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焦慮,總有說不完的話題。頭髮一把一把掉,髮際線越來越靠後,焦慮;隔壁老王換了大房子,老王的兒子考試得了第一,焦慮;學區房到底換不換,換,沒錢,不換,不甘心,焦慮……

作家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中寫道,“生活就是用一種焦慮代替另一種焦慮,用一種慾望代替另一種慾望的過程”。焦慮和生活是如影隨形的,完全擺脫焦慮是不可能的,除非是人類不復存在了。

焦慮是很奇怪的東西。王健林說“先定個小目標,賺它一個億”的時候,你不會焦慮,你只會想,有錢人,站着說話不腰疼;但當你的好朋友突然談成一筆大單,獲得10萬獎金的時候,你反而會焦慮。1個億不會讓你焦慮,10萬纔會,看來讓你焦慮的並不是別人賺了錢。到底是什麼讓你焦慮呢?

隔壁老王又讓你焦慮?試試“阿Q精神勝利法”,趕走焦慮很容易

01 焦慮從哪裏來

古往今來的哲學家、心理學家、社會學家都在關注焦慮的話題。以前,物質生活極度匱乏的時候,人們反而不會焦慮。焦慮似乎是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衍生出來的。

  • 物質生活進步的衍生物
1959年,美國在莫斯科辦了一個展會,展示美國在科研和物質方面的成就,還專門複製了一個樣板房,還原美國普通工人家庭的生活情況。當時的樣板房是這樣的:地上鋪滿地毯,客廳擺放了電視機,有兩個廁所,有中央取暖器,還有洗衣機,烘乾機和冰箱。蘇聯媒體都認爲美國在撒謊,美國人的生活不可能這麼先進,這麼愜意。當天晚上,尼克松在蘇聯電視臺發表演講,他巧妙的宣傳了美國生活的優越性。他說,現在美國人有5600萬臺電視機,1430萬隻收音機,有3100萬美國家庭購買了自己的房子,他們還每年能買9套正規的衣服和14雙鞋子。赫魯曉夫坐在尼克松身邊,嘴裏嘟囔着:放屁,放屁。 ——阿蘭·德波頓 《身份的焦慮》

尼克松沒有撒謊的,當時的美國確實是達到了這樣的生活條件,物質生活的進步有目共睹。但尼克松沒有提到的,是美國人日益加深的焦慮,他們對自己身份的焦慮不斷加劇,他們越來越在意自身的重要性、成就和收入。

隔壁老王又讓你焦慮?試試“阿Q精神勝利法”,趕走焦慮很容易

  • 渴望被人關注,得到別人認可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寫道,“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辛苦勞作、來回奔波到底是爲什麼?被他人關注、被他人關懷,得到他人的同情、讚美和支持,這就是我們想要從一切行爲中得到的價值。”因爲渴望被人關注,所以纔有了辛苦勞作的動力。

和亞當·斯密的說法異曲同工的是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中的論述。他說,“如果可行,對一個人最殘忍的懲罰莫過如此:給他自由,讓他在社會上逍遊,卻又視之如無物,完全不給他絲毫關注。如果我們周圍每一個人見到我們時都視若無睹,根本就忽略我們的存在,要不了多久,我們心裏就會充滿憤怒,我們就能感覺到一種強烈而又莫名的絕望,相對於這種折磨,殘酷的體罰將變成一種解脫。”

隔壁老王又讓你焦慮?試試“阿Q精神勝利法”,趕走焦慮很容易

人之所以渴望得到關注,是因爲人類對自己價值的判斷有很多的不確定性。阿蘭·德波頓認爲,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的自我感覺和自我認同完全受制於周圍的人對我們的評價。

越焦慮的人,越在意別人的評價,因爲在他們看來,別人的評價決定着自己的價值。自己的行爲可以控制,別人的看法和評價卻無能爲力,所以只能眼巴巴的看着,猜着,混雜着焦慮。

  • 比照羣體的差異

阿蘭·德波頓說,“有些人的生活勝過我們千倍萬倍,但我們能心安無事;而另一些人一丁點的成功卻能讓我們耿耿於懷,寢食不安。我們嫉妒的只是和我們處在同一層次的人,即我們的比照羣體。世上最難忍受的大概就是我們最親近的朋友比我們成功。

這樣就解釋了,爲什麼王健林賺1個億我們不會焦慮,但朋友發的小橫財反而滋生我們的焦慮。這也印證了孔聖人的一句話——“不患寡而患不均”。

可以一起忍受貧窮,開心的嬉笑怒罵,苦中作樂,但一旦有一個人發達了,很遺憾,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不是因爲窮,不是因爲富有,而是因爲不均。

在《富裕社會》中,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恩說,“只要一個人的收入明顯低於周圍人,即使對生存而言已經綽綽有餘,但他依然爲貧困所困擾。他們缺乏社會所規定的最低的體面要求,因而他們不能完全逃脫被社會定義爲不體面的命運。”

隔壁老王又讓你焦慮?試試“阿Q精神勝利法”,趕走焦慮很容易

02 給精神勝利法做加法,幫你減輕焦慮

無論焦慮到底來自於哪裏,焦慮的產生,歸根結底是對自己的不認同。不認同自己,所以需要得到別人的關注,需要進行比較,來證明自己。焦慮是無所不在的,無法完全擺脫的,但人類依然有辦法,讓焦慮對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這點在魯迅筆下的阿Q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阿Q不算是個正面人物,他擅長自我安慰,他也會欺負弱小,轉移自己被欺負的痛苦。阿Q的精神勝利法固然有很多詬病,但仍然有很多可取的部分,可以在焦慮橫行的現代社會,減輕我們的焦慮。給阿Q的精神勝利法做加法,幫你減輕焦慮。

  • 加法1:認同自我,提高自尊

自我認同,也就是自尊的程度。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認爲,自尊就是一個人實際的成就和自己期待之間的比率。這個簡單的比率,也給出了提升自尊的兩種策略:努力取得更多的成就,或者降低對自己的期望。

成就的取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但降低自己的期望,卻是比較容易實現的,這點和阿Q的精神勝利法很相似。

隔壁老王又讓你焦慮?試試“阿Q精神勝利法”,趕走焦慮很容易

降低期望,並不是讓我們不要有期望,而是要有合理的期望。比如,作爲媽媽,孩子學音樂,我也幻想孩子能成爲莫扎特第二,但這只是幻想,我不能把這個作爲我的期望。我只是期望孩子,能通過音樂豐富自己的生活,給情緒多一個出口。

威廉·詹姆斯認爲,對自己滿意,並不是說在任何領域都必須取得成功。有的失敗並不會給人們帶來羞辱,只有那些我們認爲關乎我們自尊和成就感,且我們全力以赴去努力的事情,失敗了纔會讓我們羞愧。所以,給自己設定的目標不同,即使結果一樣,帶來的對成功和失敗的解讀也是不一樣的。

  • 加法2:理性的盒子

阿Q的精神勝利法,缺少理性,更像是一出鬧劇。能幫我們減輕焦慮的精神勝利法裏,需要加入理性的盒子。

對他人言論的過分關注會引發焦慮,但人是社會人,誰也無法擺脫社會環境而存在。所以,具有對他人言論進行理性分析的能力,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技能。

隔壁老王又讓你焦慮?試試“阿Q精神勝利法”,趕走焦慮很容易

不管外界的觀點是積極還是消極,都可以用邏輯的思維去分析它們,合理,就接受,不合理,就過濾掉。《沉思錄》的作者,皇帝兼哲學家馬庫斯·奧樂說,“你的品質並不取決於他人的評價。自我形象應該建立在自己的分析之上。是否每個人都會輕蔑我,這是他們的事。而我自己的事,就是保證沒有做過或沒有說過任何可以遭人污衊的事。

給阿Q的精神勝利法,加上自我認同,加上理性的盒子,就能成爲減輕焦慮的利器。

03 減輕焦慮,有利於親密關係

減輕了焦慮,不但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在親密關係的處理上還會讓你更加的遊刃有餘。

在和配偶或愛人的關係上,如果你對自己有認同感,就不會在親密關係中處於被動地位。很簡單,你肯定不會糾結“我和你媽掉水裏,你先救誰”的問題。因爲你不需要愛人用先救你來證明你的重要性,也不會每天糾結“愛不愛我”的問題。

有自我認同的人,也不會把希望完全寄託在別人身上,不會沉浸在“望夫成龍”、“望子成龍”的不合理期望中不可自拔。合理的期望,理性的分析,即使還是眼前的生活,你也看到詩和遠方。

隔壁老王又讓你焦慮?試試“阿Q精神勝利法”,趕走焦慮很容易

固然焦慮是不可避免,和生活如影隨形的,但這也不是讓我們不努力去克服焦慮。通過了解焦慮,瞭解慾望,我們在努力奮鬥的過程中才會更明確,任何一個目標的達成都不是一勞永逸。時刻做好焦慮來襲的準備,用阿Q的精神勝利法,加上合理的期望和理性的分析,你就能減輕焦慮,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當你不再需要依靠外界的肯定來了解自己,你就會釋然,頭髮稀少就稀少,你還是你;隔壁老王換房就換房,又不會影響你;學區房能換就換,換不起就換其他的方式養育孩子。條條大路通羅馬,何必單戀一枝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