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達木

  首發丨騰訊佛學

  和一位朋友聊天,聊到了“善”,他說,真是感覺有時候“好人、善人不得好”,用我們常說的話就是“善人被人欺”、“善人沒好報”。

  我反問:“那一個善良的人就不用再善了嗎?”

  他說:“也不能這麼說。”但確實有一些善人,在自己的善良遇到不公的時候,要麼生氣,要麼無助。

  最後,我們有個一致的觀點:善良,要有力量。

  這讓我想起我的老師。他曾經和我說:“佛教是用來護善的,一個善良的人遇到了佛教,這份善良也就有了力量。”

  這句話我一直銘記於心。

  每每靜下心,我就思考老師這句話。他在說這句話的時候,不論眼神,還是語氣都非常悲憫,也很智慧。他言談舉止似乎都在告訴我:佛教確實有力量護善。

  這已經是15年前的話了,多的話他也沒再說。如今,揣摩了15年,似乎有點明白了老師的話。

  佛教中的善,一定是源於慈悲的

  慈悲的對象是衆生,慈悲的涵義是“拔衆生苦,與衆生樂”。一位大善人,心中要有衆生,要幫衆生拔除痛苦,要給衆生帶去快樂。

  爲什麼要“拔”,因爲“苦”已經在衆生的心中生起了“根”。而在拔除“苦根”的過程中,會更“苦”,更“疼”。

  拔苦的同時,也要與樂,這都是對衆生而言的。

  有一位出家師父說,在每天早晨醒來的時候,念一聲“願一切父母衆生離苦得樂”,也是一種重要的修行方式,因爲這是對相續慈悲心的一種培養。而相續的慈悲心一定能給人的善注入持續的力量。

  佛教中的善,一定是源於智慧的

  智慧的對象是自己。佛教界流行一句話: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爲什麼有了智慧就不起煩惱了?因爲智慧讓我們明瞭。

  有了智慧,我們可以區分善惡,明白事理,洞達因緣,心明眼亮。知道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事什麼時候做,哪些事什麼時候不做。

  有些時候我們的善良可能是沒有智慧的,好心也可能辦壞事。

  比如衆所周知的放生,有人熱衷於放生,在不瞭解當地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的情況下,放生一些原本不適合當地環境生存的物種,或放生一些入侵性的物種,從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受到批評後還覺得受委屈了。

  實際上,這是沒有智慧,有了智慧,知道錯了,也就不會煩惱,也就有了力量。

  佛教中的善,一定是離於執着的

  生活中很多善良的人,做了善事,反倒裝一肚子苦水,覺得自己受了很大委屈。這其實是沒有離開執着。

  善人做善事,理想的心態是:幫人不求回報,做善事不求回報。

  好多人幫了別人,總希望別人有所回報,如果沒有回報,就怨天憂人,這其實都是執着。

  《金剛經》中,釋迦牟尼佛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只有這樣,才能“降伏其心”,才能“安心”。

  用一顆善心去幫人,爲什麼非要求回報呢?別人有所回報,你會快樂;沒有回報,你會痛苦。所以,我們不要把自己的心“住”到這相上。

  只有基於慈悲、智慧而不執著的善良纔是有力量的善。

  我們應當擴充自己的善良之心,用慈悲來滋養,用智慧來澆灌,使其增長而不執着,自然也就明白了佛教爲什麼能夠護善了。

  “時光萬物,善興千秋。”這就是善的力量。

  本文爲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聯繫授權。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