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7日,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果殼承辦的“我是科學家”演講第十期在北京市77文創園劇場成功舉辦。中國科協科普信息化處副調研員範宣濤出席活動。活動現場,演講嘉賓分別從公衆最關心的地震預測、營養、女性孕產健康、預防接種、信息傳播等角度,用深入淺出的講述,爲公衆現場破解諸多經典謠言,普及了實用的科學知識。


演講嘉賓。左起:申旭輝、何麗、孫美平、趙紅和汪凱


地震每天都在發生。而大衆最關心的話題是:地震到底能否被提前預測?在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總工程師,“張衡一號”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申旭輝的觀點是:“地震預測是個純自然科學問題,自然科學問題是必然有解的,否則就是不可知論——只是,這個解在哪、怎麼解,這是我們作爲科學家要去追求解決的。”

 

申旭輝的演講主題是《張衡一號衛星:換個角度看地震》。“地震科學屬於觀測科學,應該儘可能多的獲取震例做基礎,來檢驗和發展所謂的預報方法或預測方法——發射衛星是最有效的試驗手段之一。”

 

演講嘉賓申旭輝:《張衡一號衛星:換個角度看地震》


在演講中,申旭輝介紹了我國第一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衛星漫長的籌備過程以及已經獲取的數據和成績,並以兩段充滿科學人情懷的文字作結:“十五載嘔心瀝血,讀數據,窮機理,鑽技術,百千同仁竭力鑄造張衡星;五千天殫精竭慮,問名師,找外援,尋後生,幾代學者聯手共圓科學夢。”


演講嘉賓申旭輝:《張衡一號衛星:換個角度看地震》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何麗演講的主題是《生酮飲食減肥?鹼性食物養生?……別再被這些營養謠言騙了》。大學畢業後,何麗從事了7年臨牀工作,然後是23年的營養科研。最近十多年,她花了很多時間投入科普,破解營養和食品方面的謠言。

 

網絡上流行的一些“食物養生理論”,看似很關心民衆、提供一些知識,其實都是謠言,存在誤傳和誤讀。比如,號稱低碳水、可以控制體重的“生酮飲食”迎合了許多人的需求,風靡一時。但何麗在演講中指出,“生酮飲食”最初被用來治療兒童“難治性癲癇”,它的原理是轉變身體的供能物質。此方式雖然可以消耗脂肪,但並沒有長期檢驗的證據,也未受到專家的普遍認可。因此,不但無助於健康,反而會帶來很大隱患。


演講嘉賓何麗:《生酮飲食減肥?鹼性食物養生?……別再被這些營養謠言騙了!

 

在演講中,何麗還分享了平衡膳食的“十個拳頭”原則,呼籲人體必須的營養素一樣都不能少。此外,還要注重適當運動,用以保證蛋白質的分解與修復。“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要抵制謠言,不聽不看不傳,更不要去相信。如果我們的健康素養都提高了,用科學來武裝自己、指導生活,生命的結局也會不一樣。”

 

演講嘉賓何麗:《生酮飲食減肥?鹼性食物養生?……別再被這些營養謠言騙了!》

 

我們需要坐月子嗎?傳統月子的禁忌合理嗎?懷孕期間就得“多吃少動”嗎?……在題爲《生娃必須坐月子?聊聊那些女性孕產健康的誤區》的演講中,北京協和醫學院護理學院教授、臨牀護理學系副主任趙紅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對公衆們普遍疑惑的孕產問題做出回答。

 

在她看來,產褥期的休息非常必要:產婦身體各個器官需要一段時間來恢復到未孕狀態,同時還要哺乳,比較辛苦。但傳統“坐月子”的禁忌則是不合理的。“其實這些禁忌的由來和我們以前的生活條件有一定關係,比如說,以前我們住的房子可能保暖性能不是很好,還有熱水不是很方便,產婦出汗比較多容易着涼。”


演講嘉賓趙紅:《生娃必須坐月子?聊聊那些女性孕產健康的誤區》


但是,懷孕“安胎”和產後“休息”不等於靜躺。趙紅十分肯定孕期和月子期間的運動:孕期活動有助於日後分娩,還可以緩解頸肩痛腰背痛;產後活動則可以促進身體恢復,預防下肢靜脈血栓。但她也指出,運動要根據個人情況,講究方法、循序漸進。“我們能夠幫助女性朋友順利渡過懷孕、分娩這個對她們來說有特殊意義的一段時間,最終有這樣母子相依的溫馨畫面,這就是我眼中的科學之美。”


演講嘉賓趙紅:《生娃必須坐月子?聊聊那些女性孕產健康的誤區》

 

疫苗不但是新生兒的保護者,也是每個人的保護者。人在一生中,會接種很多疫苗。但也有時候,當一些和疫苗有關的負面新聞或謠言爆出,大衆就會產生“疫苗猶豫”,希望確認疫苗的安全後再決定接種。“但是,有些疫苗的接種具有季節性,如果還沒有接種就暴露在病原下,就可能感染得病——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醫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九三學社中央醫藥委員會委員、首都健康科普專家孫美平帶來的演講主題如她的觀點一樣:《你可能聽過很多疫苗謠言,但我要說:接種疫苗是防控傳染病最有效的手段》,在演講中,她特別呼籲:不要因爲“疫苗猶豫”錯失了預防接種的機會。


演講嘉賓孫美平:《你可能聽過很多疫苗謠言,但我要說:接種疫苗是防控傳染病最有效的手段》


參加工作36年來,孫美平見證了我國預防接種領域的巨大進步。“乙肝疫苗”的發展可以被視作這些進步的一個縮影。


“我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還沒有乙肝疫苗。”在演講中,孫美平以“乙肝疫苗”爲例,梳理了我國預防接種工作取得的成就。“我們國家的兒童乙肝控制在全世界都是有目共睹的,而且受到過世界衛生組織的表彰。現在,疫苗可預防的疾病越來越多,隨着科學技術進步和疫苗生產工藝的提升,疫苗越來越安全,作爲一個預防疾病的醫務工作者,我感到挺自豪的。”

 

演講嘉賓孫美平:《你可能聽過很多疫苗謠言,但我要說:接種疫苗是防控傳染病最有效的手段》

 

在題爲《“不信謠、不傳謠”——爲什麼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演講中,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汪凱分享了與“科學謠言的社會傳播”有關的故事。

 

爲什麼科學傳播不能像科學研究那樣理性?“謠言在傳播速度、級聯深度、規模和最大廣度等各方面都比真消息更強。”在汪凱看來,此類現象的產生,與人們眼裏的“新聞價值”有關:無論對於新聞從業者還是普羅大衆,“真”都不是人們傳播信息的唯一理由。事實上,在複雜的社會傳播過程中,科學報道要經過多次選擇、加工與制約,信息難免出現改寫和誤傳。

 

演講嘉賓汪凱:《“不信謠、不傳謠”——爲什麼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我們能爲“減少謠言”做些什麼?汪凱的觀點是:“長遠來看,與其忙於撲殺謠言或是懲治造謠傳謠者,不如改善產生謠言的土壤”。具體來說,就是要增加高質量的科學信息供給,反思和改進科學傳播,進行科學與人文的對話。“科學除了拓寬知識邊界外,也改變了人們對世界認識的方法;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被科技所塑造。”


演講嘉賓汪凱:《“不信謠、不傳謠”——爲什麼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主題演講結束後,中國科協科普信息化處副調研員範宣濤爲現場科學家頒發聘書並進行合影留念,並希望活動能在科學家羣體中形成示範效應,讓更多科學家來到“我是科學家”舞臺,分享和講述自己的科學故事,向公衆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

 

中國科協科普信息化處副調研員範宣濤爲現場科學家頒發證書。

 

未來,“我是科學家”系列演講將會持續舉辦。“我是科學家”內容平臺將聚集更多科學家、科技工作者,一同探索科普之路,建築完善的科普傳播體系。


接下來,5位科學家的回顧視頻也將逐步放出,請繼續關注我們。在“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後臺回覆“演講”,或者點擊菜單欄“演講”,即可看到更多科學家演講。


這期活動沒能入選的粉絲們不用難過,掃描vphoto二維碼,查看現場精彩照片。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喜歡就點個“在看”


【拓展閱讀】“我是科學家”年度盛典“科學與你,探尋萬物的聯結”圓滿落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