合均水到渠成;各大地產門派大佬亦以與平安有“瓜葛”爲榮。

  而人保與國壽囿於體制機制的原因,多年大象轉身不易,金控夢想艱辛。不過,資源優勢是其最大的江湖,其亦是各資管方競相攀附的“香餑餑”、“險資大佬”,但細究之,會發現似乎二者創新力匱乏、效率尚待提升。

  三者之所以排列組合在一起,是因爲中國平安六成利潤仍來自於保險板塊的貢獻;儘管某種程度上,市場已將其視同於互聯網巨頭。迄今12051項科技專利申請、每年百億研發經費的投入也讓市場相信其科技屬性;其股價走勢亦或多或少體現了市場的態度。

  4月11日,中國平安A股股價盤中摸高至每股83.62元,刷新上市以來股價新高,股價漲幅態勢領跑上市同業。

  在3月13日的業績發佈會上,中國平安聯席首席執行官李源祥坦言,壽險是集團最核心的業務,集團營運利潤中87%來自零售業務,來自零售業務營運利潤裏面62%來自於壽險業務,因此,整個集團的營運利潤60%來自於壽險。

  基於此,縱覽三大巨頭的當下,也許能看清中國保險業的未來如何走?

  而巨頭之間,可能還隔着一個“混改”的距離,天生“混改”樣本的中國平安,具備主業突出、股東到位、機制創新、運營高效等特徵。因客觀上的體制原因,兩家副部級央企則難免存在大型央企的共性問題:機制不靈活、創新力不足,缺乏活力與競爭力等。國企而言,人曰:企業持久競爭力=資源稟賦優勢+外部資本的市場化優勢+企業家精神。如此,“仗劍天涯,行走江湖”的三大巨頭,都有着怎樣的“俠客夢”呢?

  一

  看,“自詡”科技公司的中國平安在科技板塊方面的確表現不俗。

  就在3月30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佈了第一批境內區塊鏈信息服務備案編號,共有來自全國18個省的197個區塊鏈信息服務在列。在首批區塊鏈備案名單中,平安共有5大區塊鏈服務榜上有名,數量位居第一。僅金融壹賬通一家公司就有壹賬鏈和天津口岸區塊鏈跨境貿易平臺兩項區塊鏈服務成功備案;除此之外,平安壹錢包、陸金所的區塊鏈服務也成功備案。

  板塊表現來看,“科技板塊在去年貢獻了67億的營業利潤,同比增長25%,佔整個集團6%的營業利潤。” 中國平安聯席首席執行官陳心穎說。

  按照陳心穎的說法,中國平安的科技業務孵化,分四個階段,從有建設平臺駕駛組上,到流量,收入和利潤,這四個階段當中,十一家公司有兩家進入階段四,產生利潤了,即陸金所與汽車之家;其他還有三家公司處於階段二和階段三,處於流量和收入建設過程中,其餘公司正處於孵化第一階段。

  核心科技而言,陳心穎透露,現在總的科技專利申請書超過1.2萬,較2018年翻了一倍,此外,目前從事科技相關業務有2.9萬的研發人員,這類似一家科技公司的人員。

  而平安展示的這些數據,可能是目前中國人壽與中國人保,包括不少金融機構望塵莫及的“目標”。

  市場份額排行老二的平安其實不二,無論是體制機制、創新戰略,還是人才優勢,包括業績表現等,均問鼎國際一流水平了。她可能是“混改”的天生典範——甫一出生就建立了真正的市場機制;如此,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一個難以複製的中國平安。

  而與共和國同齡的人保,副部級央企壽險老大國壽,這兩位“老大哥”之所以難以像平安那樣“大象轉身”,輕鬆起舞;很大程度上,或是因爲不具備市場化機制的土壤與空氣。

  31年前,爲打破保險行業人保一家“壟斷”的市場格局,被視爲改革開放產物的中國平安,靠“競爭中求生存,創新中求發展”12個字,一路奔跑至今。

  據此,亦不難發現,當下,中國人保與中國人壽提出的“轉型”版圖中,其中的“科技、數字化”部分是平安早在十年前就埋下的“伏筆”。平安旗下子公司——10歲的平安科技就是一個佐證。

  某種程度上,平安就像一張處於右上位置的看漲期權(買入),短短几年,其除權股價從30元/股一路飆至80元/股位置;多項指標年複合增長率兩位數。

  諸如,2013年至2017年,中國平安業績持續高速增長。其總資產、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集團內含價值、新業務價值等四個核心指標,增速分別爲18%、33%、26%、39%。此外,2013年,中國平安的現金分紅爲51.45億元,2017年,該數字已增長至274.2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52%。這 5年,中國平安的新業務價值穩健增長,年複合增長率爲39%。

  再以2018年上半年爲例,國內壽險市場保費增長承壓情況之下,中國平安新業務價值創造仍貢獻了10%的高ROEV(內含價值營運回報率)。

  現在,金融再定位,保險歸來之際,亦是中國經濟轉型調整之時;重歸保障,價值轉型顯效的保險業——想以最好的姿態擁抱“市場”,而市場也以其最佳方式迎接險資的到來——保險板塊的上漲得益於行業正處於快速成長期,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背景下,國民保險意識覺醒,保險行業的快速發展正當其時。

  當然,險資歸來的這一刻,保險業可謂“疲態“盡顯,又抑或“傷痕”累累,這既有宏觀大環境的影響,也有行業自身調整減速的原因。如果不是再保險的資產增值“對衝”,2018年整個行業總資產恐呈負增長,壽險、產險總資產均出現了負值。這一年,如果不是人身險的貢獻,整個行業的淨利潤恐呈負增長。

  如果說2018年可能是保險業的至暗時刻。那麼,2019年或是保險的歸來之年。

  正如,“保險迴歸保障”的大背景下,開年至今,上市保險公司的相對吸引力凸顯,頻頻掀起強勁漲勢。

  二

  其實,用“新(創新)”懂你,發軔於保險,卻超越保險,且賦能保險的中國平安一直在自我迭代更新。

  這家早在2013年就入選全球系統性重要保險機構的金融集團用數據與事實佐證,什麼是中國金融力量與科技力。2019年亦可謂中國平安戰略轉型的關鍵之年,經過30年的積累沉澱,其正以全新的姿態迎接未來。包括平安的logo也由“保險·銀行·投資”變爲“金融·科技”,即“金融+科技”被定義爲平安的核心主業。

  摺疊時間,超越空間……用更短的時間、更高的效率達成目標;打破物理空間的束縛,用雲技術彌合不同之邊界;平安欲重塑數據商業文明。這是中國平安正在做的事情,也是其被市場致敬的原因。

  “競爭中求生存,創新中求發展。”這12個字讓平安從1988年的那個春天,從13人的小舢板“長成”180萬人的金融科技與醫療科技巨輪。當一家企業用“創新之心”去懂她所處的經濟社會與環境時,其走過的路便有了啓示意義,因爲它的成功亦刺激或帶動了其所在行業甚至生態的發展。

  可圈可點的是,似乎中國平安每一年的財報發佈都是一次“業績展示”。

  諸如,2018年財報顯示,中國平安歸母營運利潤1125.73億元,同比增長18.9%。全年新增個人客戶4,078萬,其中1,450萬來自於集團五大生態圈的互聯網用戶;集團互聯網用戶較年初增長23.4%至5.38億。

  更甚者,爲響應國家政府和監管部門的政策導向,穩定資本市場,促進股東價值最大化,中國平安將首次實施回購股份的方案,回購資金總額將不低於人民幣50億元且不超過人民幣100億元。回購資金來源於公司自有資金,回購股份將全部用於員工持股計劃。

  3月29日,中國平安發佈公告稱,該公司2019年度核心人員持股計劃於2019 年3月25日至2019年3月27日通過二級市場完成購股,共購得公司A股股票8078395股,佔公司總股本的比例爲0.044%,成交金額合計 588197823元,成交均價約爲72.79元/股。

  或許是受此利好消息影響,4月3日,中國平安A股股價盤中衝高至每股80.15元,刷新股價新高。這得益大盤的表現,亦昭示市場對平安的不無認可。

  中國平安表示,2018年,在“金融+科技”、“金融+生態”的戰略規劃指引下,公司持續推動“科技賦能金融、科技賦能生態、生態賦能金融”,核心金融業務經營穩健,科技板塊利潤貢獻大幅提升,金融科技與醫療科技業務歸母營運利潤67.70億元,在集團歸母營運利潤中佔比6.0%。

  中國平安董事長、首席執行官馬明哲表示:“我們將始終堅持以個人客戶爲中心,努力實現‘國際領先的科技型個人金融生活服務集團’的公司願景,不斷提升產品和渠道的服務效率與質量,完善客戶體驗,實現平安個人客戶價值與公司價值的共同成長。”

  而且,當下的中國平安已步入了科技賦能金融、科技賦能生態階段。

  據悉,2018年平安積極建設“金融服務、醫療健康、汽車服務、房產服務、智慧城市”五大生態圈,持續強化科技能力,對外輸出創新產品及服務。

  “1+N”智慧城市平臺體系在包括北京、上海、深圳等超過100個國內城市以及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推廣和實施,涵蓋智慧財政、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生活、智慧衛、智慧社區治理等諸多領域。

  另外,在中國平安旗下的多家創新科技公司中,有2家上市公司,3家獲得外部融資,總估值近700億美元。

  而2019年是新中國建國70週年,也是平安第四個十年的開局之年和戰略轉型的關鍵之年,面向未來,馬明哲表示,在新的一年裏,要在確保金融主業穩健增長的基礎上,貫徹“穩定增長、優化結構、防範風險、佈局未來”的16字經營方針,堅持既定的“金融+生態”戰略,全方位提升公司的數據化智慧經營水平,向深水區、無人區深度轉型、勇敢前行,迎向更寬廣、更壯麗的全新境域,持續爲客戶、股東、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換言之,行走在“金融+生態”的“江湖”中,保險穩增長之外,步入深水區、無人區的中國平安已經在“1+N”智慧城市平臺體系中亦步亦趨發現價值,開始賦能社會。

  誠如,按照陳心穎的話說,全國已經有一百個城市在使用平安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優政來看,每一個城市都有三四十個不同的局和部門,平安旨在助其提升效率;興業方面,則試圖幫助政府規劃更好的經濟發展;惠民則聚焦出行,以及醫療方面的服務,讓市民零跑步就可享受服務。

  至於房企江湖的“二當家”而言,中國平安總經理任匯川公開表示,平安的房地產投資,皆具合規性,其投資均在銀保監會政策允許批准範圍之內,而且佔比很小。像保險資金投資房地產的資產類別上限是30%,但相對於平安七萬億總資產來說,不動產房地產投資佔比僅2%。此外,保險資金投資地產資產是國際慣例,因爲其符合抗通脹、穿越週期的資產特性。

  再者,任匯川解釋,平安地產投資只是純粹的財務投資者,儘管也有股權投資,但不會干預企業正常經營管理。平安投資房地產有兩層含義:第一是長期投資;第二是與地產合作伙伴共同探索中國房地產時代2.0版本的新型資產配置,諸如,長租公寓、養老養生公寓等,以此滿足整個社會對住房的需求。

  此時,欲重塑再出發的中國壽險、產險老大亦不甘平庸,紛紛“亮”出數字化轉型重器。這使得中國保險業被賦予新的期許,保險科技、數字化保險可期。

  三

  不過,市場似乎沒有給中國人保“面子”。 年報甫出,股價應聲下行。

  遭遇3月7日機構“看空”風波,股價歷經七個漲停兩個跌停板的她,由於淨利潤134.5億元低於預期,似乎不被市場看好,儘管迴歸A股首份年報不乏亮點。諸如,其淨投資收益率爲5.5%,保持穩定;集團總資產突破萬億,較年初增長4.4%等。

  “我們的競爭優勢是品牌、隊伍和機構,我們的短板在科技賦能和市場化機制。”3月25日的業績發佈會上,中國人保董事長繆建民直言。

  如何彌補短板?中國人保的解決方案是:通過推進和落實數字化戰略,重建基礎架構和升級核心系統;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市場化的機制和體制,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得公司煥發更大活力。

  “我們的數字化戰略不是修修補補,不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加幾個APP 點綴一下,而是保持運營的基礎上,重建基礎架構和升級核心系統,是一個系統性工程。”繆建民說。

  而“新一代IT架構+3411 工程”是中國人保再出發的基礎支撐;其也是繆建民的核心施政綱領。

  那麼,與共和國同齡,堪稱新中國第一家全國性保險集團的中國人保在繆建民時代將如何整裝再出發?

  有人說,這位共和國保險長子似乎用盡了全身的力氣,集團轉型仍頗爲乏力。

  爲推動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實現,於2017年12月履新的繆建民,在2018年就提出了“3411工程”,即:3指財、壽、健康險三家子公司轉型,4指創新驅動發展、數字化、一體化、國際化四大戰略,兩個1分別指打好一場中心城市攻堅戰和守住一條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其時,業界評價,擺在繆建民面前的並不是一個讓人感覺輕鬆的局面,大金控夢想多年未能實現,目前人保集團仍以保險業務爲主力,表面上雖已佈局銀行、基金、信託,但皆非控股,距離真正的綜合金融集團尚有較大差距。

  現實是,中國人保旗下擁有10多家專業子公司,業務領域涵蓋財產保險、人壽保險、健康保險、資產管理、保險經紀以及信託、基金等領域,但人保財險依舊貢獻着集團九成以上的利潤,有時甚至近乎百分之百的淨利潤。

  當然,對於保險科技,中國人保並非沒有發力,其於2016年10月開業的人保金服,定位爲互聯網金融平臺,以打造“消費生活生態圈、車主生態圈、健康養老生態圈和服務三農生態圈”切入市場。

  按照人保財險總裁助理邵利鐸的話說,中國人保數字化轉型的主要方向有三個方面:一體化的運營;一致化的用戶體驗;賦能商業模式的創新。

  “圍繞三個方面需要有一個非常先進的、高效的 IT 架構支撐。2018年我們在管理層的要求下構建了中國人保新一代 IT 架構,這個架構是中國人保完全自主開發的。經過業內外專家的評審,能夠達到行業領先的目標。” 邵利鐸說。

  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3411工程”中的第一個1原指“打好1場中心城市攻堅戰”,但現在又增加了一項“縣域市場保衛戰”。

  原來,中心城市市場失守是中國人保、中國人壽兩家險企所共同面對的難題之一,業界人士稱,中心市場更激烈的市場競爭才更檢驗一家保險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另一廂,錨定“金融+科技”、“金融+生態”的中國平安卻在“攻城掠池”。客戶規模來看,每8箇中國人就有1位平安客戶;每天營業收入30億,2018年累計營收破萬億;每天淨利潤3.3億,2018年累計淨利潤逾1200億。

  據此,打好一場中心城市攻堅戰和縣域市場保衛戰方面來看,中國人保方面稱,目前中心城市市場份額總體穩定,22家中心城市市場份額回升。

  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人保財險在財產保險市場佔有率爲33.0%,人保壽險在人身保險市場佔有率爲3.6%,人保健康在人身保險市場佔有率爲0.6%。

  繆建民在董事長致辭中指出,着力強化“兩個融合”,城市市場以“技術變革與商業模式變革融合”爲重點,縣域市場以“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業務融合”爲重點。注重加強協同互動,持續推進中心城市綜拓隊伍試點,探索縣域市場一體化網點共享與隊伍建設的新路子。

  就此,中人國壽總裁蘇恆軒則直言,大中城市的振興首先要強化頂層設計,要制定三年規劃,充分吸納先進同業的經驗和公司自身這幾年的經驗和教訓;其次,對大中城市進行市場化改革,改革公司的管理機制,如用人機制、考覈方式、薪酬分配,真正體現出市場化特徵;再者,加大財務、人才引進、職場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包括以科技化爲支撐的投入。

  此時,市場投向壽險老大哥的目光也許會充滿疑惑:堪稱大象轉身的中國人壽,這頭淨利同比減少逾六成的“大象”怎樣重振?

  其2018財報顯示,中國人壽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人民幣113.95億元,同比減少64.7%。這份財報還透露出中國保險業仍未完全走出“靠天(資本市場)吃飯”的行業困局。

  2018年的保險業資金運用平均收益率4.33%,資產減值損失317.63億元,而中國人壽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淨額後綜合投資收益率爲3.10%。

  “重振國壽戰略並不是拍腦門憑空想象出來的!”中國人壽董事長王濱在3月28日的業績發佈會上直言,他指出,其是中國人壽根據實際情況,業務發展現狀和人員結構,下一步保險行業發展的情況等進行深入調研,反覆論證制定的戰略。

  王濱給出了五大具體重振目標。諸如,提升發展質量,堅持效益業務上規模,規模業務提效益;增強區域實力,提升城區的市場競爭能力,進一步鞏固縣域地區的主導地位;做大做強隊伍,重點抓好管理人員和銷售人員的兩支隊伍建設;提升品牌形象,不斷提高產品和服務供給的質量,提升運營的效率,改善服務體驗,持續擴大國壽的品牌影響力;最後是重振國壽精神,全面推進公司邁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至於中國人壽的後發優勢,蘇恆軒解釋,諸如中國人壽的品牌影響力、網絡機構鋪設範圍,還有最爲健全的渠道,且每個渠道都有細分市場等。但關鍵在於——在發揮後發優勢的過程中,如何形成合力,打通渠道壁壘,與兄弟公司之間形成協同效應、資產負債兩端形成聯動效應。

  現在,這頭壽險“大象”正努力向人們展示其變革的信心與決心,以及“轉身”改革路線圖。

  而透過人保的“3411工程”與國壽的“改革路線圖”,市場似乎也看到中國保險業的歸來願景。

  以保險資管爲例,據悉,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正在探索“人腦+電腦”的資產管理模式,加速保險資產管理業基礎設施建設。

  2018 年10月,由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金融科技專業委員會牽頭,太平資產與上海保險交易所合作完成“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另類投資債權計劃交易系統”區塊鏈驗證,主要針對存續期不透明、合同信息造假及業務相關參與方信息孤島等問題,通過將產品底層信息和交易信息記錄到區塊鏈,增加數據流轉效率,實時監控資產真實情況,爲管理者、投資者及監管機構提供透明真實的資產信息,,降低信息交互摩擦,提升信息協作效率。

  由此,數字化保險、科技保險藍圖等似乎可見一斑,其發展路徑亦日趨清晰。

  此刻,回望平安發展創新之路,其可以用三個關鍵詞概括,即:體制機制、文化人才、戰略執行。另,平安還有“兩把魔尺”:績效導向與集團價值最大化。

  如果,兩位保險巨頭亦借鑑這“三個關鍵詞”與“兩把魔尺”,且走出各個的獨立江湖,海納百川,融匯貫通,其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是否會更爲清晰?事實上,蘇恆軒並不諱言“充分吸納先進同業的經驗”——這或是中國保險業日趨向好的開始。

  如果說,中國平安向深水區、無人區深度轉型的當下,馬明哲的“俠客夢”是——公司致力於成爲國際領先的科技型個人金融生活服務集團;那麼,管理層換崗不久、再出發的國壽與人保而言,王濱與繆建民將會有怎樣的夢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