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山東的方言用「俺」的都挺多,具體到本地,「俺」用的比「我」多。用「我」一般是表示強調的意思。

其他地方,知道東北話用「俺」。我想知道的是,北方其他地區用嗎?比如山西陝西一帶乃至西北地區至於南方方言,我知道四川話只用「我」,是不是南方方言沒有用「俺」的?


西南官話常鶴片有「俺」,讀陰去(或陽平,兩個調類屬同一調值)。也可以做複數後綴,如我俺=完(我們)。主要是常德話用我俺(完)表示「我」,完俺表示我們。澧縣話可以直接用俺表示我。


北方官話區以外的其它地方沒有見過,下面講下猜想的原因。民科理解供參考,有專業人士請詳答。

語言都是先有音後有字,而音是不斷在變化的,為了記錄音變用的字就變了。音變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區都可能發生,古音和今音不同,南音和北音不同,所以在不同時間或地區出現的有繼承關係的字,寫在某時某地的書上就可能變成了不同的字。

下面是幾個常用的第一人稱在《廣韻》和《中原音韻》中的讀音:

吾 廣韻:五乎切 中原音韻:疑母魚韻我 廣韻:五可切 中原音韻:疑母歌韻卬 廣韻:五岡切 中原音韻:疑母江韻俺 廣韻:於驗切 中原音韻:疑母監韻

可以看出或聲母或韻母都存在相同或相近,最早可能是同一個底層字。(但由於人稱代詞的比較常用,也有可能都選用比較簡單的讀音而導致近似。這裡不分析。)

廣韻「五」和中原音韻「疑」的聲母應該是對應今天的聲母「ng」,在現在的普通話里聲母「ng」消失了。但在方言中第一人稱有客家話和部分贛語讀ngai、粵語讀ngo、吳語和一些湘語讀ngu、陝西話讀nge、也有些地方應該音變成ngan,便借用「俺」字表示。但因為「ng」聲母的消失就變成了現在所讀的「an」。但這些音的源頭應該都是出自「吾」和「我」。

在不同區域大家各自走了不同的音變之路,其它區域沒有出現「an」這一音也是正常的。


克丘亞語的動詞人稱和青語青島話的人稱代詞對比著來看——

-ni:我

-nki:你

-n:他

-nchik:咱(讀 zen)

-yku:俺

-nkichik:恁

-nku:他們

注意,自然語言總有不規則的時候,青語的「他們」是七大人稱中唯一雙音節的,青語雖然有「俺」和「恁」,但並不使用對應的「怹」這種縮合形式!

再用 wasi(房子、家)加各種屬格人稱跟青語對比——

wasiy:我的房子,俺家*

wasiyki:你的房子,恁家*

wasin:他的房子,他家

wasinchik:咱的房子,咱家

wasiyku:俺的房子,俺家*

wasiykichik:恁的房子,恁家*

wasinku:他們的房子,他們家

「房子」是「物性」的,「家」是「人性」的,因此屬格的表示方法不一樣,注意人性名詞的一、二人稱不分單複數,都用複數形式,因為一般一個家裡不止一個人,一對兒爸媽也不止有一個孩子,一所學校、一個班裡當然也不止一個學生了~~


東北話用俺一般只限於「俺們家」「俺們村兒」這類模糊了單複數區別的領屬結構。
我們河南信陽地區有「俺」,但是和「我」用法上有區別,「俺」在我們當地指形容詞性物主代詞「我的」,比如俺家、俺哥,不會說成我家、我哥。只作為人稱代詞時不用俺,比如我來了,不說俺來了。普通話普及以來,年輕人用「俺」的更少了,進一步趨向用「我」!


俺:第一人稱所有格,與其複數。 我的,我們的。我們。

我:第一人稱單數主格,賓格。 我。

恁:第二人稱所有格,與其複數。你的,你們的。你們。

你:第二人稱單數主格,賓格。你。

希望以後電視上模仿河南話的能了解這幾個字的不同。。。不然就像英語該用「My」 「Our」或 「We」的時候統一用了「I」一樣彆扭。


「俺」初見於宋人詞:好恨這風兒,催俺分離。

以及金人的兩種諸宮調。

宋金白話文獻里的俺只是取奄聲來諧「我們」的合音。


俺老孫?


遼寧撫順啊,花司馬他們家是天天說俺的。
你知道闖關東吧,然後你再想想東北人真的說俺?


河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