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蘇州工業園區牢固確立“環境立區”“生態立區”的發展思路,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探索構建以綠色、循環、低碳爲特色的工業共生體系,探索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量質齊飛的路子。

 

2017年園區單位GDP能耗爲0.254噸標煤/萬元,大大優於2017年國家平均0.65噸標煤/萬元的水平,並低於美國等發達國家水平(0.281噸標煤/萬元);單位GDP新鮮水耗爲2.87立方米/萬元,與2016年相比降低9.5%,園區由此躋身全國首批“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

 


推進綠色發展 實現經濟與生態高質量發展


數據顯示,2017年園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88.11億元,同比增長7.2%,在經濟穩步發展的同時,園區的空氣質量也出現了明顯改善:2017年,園區環境空氣質量全年優良天數249天,優良率68.3%,相較於2016年同比提高2.5個百分點,其中顆粒物(PM2.5)濃度同比2016年下降了15.2%;首要污染物仍然爲O3。水環境質量方面,太湖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繼續穩定達到III類水標準,達標率100%,省控河流斷面達標率100%;陽澄湖水源地也順利通過國家達標驗收,納入考覈;此外,園區主要地表水體包括金雞湖、獨墅湖、婁江和吳淞江等水質均優於2016年,總磷、總氮濃度持續下降。聲環境質量總體穩定,功能區環境噪聲2類區晝間、4a類區晝間均符合標準,且總體較2016年有所下降。土壤環境質量方面,園區13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檢測結果全部達到《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二級標準。

 

2017年,園區大力發展高端高新產業,打造“2+3”特色產業體系(“2”:電子信息、機械製造等兩大主導產業;“3”: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納米技術應用等三大特色新興產業),截至2017年底累計吸引外資項目4800多個,實際利用外資300億美元,92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區內投資了156個項目。主動對接“中國製造2025”,園區大力發展智能製造,促進“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動製造工廠向企業總部轉型,目前擁有各類外資研發機構161家,經認定的省級總部機構39家、佔全省20%。加快高端項目集聚,2017年新增先進製造項目390個、外資服務業項目230個、科技研發項目500個,碩騰動物疫苗等重大項目落戶,耐世特等亞太研發中心或管理總部進駐。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蘇宿工業園區、蘇通科技產業園、蘇滁現代產業園、霍爾果斯開發區、蘇相合作區等“走出去”項目進展良好,園區發展經驗和模式得到較好複製推廣。

 

在大力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園區還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循環經濟和節能低碳產業。在界浦路西、滬寧高速南、出口加工區B區西北側地塊啓動了處置能力3萬噸/年的危廢處置項目;喬治費歇爾汽車、尚美國際等單位入選蘇州市2017年度工業循環經濟示範企業;2017年園區工業固體廢物(含危險廢物)綜合利用(回收和循環再利用等)率達到82.38%,比2016年(70.4%)提高了10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與重點煤炭消費企業簽訂控煤責任狀,逐年降低園區用煤總量;聯合蘇州市節能監察中心對納入使用S91997年前投運)及以下型號高耗能配電變壓器(被列入淘汰目錄)的14家企業開展節能監察,截至2017年底14家企業全部完成淘汰工作。繼續督促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送工作等。在能源領域節能低碳方面,深化能源審計,將能源審計範圍擴大到園區143家年耗能1000噸至5000噸標煤的企業,幫助企業降低能耗、提高用能管理能力。組織動員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節能低碳能力建設,經過甄選並下達年度工作計劃,全年開展能源管理體系建設企業達到4家。繼續推廣分佈式光伏項目、分佈式天然氣項目、區域微網項目和儲能項目。組織開展園區熱網互聯調研、編寫蘇州工業園區熱網互聯調研報告等。

 

節能減排,從身邊做起。園區在交通、社區等領域均開展了大量的節能低碳推廣與實踐,包括引導和支持園區電動汽車充電設施運營工作,進一步規範了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與運營。繼續開展園區低碳社區試點建設工作,輔導5家試點社區按照低碳試點社區驗收要求進行驗收審查。

 


實施生態工程 打造美麗宜居新園區


康美包是蘇州一家生產食品包裝的外資企業,去年企業投資上千萬元購入處理設施,在每臺印刷機上都安裝了廢氣收集和傳輸系統,再經過高溫焚燒、氧化統一處理,使得廢氣VOC含量大幅下降,比歐洲排放標準還要低一半。

 

園區堅持生態優先,每年實施一批重點生態治理項目。2017年,園區下達了51項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工程項目,重點項目分爲基礎設施建設、環境衛生和綠色交通體系建設、綠色建築與清潔能源推廣、生態修復治理、污染減排與節能和環境管理能力提升六個大類,明確了全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工作。具體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綠色建築與清潔能源推廣、生態修復與治理和環境管理能力提升4個類別中的一污廠存量污泥處置、天然氣分佈式能源站項目等5項子任務,車坊生活垃圾中轉站、餐廚垃圾處理廠等7項子任務等。

 

同時,園區不斷提升環境執法信息化水平,完成了移動執法手機客戶端開發,升級了移動執法系統。提高環境應急處置能力,積極落實《蘇州工業園區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要求,整合園區環境應急處置資源,建立了應急人員、物資、專家庫,並定期開展重點區域環境應急演練。此外,園區還強化企業環境管理水平,開展了第二期重點企業環境管理人員能力認證培訓,共有45家企業490餘人次參加培訓;完成了79家企業環境應急預案備案工作;完成了2家重點環境風險企業環境安全達標建設。

 


全力推進“263” 解決一批羣衆關心突出環境問題


自“263”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園區全面貫徹落實省、市“263”專項行動部署,以中央環保督查問題整改爲契機,大力推進“263”專項行動,努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解決一批羣衆關心的突出環境問題,持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2017年全年,園區完成了25家涉及危險化學品生產、使用、儲存經營企業的現場審覈,拆除4家企業的化工生產線,完成了9家企業的技術改造;完成了79家“散亂污”企業整治,關停73家,提升改造6家。大氣污染減排與防治方面,編制了2017年大氣污染物減排方案,完成64家企業VOCs整治任務;對在建地塊開展揚塵治理專項檢查,開具提供整治單33份。水污染綜合整治方面,出臺了《蘇州工業園區水源地保護區管理辦法》,推進陽澄湖水源地達標建設及保護工作;開展對列入市整治考覈清單的4條黑臭河道和19條疑似黑臭河道的整治工作。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編制完成了《蘇州工業園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完成三木化工、雅士利等地塊的土壤調查工作;委託第三方機構開展了土壤環境現狀調查及土壤環境質量評價;針對重點企業開展了土壤中期評估。危險廢棄物資源化與減排方面,組織開展2期危廢規範化管理培訓;推進庫存減量化工作,削減庫存近兩千噸;開展規範化達標建設專項行動,共檢查企業200餘家,並督促其整改到位;完成了危險廢物焚燒項目環評審批工作。

 

今年,園區根據省市要求,結合自身實際,梳理出了水環境治理、大氣環境治理、土壤環境治理、生態修復和保護、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環境風險防範能力提升行動等7個方面17個重點項目,預計投資7.6億元。下一步,圍繞目標任務,園區將全面落實省市“263”專項行動部署,下更大決心、採取更爲有力措施,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爲推進“兩聚一高”、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做出應有貢獻。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中國企業報》匠心推出:《中國園區融媒體週刊》,每週一期,適合單位全年訂閱。全單位閱讀,園區招商信息全拿到!諮詢電話:68701050


【週刊介紹】


《中國企業報》由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主辦,以企業和企業家爲報道對象的中央級媒體,是國務院國資委系統最重要的新聞信息平臺,是爲地方經濟發展、產業園區招商、特色小鎮建設和企業經營發展服務的專業化智庫型傳媒。《中國園區融媒體週刊,站在宏觀經濟發展的角度透視微觀經濟與園區發展的關係,通過對“一帶一路”的國內外產業園區及企業的觀察,以產業發展和產業園區規劃、扶持方案、招商引資等爲重點,進行調查和持續跟蹤研究。在深入分析園區產業模式的基礎上,對園區信息和企業信息進行分門別類提煉彙總,爲園區提供“最新、最重磅、最全面、最有價值”的動態信息。

 

《中國園區融媒體週刊以服務產業園區爲核心,提供豐富、深度、針對性的服務信息。每週一期,全年約50期,每期約100頁(A4),以PDF形式發送給單位郵箱或指定微信。提供在週報中可添加單位定製名稱和LOGO的服務,適合以單位名義直接快印成紙質版分發至各科室,也可通過手機閱讀,幫助整個單位全部人員第一時間掌握全國產業園區及企業動態。《中國園區融媒體週刊面向全國園區、企業、第三方機構訂閱,可以幫助企業快速找到合適園區便捷落地,同時讓全球產業園區高效精準地找到優質企業和企業落地需求,以極低成本有效提高園區、企業與第三方機構之間深度業務交流、投資合作!


【內容特點】


《中國園區融媒體週刊分爲七大板塊:


●《重磅/專題》與園區發展相關的重大事件,重點園區發展招商案例介紹及經驗分享。

●《政策速遞》業內專家對國家政策、區域政策及行業相關政策進行分析解讀。

●《園區必讀》精編國內外產業園區行業發展現狀及盈利模式,提供最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新聞動態》園區最新發展動態及新聞速遞。

●《企業與園區》企業點評園區的服務、提出對園區的需求、講述與所在園區的故事。

●《產融結合》解決產業園區發展中的融資問題、管理問題、服務問題及產業升級。

●《項目信息》企業投資需求、企業投資方向、企業投資項目、企業發展戰略與外遷、擴張計劃等。




《中國園區融媒體週刊》每年訂閱價格9800元(自訂閱日起,一整年。比如今年7月2日-明年7月1日)。

每週一期,全年約50期,每期約100頁(A4),以PDF形式發送給單位郵箱或指定微信。

訂閱熱線:010- 6870105068701052

聯繫人:樑女士劉先生

郵箱:[email protected]

 

【匯款信息】

單位名稱:《中國企業報》股份有限公司

開戶銀行:華夏銀行北京車公莊支行

單位賬號:10282000000248270

融媒體週刊訂閱(請點此鏈接


 



峯會主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企業活力,推動園區轉型


參會報名請點此鏈接》》


中企君薦讀



三十年正芳華,青春正好——《中國企業報》成立30週年特別奉獻


2018兩會特別報道——《中國企業報》採訪報道了近百位部委領導、院士和企業家代表委員,還重點採訪報道了近百位擔任地級市市長書記的代表委員。


聚焦全國兩會——中國企業報2019兩會專題報道

 

----------------------------------

本文選自蘇州工業園區發佈。編輯:米果。

本平臺尊重文章原作者的辛勤勞動和原著版權,如您對我們的文章存在異議,歡迎後臺聯繫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回覆處理。

在這個時代,我們以傳播信息、分享知識爲已任。微信關注中國企業報公號:zgqybnews,關於財經你想知道的這都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