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230字 | 閱讀需6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明代《孔子聖績圖》圖冊,絹本設色,共39頁,頁縱60釐米,橫40釐米,美國聖路易斯美術館藏


孔子很少談錢的問題,《論語》中說:“子罕言利”。


這一說法,差不多得到了公認。一般觀點大都認爲,孔子對錢差不多采取了迴避的態度,那麼,爲什麼“子罕言利”?孔子不談錢的原因究竟在哪裏呢?


是因爲孔子不愛錢嗎?


顯然不是。


孔子說過,“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爲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也就是說,如果可以得到錢(富)的話,即使去當個司機(執鞭之士),孔子也會去做。孔子是堅定的貴族制度與貴族生活的捍衛者,充滿了理想主義精神,而他居然說,他願意選擇一個在貴族時代很卑微低賤的工作去賺錢。


很多人由此欽佩孔子的真性情,說話簡潔而真實,一點也不做作。


可是,這好像又不太像儒家的作派。


在大家印象裏,千年以來的儒家是不太談錢的,只有俗人、商人才會談錢,而這樣的人是主流社會和主流文化所不恥的。


對於這種矛盾與疑問,儒家有解釋。


《論語·里仁》一篇中就有閃光的句子存世:“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同一篇文字中,還有更詳細的解釋:“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後面這句話,講起來比較麻煩,於是,最終被扼要概括爲更爲今天公衆所熟知的八個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孔子聖績圖之楚王使聘圖》


儒家的財富觀由此變得清晰明確:首先,“君子”是可以“愛財”的;其次,雖然可以“愛財”,但獲得財富的方式要“有道”。


問題解決了嗎?


沒有。


因爲這八個字仍然有點不清不楚——


取之“有道”?什麼才叫“有道”?儒家取得財富的“道”又是什麼呢?


這纔是最緊要處!


要想剖解儒家的價值觀,就必須把這個“道”弄明白。


實際上,千年以來,代代儒家已經身體力行,形象地演繹着這個“道”,只是沒有大張旗鼓地說出來。而要破解它,我們需要讀懂儒家的終極價值觀。


什麼叫終極價值觀?


簡單說,就是在儒家乃至於孔子心目中,一個人在社會中能夠達到的最理想、最頂級的終極生活狀態是什麼樣子。


這就好像在今天,有人問你,你認爲誰代表着最理想、最頂級的終極生活狀態呢?


馬雲?比爾·蓋茨?喬布斯?袁隆平?


對這一點,孔子自己閃爍其辭,或者說史籍記載語焉不詳,我們站在好不容易找到的緊要處,卻如墮雲霧。但是,中國著書立言的傳統,使得我們仍然可以從儒家留下的文字間細細揣摩,尋找蛛絲馬跡,然後順藤摸瓜,發現其中的祕密。


《孔子聖績圖之爲委吏圖》


在《中庸》一書中,儒家對於周武王留下了這麼幾句熱情洋溢的評價——


“尊爲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


按照《中庸》的記錄,這一評價是孔子說的。這一點很難確定,但肯定是儒家說的,更重要的是,這一評價明顯代表了儒家的評判標準,也非常接近孔子的終極價值觀。


這個終極價值觀是什麼?


請看仔細——


第一,擁有極高的社會地位(尊爲天子);


第二,擁有儘可能多的財富(富有四海之內);


第三,有宗廟祭祀(宗廟饗之);


第四,子孫延綿且保持強勢(子孫保之)。


我們把這個終極價值觀和儒家自身的歷史軌跡結合在一起看,嚴絲合縫!


這種現實的追求,就是儒家的心嚮往之,孔子也是一樣的。說儒家是入世之學,鐵證如山。


那麼,既然儒家如此推崇財富、地位,這一點爲什麼在孔子身上體現得不明顯呢?


因爲,孔子追求財富、地位有一條不太明顯的途徑:儒家取之有道的“道”,是一條“隱祕”之路。


在孔子看來,財富與社會地位應從哪裏來呢?


答案是,從一個人的賢能中來,用一個人的賢能來獲取。


在孔子看來,在理想的社會中,君主以禮來治理天下,而要維護這種禮的秩序,君主就要依靠賢人君子,社會財富、地位也自然而然地按照賢人君子的賢能程度來分配:賢能程度越高,社會地位越高,財富也就越多。儒家以爲,用這樣的價值標準梳理社會,整個社會就會形成羨慕賢能君子的風氣,禮的社會秩序也就由此穩固了。


從這個價值觀裏,我們依稀已經看到了中國的歷朝歷代。

 

《孔子聖績圖之昭公賜鯉圖》


那麼,什麼纔是評價賢人君子的標準呢?


那就是對於禮的遵從,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種美德——仁、義、禮、智、信……這些最終全部可以兌現爲財富價值。因此,當你看到“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樣的詩句,千萬不要以爲是勵志的雞湯!


在孔子心中,你只有具備了美德,才能談是不是賢人君子,而只有成爲了賢人君子,你纔有資格去要求社會地位與財富。這裏有一個先後順序。孔子是不可能撇開賢人君子的前提,而去談獲取地位、財富的,這就是所謂的“道”。


你要上這個“道”,首先要修身(成爲賢人君子),至於你會不會因此而獲取到財富、地位,這個很難說,就要看所謂“天命”了。


一個賢人君子,在落魄不堪的時候也應該是一個賢人君子,否則這個賢人君子不就是假的了嗎?所以,孔子稱讚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也所以,孔子的財富觀纔會是看上去那麼豁達理智:“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請注意,“君子好財,取之有道”——這個“道”,並不是今天我們對良心商人的評價,因爲,它與商人求富的道路大相徑庭。


 《孔子聖績圖之爲乘田吏圖》


商人的本質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財富與道德之間,也就是“利”與“義”之間,“利”肯定是第一位的。但在孔子的系統裏,一個賢人君子應該“賤貨貴德”。


這個“賤貨”並不是真的“賤貨”,只是“貨”的地位排在“德”的後面,先“德”後“貨”,以“貴德”的方式,即通過“不要財富”“捨得財富”的方式來收穫財富,這就非常難了!


當今,很多人喜歡談“捨得”兩個字,以爲是道家的辯證法,其實,這是儒家最拿手,也是最頂尖的學問,當然,也是極難的學問。由於深知這種難度,所以,孔子會在他的當司機求富的例子後面補充說:“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儒家與商人的分野,最終演化爲儒家對商人的極度貶低,然後把商人在上千年時間裏用道德壓在最底層——你們不是賢人君子,不是社會主流,更不是社會支柱,只是邊緣人而已。


所以,孔子看弟子中表現出的商業才能,纔會像看一個人會表演雜耍一樣:驚其技巧,不以爲然。他曾感嘆說,像顏回這樣的,學問與道德都算是可以了吧,可是他總是達不到財富的目的,端本賜這傢伙不按我說的來,去做買賣,結果每次行情都給猜對了。


 《孔子聖績圖之去魯圖》


分析到這裏,我們發現,儒家思維的致命弱點也暴露無遺,那就是,他們缺少另一種更合理的思考方式,即今天我們人人都知道的法制環境的創建。


在好的法治環境中,商人就會成爲有約束、有道德感的人;反之,在一個糟糕無比的法治環境中,不僅商人不會成爲有道德感的人,那些順着“賢人君子”之道成長的人也同樣沒有空間,反而被異化了。


這當然不能完全歸咎於儒家思想,因爲在帝制時代,構建帝制存在的前提是權力結構。法治的精髓是人人平等,這是無論哪朝哪代帝王都無法接受的。而爲了維持這種帝王權力結構,就必須擡高儒家地位,極端強化儒家思想的某些層面,鞏固政治等級,同時打壓商人,把他們妖魔化。


商人的命運就此被註定了。


不過,商人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他們比較真實,重利就重利吧,小人就小人吧,從揮金如土中尋找平衡也就是了。真正難過的,倒是這些儒家教育出來的讀書人。揹着道德感的他們,時時面臨着巨大的壓力——人生要不斷在利與義之間取捨。


 《孔子聖績圖之賜藥圖》


艱難的儒家之路,即取之有道的“道”,實在是太不好走了!


很多儒家門生最後只能選擇精神分裂——明明只能流於世俗,甚至爲了個人私利,去做那些卑鄙無恥的事情,然後還要慷慨激昂地拿出聖人寫的語錄來爲自己言行尋找藉口遮羞。所謂“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是一個悲劇的雙輸結果,在實際生活中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與法治精神的相悖,最終釀成了近代的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被儒家文化浸透直至骨髓的中國人,怎麼忽然與孔子有如此深仇大恨?實際上,這種衝突其實並不是針對孔子的,甚至都不是針對儒家的,而是針對那些利用儒家文化來維護權力社會,阻礙社會向人人平等的法制社會過渡的力量,這是中國向現代社會過渡必須克服的障礙,也是新文化運動的實質。




“中國國家歷史讀書月”第十五期抽獎活動

(預告:明天進行第十六期抽獎)

參與方式:

1. 文章留言後,點擊下方抽獎圖片按照提示即可參加活動。

2. 本次開獎日期是5月16日18:00,抽獎結果會通知到個人。

3.獲獎的讀者收到通知後請準確的填寫個人的郵寄地址和聯繫方式,防止因填錯信息導致我們獎品無法寄出。

4.本次活動的圖書獎品隨機發出。

5.本次活動,所有參與者最多隻能中獎一次,即獲獎的讀者將不再進入下次抽獎,以便讓更多讀者能中獎。

6.圖書會在開獎後7天左右寄出,請中獎的朋友耐心等待,有問題及時和我們聯繫。




注:因精選留言數量限制,超出數量的留言不能顯示出來,參加抽獎活動不受影響。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中國國家歷史新書上市,點擊“閱讀原文”鏈接即可購買!

下單即贈館藏圖書一本!


· 有一種愛叫做點贊 ·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並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信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羣: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熱文推薦

點擊標題立即閱讀



錢穆:國都決不可再設在南京


《倚天屠龍記》中的明教,原來不是金庸虛構的


古代人近視了該怎麼辦?


上海是怎麼脫離江蘇成爲直轄市的?


呂后當國:垂拱而治是個美麗的謊言?|文末圖書抽獎


這些會讓人聯想到日本姓氏的中國複姓,究竟來源於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