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人類一直在海洋和宇宙兩個領域中探索,尤其是隨著航天科技技術的發展進步,各國從未停止過探索外太空的腳步。

空間站又稱為「太空站」,是可供多名宇航員巡航、長期工作和居住的載人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拉開了人類航天時代的序幕。前蘇聯宇航員、大名鼎鼎的加加林,於1961年4月12日,乘坐前蘇聯「東方號」飛船,環繞地球飛行了一圈,歷時近兩個小時,成為第一位進入太空的人。1971年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個太空站,1983年又發射了一個。1986年前蘇聯發射了更大的太空站「和平」號。美國1973年利用「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剩餘物資發射了「天空實驗室」太空站。

可以看到,人類在探索外太空的領域一直在進步。面對如今資源過度被消耗的地球,科學家們就一直在找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離約為38.44萬千米,火星距離地球至少5500萬公里,人類到達火星需耗時至少7個月。曾有過新聞稱火星是人類移居外太空的首選,並且埃隆·馬斯克還提出了火星移民計劃,有將近8萬多名志願者申請。美國宇航局科學任務理事會副主任託馬斯·佐伯琴也曾發推特表示,月球到地球之間的距離很近,月球上水冰的出現可以使月球成為人類進行深度太空探索的「加油站」,甚至能幫助人類在月球上建立長期或永久基地。

那能否真的像《星際迷航》、《星際穿越》中一樣,未來人類移居外太空呢?

答案是未來的科技是有可能的,但現在目前還不行。

因為無論是移居月球火星,還是天文學家瑪格麗特·特恩巴爾博士總結出「最適合生命生存的四個星系」,欠缺的條件依舊很多。

首先便是無論月球還是火星,都必須符合人類生存居住的條件,哪些條件呢?水、空氣、食物、溫度,缺一不可。金星的溫度太高,火星的大氣壓太低,月球沒有氧氣。除此以外,即便能夠到達這些星球了,生存又是一個問題。這些星球的土質土壤不一定適合種植,美俄等國已在空間站上培育了豌豆、小麥、玉米、稻穀、洋蔥、蘭花等100多種植物,果蠅、蜘蛛、魚類等動物在失重狀態下也可以生長、繁育。如果這種技術能應用到未來星球上,人類的生存問題就容易解決了。移居太空是一項重大工程,需要長久的探索甚至可能還需花費千年,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但未來的科技幫助人類移居外太空還是存在可能的。


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不單單需要解決理論上的問題,在具體建造過程中也是極度困難的。

從上世紀開始進行的國際空間站項目就能看出,從1983年美國提出這個想法前前後後將近用了30年(到2011年12月份,準確的說法是邊使用邊安裝)才完全組裝完成。空間站確實很龐大,光質量就達到近370噸。

但是這要是和星際迷航中的太空站來比,國際空間站只能算是個一個小小的配件。我們知道在電影中,空間站只要有兩類:一個是軌道空間站(和目前人類的差不多)還有一個是深空太空站(如同太空移動堡壘)

對於軌道空間站,應該叫做太空港,它常年環繞行星運作,大的甚至能停泊星艦。主要功能是物資的儲備運送以及人員的生命保障。在電影中,人類的科技已經非常發達,從地面送物資去軌道上,是非常輕鬆便捷的,但僅僅這項技術,在目前看來依舊是非常困難的,做不到非常廉價的運送。

還有就是深空太空站了,這個基本是遙不可及的事情了。每次物資的運送都至少達到第二宇宙速度,不然太拖延時間了,如果要像登月那樣,繞啊繞的不斷的變軌,達到「省力」的效果是不可能的。並且好要解決通訊問題,這些堡壘常年漂泊,雖然電磁波速度很快,但是也有延遲。所以說深空太空站的建造前提是,我們人類至少在大部分行星有據點或軌道空間站。

總的來說,建造的第一難點就是建造物資的運送問題,如果還像國際空間站那樣,估計造一個電影裏的太空站得花上幾個世紀之久。

歡迎關注賽先生科普~謝謝,順便點個贊哦

早在1969年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傑拉德·奧尼爾,就開始了人類建造太空城的構想。在奧尼爾的構想中:太空城由一對圓筒組成,太空城內壁建有適合植物生長的自然環境,可以種植花草樹木,裡面還有人工的河流與湖泊。

當然,太空城內還有道路、居民區、娛樂區、商業區和工作區。太空城外有太陽光反射板,用計算機控制進入太空城的光量,製造出白天與黑夜、四季。

太空城的一端是大型的太陽能發電站,另一端則是太空梭或宇宙飛船的停泊艙口。當年的奧尼爾還設計了四種未來太空城的設計方案:最小的長1000米,直徑200米,可供1萬人居住;最大的長32千米,直徑6.4千米,可供2000萬人居住。

1969年11月,前蘇聯的弗拉其米爾·沙塔洛駕駛著「聯盟4號」飛船在太空中與「聯盟5號」飛船實行了接近對接,「聯盟5號」上的宇航員阿利克謝·葉利謝耶夫和葉夫根尼·赫魯諾夫穿上宇航服進入「聯盟4號」,開啟了人類在太空中建造宇宙空間站的歷史。

1971年4月19日,前蘇聯發射了空間站「禮炮1號」,這是前蘇聯第一個空間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空間站,雖然最終因為悲劇而黯然落幕。而真正意義上的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的核心艙卻是於1986年2月20日發射升空的,至1996年4月26日組裝完畢,在軌工作了12年之久。

迄今為止,人類在太空中所建造的最大的空間站是國際空間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九個空間站(前蘇聯與俄羅斯先後成功運行八個空間站,而我國的第一個空間站預計在2022年建成)。自1998年11月20日,發射第一艘貨運飛船「曙光號」至2011年「發現號」太空梭安裝最後一個模板(多用途增壓艙),歷時18年,這是人類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空間站。

人類的科技一直都在進步中,而空間站的建造與探索,其實也就是通往未來的太空城的道路。


所有的科幻基礎都來源於基礎物理學,經科學專家推理而來,理論上超級飛行器一定會實現,核聚變成功後,人類會馬上解決能源問題,量子霸權計算機出現後,材料學會迎來爆炸性發展的新時代,最終兩者結合,一切都不再是夢想,入題主是90後的話,還有可能看到的,80後以前的估計懸了


必然會,當然有幾個前提需要滿足。

首先,人類不會在這之前滅絕。這個不用解釋,人類可能的滅絕方式太多,比如核戰,超級細菌,行星撞地球,外星人入侵等等。

其次,將來的人類還有這種需求。也許未來的人類不會在需要空間站這類的居住地:因為人類可能已經可以將大腦思維寄託在機器上面(半人半機械);也可能人類歷史發展讓人類不願意生小孩,導致總人口基數下降,對空間站沒有需要;也可能科技速度超越了極限,瞬間可達殖民星球,沒有建立空間站的必要。

最終如果人類還是需要空間站,那麼剩下的就是相關技術的慢慢積累,這個積累的過程是漫長的,但必然是一步一個腳印,一個一個里程碑似的的技術進步,最終結果也必然是解決所有的技術難題(包括建築材料技術,運輸技術,生存生理研究,生存心裡研究等等)。最後利用鋼鐵等相關建築資源,根據需要慢慢搭建。空間站就誕生了


可能。人類移居太空已經是早有的航天計劃,把人類輸送太空並實現空間站讓人類移居已經不是夢想。雖然說沒有發現外星人存在的確鑿證據,但星球計劃早在美國90年代就已經開始,在太空中建造太空站並移居太空不是不可能,但我想如果移居太空站應該是要很長一段時間,這可能在這之前要做的是移居別的星球,這比移居別的星球的時間可能還要晚來。這估計要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


人類必須建造天空聯合體,保證地球受到災難的時候,有一部分人類可以在上面生存一些日子。弄一萬個宇宙飛船連著一起,飛在天上組成一個大的聯合飛行體,可以有土壤,水,等人類生存必須的東西,讓人類有機會繁衍生息。


已經有了,只是絕大部分人不知道而已


萬事皆有可能


移居是不可能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