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基本退出東三省。之後參加熱河、長城抗戰,參加陝北對紅軍作戰,參加抗戰。可以說依然活躍在關內廣大戰場。1、東北軍進入關內

九一八事變後,東三省迅速陷落。東北軍主力都在關內,從遼寧西退的集結在錦州,在錦州丟失後,東北軍主要進入華北地區。東北軍旁支湯玉麟部駐守熱河。

1933年,榆關事變,日軍佔領山海關。

(長城抗戰)

之後日軍進攻熱河,10日就攻下省會承德,輿論嘩然。

再之後,日軍進逼長城一線,東北軍士氣低落,連戰皆敗,張學良引咎辭職。

2、東北軍與紅軍作戰

1935年何梅協定後,東北軍離開華北。隨少帥進入關中。

與紅軍幾次作戰,損兵折將。吳起鎮、直羅鎮等四次大敗,損失三個師。番號都給撤了。

(直羅鎮戰役)

這時候的東北軍離家多年,越來越想家,總想打回去。3、抗戰中的東北軍

西安事變後,東北軍分化,編為六個軍。49、51、53、57、67軍與騎兵軍。在抗戰前分別駐紮在豫南、皖北、蘇北地區。

在抗戰中,東北軍整體表現在中等偏上,@度度狼專門有問題寫這個。

(49軍在東線血戰)

總結:

東北軍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在很長時間裡對日作戰無能,在抗戰中國讎家恨,大多數士兵都為國家做了貢獻。

參考文獻:

老薩的歷史真相檔案之42—東北軍圍剿紅軍的四大慘敗

胡博.西安事變後的東北軍在分割整編後走上抗日戰場[J].傳奇.傳記文學選刊,2017(04):4-8.

王春林.東北軍的內爭與西安事變:以少壯派為中心[J].抗日戰爭研究,2016(04):29-42+159.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入關後的東北軍在西安事變後整編為(49.51.53.57.67)五個軍和何柱國騎兵第二軍,馮佔海91師(原63軍),全軍整編後約有十七八萬人,其中67軍作為曾經擁有四個師的超級軍就有五萬多人。

戰略防禦階段東北軍作戰概況

盧溝橋事變以後,東北軍三個軍(49.57.67)奉命馳援淞滬戰場,49軍109師全軍覆沒,67軍在華北掩護國軍南撤作戰中損失一部,全軍四萬餘人堅守松江掩護國軍大撤退全軍覆沒,殘部編為108師被嫡系25師吞併。51軍在徐州會戰中損失過萬,57軍在江陰保衛戰和揚州保衛戰中損失殆盡,112師餘部四千餘人覆沒於南京城下。武漢會戰原63軍馮佔海91師在萬家嶺外圍阻擊戰中傷亡慘重,餘部兩千多人被湯恩伯部吞併。至此東北軍在戰略防禦階段的短短一年多時間內傷亡十餘萬人,接下來經過短暫整補,除67軍番號撤銷外,其他部隊開始陸續奉調繼續開赴一線作戰。

1938年十月武漢會戰結束(失守),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軍改變策略,把進攻的矛頭指向了在敵後開闢戰場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對國民政府則開始採取「主要以外交,思想,經濟方面施加壓力,採取政治及謀略手段使之崩潰」的手段,即「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的方針。

戰略相持階段東北軍開赴各個戰場

國軍主力從此開始了與日軍漫長的六年對峙格局,期間雙方戰線基本沒有大的變動,當然44年豫湘桂大潰敗確確實實是丟了一大塊,此可謂「晚節不保」。

魯蘇戰區的東北軍51.57軍

1939年3月於學忠率51軍由大別山開往阜陽,3月中即向魯南突進,為分散敵軍截擊的目標,令全軍以團為單位夜行軍分路前進。向魯南山區挺進時,各師、旅、團均相隔兩天的行程。經過阜陽、渦陽、蒙城,在宿縣以南地段穿過津浦鐵路後,又折向東北,由徐州以東,邳縣以西地區越過隴海路,渡過運河,衝破日軍防線過程中51軍114師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進入魯南開始了面對日軍四個師團近10萬人的反圍攻作戰。

57軍在淞滬會戰之後駐防蘇北,參加了徐州會戰和連雲港保衛戰,在津浦路南線作戰三戰三捷,奇襲徐州,馳援臨沂,鹽城阻擊戰等一系列作戰,戰功顯赫,魯蘇戰區成立後,駐紮蘇北的57軍挺進魯南,和兄弟部隊51軍匯合

1943年9月底在阜陽召開追悼在魯南抗戰陣亡烈士大會,會上於學忠報告了魯南抗戰5年來軍隊傷亡慘重情景,其中將官就達12人之多,將官以下的傷亡之慘重就可想而知了。僅第51軍就進行大小戰鬥上百次,陣亡將官7人,在魯南傷亡官兵達10000多人。擊斃日寇也在萬人以上,偽軍不下數千人之多。在魯南地區牽制日軍4個師團的兵力,拉長了敵人的戰線,分散了敵人正面進攻的兵力,有力地支持了其他戰場的戰鬥。

豫皖邊區的騎兵第二軍

騎兵第二軍1939年由晉西北南下,調往豫皖邊的沈丘,阜陽,渦陽歸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指揮。任務是穿插於隴海線,平漢線,津浦三鐵路之間的三角地帶,破壞日軍交通幹線,嚴密監視河南商丘,蘇北徐州和安徽宿縣的日軍活動。豫皖邊區與於學忠的魯蘇戰區相連接,儘管他們被日軍佔領的隴海線,津浦鐵路所隔斷,但仍然是魯蘇戰區與國民黨大後方取得供應補給的重要紐帶。雙方同屬東北軍往來頻繁,關係密切,互相配合。1941年7月騎兵第二軍擴編為第十五集團軍,司令部駐紮沈丘。其二軍駐紮蓮池。44年騎兵第二軍於桂系李品仙部合編為第十戰區,另設司令部於臨泉。

轉戰浙贛戰場的49軍

淞滬會戰之後,49軍參加參加了39年3月17日到5月10日的南昌戰役,從守禦修水作戰到反攻南昌的全過程都參加了。105師仍然是張學良衛隊的老底子,淞滬會戰遭受嚴重傷亡,整補後有九千多人,裝備尚數精良,餘威尚在。問題是109師淞滬會戰打光,給補充了一個赤手空拳的預備第五師,軍長劉多荃把全部庫存家當都用在了預備第五師上,掏空了家底把預5師裝備完成。結果煥然一新的預5師卻被蔣介石拉走,又給換成了預備第九師,該師只有三個團七千多人。劉多荃軍長是雞飛蛋打,戰鬥力大打折扣。

同時修水戰役49軍遭受了抗戰中日軍最大規模使用毒氣彈的攻擊,遭受了慘重傷亡。隨後49軍在贛北地區配合作戰,參加了長沙會戰。1941年3月參加了江西上高會戰,再次遭遇了日軍毒氣攻擊,受損嚴重。1942年5月又參加了浙贛戰役,始終奮戰於江西戰場,到1945年抗戰勝利前駐守江蘇武進。

轉戰湖南到滇西反攻的53軍

東北軍53軍在武漢會戰之後奉命守備洞庭湖三角地帶,周福成升任軍長,1943年春因陳誠的同學關係編入遠徵軍,劃歸嫡系霍揆彰的20集團軍編製。53軍經湘西橫越黔滇兩省,長途行軍三千公里到達滇西彌渡,蒙化整訓,陳誠下臺後衛立煌接任,因其深感53軍戰功顯赫卻實濟不佳,批准換裝美式裝備。經由美軍幹部訓練團整訓,火力和作戰能力大幅度提高。

由於衛立煌對53軍遭受的剋扣和排擠大為不滿,嚴厲斥責了20集團軍軍長霍揆彰,使得53軍上下對衛立煌感激涕零,因此作戰分外頑強,一路強渡怒江,攻克高黎貢山,血戰騰衝,攻克龍陵,兵峯直抵中緬邊境的日軍據點畹町。切斷日軍滇緬公路,歷經血戰打通了中印交通線,53軍116師346團沿中印公路西進,與駐印軍孫立人的新一軍勝利會師。至此滇西反攻勝利結束。

從1937年底到1945年,馬占山率東北挺進軍在哈鎮駐守8年,期間多次抗擊日寇,經歷大小數十戰。同時部隊還幫助地方修河堤、辦學校、興慈善事業,立紀念塔和忠烈祠紀念本部抗日陣亡將士,深得民眾擁戴

綜合以上對東北軍在全面抗戰中各部的作戰區域加以總結

在八年時間裡,東北軍各部除作戰部隊全軍覆沒番號取消者,成建制部隊始終在各個方向的一線戰場,而且是唯一一隻八年不間斷奮戰在一線甚至敵後戰場的國軍部隊。相比國軍主力六年時間龜縮在大西南,東北軍作戰環境之惡劣難以想像,同時東北軍的作戰戰績,頑強抗敵的堅強意志都是可圈可點的,付出的犧牲也是相當慘烈的,到抗戰勝利前夕,成建制的東北軍僅剩下了53軍一支。東北軍——作為一支唯一進行了十四年抗日鬥爭的中國軍隊,我們應當予以銘記。


誠邀,如題。東北軍作為張作霖的嫡系軍隊,是張家兩代在東北稱王的最大後盾。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奉天的駐軍悍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東北軍司令張學良收到蔣介石不抵抗的命令退回關內,自此歷史上便失去了東北軍的身影,那麼東北軍入關後經歷了些什麼呢?

東北淪陷之後,東北軍喪失了賴以生存的根據地。蔣介石又對東北軍的實力擔心於是將東北軍調到陝西圍剿陝甘寧邊區和紅軍,留在東北的部分軍隊加入了東北抗聯,繼續與日軍作戰。

西安事變之後,張學良杯蔣介石扣留,東北軍羣龍無首,蔣介石趁機加快了對東北軍的分化。

舉個例子,淞滬會戰爆發後,東北軍67軍,57軍,49軍被蔣介石派到上海,戰鬥中67軍中將軍長吳克仁連同67軍的幾位將官全部陣亡,67軍實際不存在了,實際上全面抗戰開始後,蔣介石將東北軍分別調撥各個戰區投入戰鬥。當東北軍在抗戰或內戰中成建制的消滅時,蔣介石往往會將其編製壓縮或者撤銷番號,這樣東北軍越打越少,慢慢的退出了歷史舞臺。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我們都知道,東北王張作霖被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後,接手東北的張學良,麾下東北軍人數約30餘萬。但是,九一八事變爆發之時,這30多萬東北軍並非都駐紮在關外,相反,隨張學良駐紮在關內的東北軍高達20萬餘,而駐紮在東北三省的駐軍只有十餘萬。

因此,面對日寇突然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留在東北三省的東北軍,實力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強大,同時,再加上蔣介石和張學良「不可與之反抗」的不抵抗命令,30萬東北軍出現分化。

第一部分,東北軍大部分主力執行了不抵抗命令,駐紮在東三省的東北軍大部撤入關內,本就駐紮在華北地區的東北軍依然留守,並未選擇出關抗日,收復失地。這部分東北軍也是東北最精銳的部隊,約有20餘萬。

有狼狽逃竄的東北軍,當然也有就得英勇抵抗的東北軍,一部分擁有血性的東北軍拒絕了蔣介石和張學良的不抵抗命令,留在東北堅持抗戰。這部分人以馬占山、李杜、黃顯聲等人為首,他們也是東北三省堅持就地抗戰的代表人物。

在東北抗戰初期,堅持抗日的東北義勇軍的大部分軍官和士兵都出身東北軍,參加抗日義勇軍的東北軍約有2萬餘人。同時,這部分人也是堅持14年抗戰的東北抗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人也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第三部分,也是人數最少的,這部分人不願意離開家鄉隨張學良撤往關外,同時,他們也沒有奮起抵抗日寇侵略的勇氣,但與此同時,良心未泯的他們也不願意當漢奸。因此,這些人脫離了東北軍,選擇回到家鄉或從事其他行業。

最後一部分,也是最令人不齒的,則是選擇叛國投敵當了漢奸。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東北後,成立了所謂偽「滿洲國」。偽「滿洲國」也有一支偽軍隊伍,名叫「滿洲國軍」。這支所謂的「滿洲國軍」在1932年成立時約有85000多人,而其中近8萬人,是由原來的東北軍改編而成的。

也就是說,近8萬東北軍投敵當了漢奸。這部分漢奸部隊,以熙洽、於芷山、凌升、張海鵬、張景惠等原東北高官和軍官為首。這些漢奸部隊,不但助紂為虐,充當日寇鷹犬,甚至還隨日寇的全面侵華進入關內,成為鎮壓抗日運動的劊子手。

選擇不抵抗,隨張學良退往關內的20多萬東北軍,下場也並不美妙。由於失去了地盤,隨之,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後勤補給,乃至於糧餉軍械,都開始大幅下降。為了獲得這些軍隊生存所必需的物資,關內的東北軍成為了蔣介石圍剿紅軍、排除異己最好用的一把刀。

尤其是在圍剿紅軍過程中,東北軍不斷失利,部隊也不斷被消滅。不能收復東北老家,卻不斷在內戰中損失消耗,東北軍內部的不滿聲音愈發壯大,這也為最終「西安事變」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隨著「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張學良被囚禁,失去領袖的東北軍成為一盤散沙,再加上蔣介石的分化、拉攏、拆分,東北軍被分佈在五個省區。不再是一個整體的東北軍最終大部消耗在抗日戰場。作為民國時期中國一個舉足輕重的政治軍事集團,東北軍也徹底消失。


九一八發生時,日本關東軍的攻擊發起線不在邊境!兵力並不數量佔優,第二師團及一個獨立守備隊。總兵力約10300人。其中,第二師團的師團長是多門二郎中將,司令部設在旅順。下轄兩個步兵旅,步兵第三旅團(司令部在長春)和步兵第十五旅團;另轄一個騎兵第二聯隊和野炮兵第二聯隊,共約2.7萬人。那麼,這時的東北軍又有多少人呢?東北軍當時是全國人數最多、裝備最強的地方軍,約有30萬人。

這是張學良的無能,這樣的軍隊就是一羣有武裝的難民! 九一八發生後,張學良帶入關內的東北軍主力先是去江西圍剿紅軍,損失不小,後又調陝北繼續追剿紅軍,期間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後被蔣介石扣押,部隊讓分化瓦解。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損失更重,其中凇滬之役67軍107師全部損失,所餘108師殘部撥歸中央軍25軍。東北軍67軍番號取消。在皖北的騎2軍,也僅餘騎3師,但在抗日戰爭結束時,去徐州為國民黨搶佔地盤,被山東省主席王耀武改編,亦告消亡。

東北軍舊部僅存的51軍、57軍、49軍和53軍.在抗日戰爭勝利後,旋即被蔣介石推入了與人民為敵的火坑.在與人民為敵的戰爭中潰滅:51軍,在抗戰末期退出山東開赴皖北後,於學忠軍長之職被蔣介石撤銷,調為軍事參議院副院長閑職。解放戰爭中,51軍奉命參加解放戰爭,1947年在棗莊被我軍消滅; 57軍,在111師分化後番號被取消,抗戰末期所餘111師殘部與112師合編為第12軍.軍長霍守義(原112師師長)。1948年夏,該軍在我軍的包圍下,終於在兗州放下了與人民為敵的武器;49軍,抗戰中該軍損失一師後,由蔣軍調來一個師與所餘105師合編成軍,集結在浙江淳安。

抗戰勝利了,名義上是去杭州受降,實際上是投入了內戰戰場。解放戰爭時期.49軍開到東北,但軍團長以上軍官幾乎均為蔣軍嫡系代替.事實上49軍已名存實亡。原105師在楊家杖子阻擊戰中,全師潰散,師長於澤霖成了解放軍的俘虜; 53軍,滇緬會戰後,南下越南,接受日寇在越南投降。歸國後接替駐保定附近,不久就參加了對解放區的進犯。130師被解放軍全殲一個團,團長被俘。

1947年7月,53軍由華北調往東北,軍長周福成被任命為第八兵團司令官兼嫩江省主席,軍部駐鐵嶺。其116師駐昌圖,130師駐瀋陽郊外,主要保護沈長鐵路.加強瀋陽工事,阻止我解放軍南進。7月中旬,116師在鐵嶺被我解放軍全殲,後周福成又恢復1 16師,並新編22師與原130師共同駐防瀋陽。1948年,在遼瀋戰役中,副軍長趙國屏、師長王理寰等率部起義,投入人民懷抱。軍長周福成在潛逃途中被我軍俘獲。 至此,在我們革命變革巨大的歷史舞臺上,東北軍已名實皆亡而不復存在!


大體活躍在3個方向,投共、投蔣、投日。

九一八日本關東軍以極少的兵力佔領東北,張少帥率領幾十萬大軍不抵抗,至今為人詬病。

投共

(1)九一八後中共領導的東北抗聯,有中共、東北軍、民眾、甚至土匪鬍子組成東北抗日聯軍,堅持對日作戰,牽制了大量的關東軍和偽滿軍。

圖:抗聯將士

(2)東北軍也有大批官軍加入,比如李延祿16歲加入東北軍,九一八後加入抗聯;陳榮久九一八後加入抗日聯軍,後擔任第七軍軍長,1937年與日偽作戰中犧牲。

(3)一部分東北軍在東北淪陷後,不甘願做漢奸,加入抗日的戰線中,不失中華男兒血性本色,湧現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為這一批東北軍點贊吧。

(4)在關內的敵後抗日戰場也有東北軍的身影,他們積極響應中共的號召,加入抗日的鬥爭中,比如呂正操將軍。

投日

投日的分為兩部分,一是在關外的,一是在關內的。

關外的

(1)九一八後日本在東北扶植溥儀成立了「偽滿洲國」,為了便於統治日本策劃成立了「偽滿洲國軍」,主要有投日的東北軍組成,規模大概有20萬左右,作為關東軍的僕從軍協助日本清剿抗日聯軍和抗日民眾,可謂罪行累累。

圖:偽滿洲國軍

(2)東北軍將領中最無恥的就是張景惠,九一八後他返回東北去當漢奸,擔任偽滿洲國軍要職,實在無恥。

圖:張景惠

(3)抗戰勝利後這部分軍隊大多被解散,老蔣看不上這些雜牌軍,只有少部分被整編,充當了炮灰。

圖:偽滿洲國日本鬼子宣傳畫

關內的

(1)張學良出兵調停「中原大戰」時,帶到關內十幾萬精銳東北軍。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扣押在南京,當時在西北地區的東北軍分成兩部分:以少壯派為主的主戰派,主張武力解決事變;以元老派為主的主和派,主張和平解決。

(2)少壯派槍殺了元老派王以哲將軍,激起東北軍內部強烈反響,要求懲辦肇事分子,後經中共調停平息。

(3)少壯派主要分子,張學良的警衛營長孫銘九,未得到授權槍殺了蔣介石的侄子蔣孝先和蔣的警衛隊員,先後躲入蘇聯、天津租界、上海租界,後投靠漢奸汪精衛,擔任偽要職。

圖:汪偽軍

(4)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要求東北軍繼續抗日,西北地區的東北軍投蔣,表示服從中央的調遣,後被蔣分割調往蘇、豫、皖、魯等地,由於蔣排擠壓制這批軍隊,為了所謂的生存,先後又有大批東北軍投靠汪偽,當了漢奸。

投蔣

(1)服從中央後的關內東北軍,被蔣介石調遣到前線,參加過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臺兒莊會戰、遠徵軍的戰鬥等,為正面戰場做出了極大的犧牲和貢獻,不失為民族英雄。

(2)於學忠原東北軍高級將領,在魯西南擔任國軍集團軍司令,大小戰鬥無數次,拖住日軍數萬人,殲敵萬人以上,曾被炸傷過,不失為抗日愛國將領。

圖:於學忠將軍

(3)當然還有其他的東北軍參加了國民黨的正面戰場,大多被蔣介石消耗在抗日的前線。

(4)參加中國遠徵軍的東北軍,當時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

為一批東北軍點贊!


由於張學良的愚,被扣押在南京,導致東北軍四分五裂,羣龍無首,如果張不親自送蔣回南京,繼續領導東北軍抗日,完全可以作為一支抗日的中流砥柱,哪怕戰死沙場,也能給東北同胞有個交代,不至於如今仍為人不齒。

恨未生當時

報國心不濕

戎馬披甲冑

提刀盪倭寇

上馬思國難

兒爺頂青天

2018.3.9於南京,小小羅羅蛛手札。


1928年底,奉系軍閥張學良宣佈歸順南京國民政府,所部奉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總兵力約30萬人。1930年中原大戰期間,張學良率東北軍精銳11萬人入關,佔領平津等地,從此再也沒回到過東三省。次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張學良執行不抵抗政策,下令將在東三省的部隊撤回關內,除黑龍江省主席馬占山和其他一部分邊境駐軍,大部分東北軍部隊撤入關內。此時的東北軍下轄第51、53、55、57、63、67軍。

隨後在日本步步逼近、全國輿論聲討下,國民政府命令東北軍在熱河迎戰一路南侵的日軍。憋了一肚子氣的東北軍拉開陣勢本想在此與日軍決一死戰,只可惜由於省主席湯玉麟不戰而逃,致使東北軍戰線一處被破全線動搖。熱河失守,張學良被迫暫時離職。東北軍同時也撤銷了第55軍番號,部隊減員至26萬人,仍然駐防於華北。

1934年張學良復職後曾率東北軍進入鄂豫皖和陝甘與紅軍作戰,遭受重大損失後逐漸認清了蔣介石的真面目,在進步人士的影響下開始與堅決主張抗日的紅軍合作。

1936年,面對國民政府向東北軍提出的剿共和東調福建兩個選擇,早已被「不抵抗」罪名壓抑甚久的東北軍官兵情緒瞬間爆發,隨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囚禁,東北軍所屬第49、51、53、57、67軍和騎兵第1軍全部調入各大戰區,走上了抗日戰場。

第49、57、67軍參加淞滬會戰、南京會戰,51軍參加徐州會戰,均付出巨大的犧牲。53軍則轉戰大江南北,最後加入中國遠徵軍序列入緬作戰。還有一些零散的師、團加入八路軍,最後實現了打回老家的夙願。


1928年「東北易幟」之後,奉軍改為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簡稱「東北軍」,張學良任東北邊防軍總司令。九一八事變之後,由於奉行不抵抗政策,東北軍退到了關內。留在東北的東北軍一部分參加了「江橋抗戰」,另一部分則變成了東北抗日義勇軍(這個成分很複雜,各種身份都有)。

(少帥)

1933年「熱河事變」時,東北軍何柱國部奮起還擊,而東北軍萬福麟和和湯玉麟,一個後撤一個不戰自潰,最終導致熱河陷落。張學良被迫通電下野,出國考察。東北軍被改編為第51(軍長於學忠)、53(軍長萬福麟)、57(軍長何柱國)、63(軍長馮佔海)、67(軍長王以哲)5個軍。

(於學忠)

1934年張漢卿被任命為鄂豫皖「剿總」副司令,對鄂豫皖根據地進行了圍剿。接著又擔任了西北剿總副司令,1936年發動了「西安事變」。

(何柱國)

抗戰全面爆發後,東北軍再次被整編。第49軍,軍長劉多荃;第51軍,軍長於學忠;第53軍,軍長萬福麟;第57軍,軍長繆澄流等4個軍。這次整編之後,東北軍的實力被削弱,每軍下轄2個師,每師下轄2個旅,每旅下轄2個團。整編之後,走上了抗日戰場。


九一八事變時,東北軍主力集中在平津華北一帶,因為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所以當時的東北軍正忙著調停中原大戰。而在1930年的蔣馮閻的中原大戰中,張學良的東北軍一入關,馮閻就直接下野了。由此可見當時東北軍的影響有多大,可以說蔣介石能夠如此得心應手的收拾各個軍閥,真是多虧了張學良這個好老弟。

所以九一八事變之後,東北軍精銳尚且控制著華北平津一帶,按理說此時應該立刻出關,把日軍從東北趕出去。可是蔣介石卻同日本人和談了起來,更是直接放棄了華北廣大地區,東北軍此時也已經是成為了寄人籬下。張學良此時才知道蔣介石不可靠,更是悔恨不該輕易放棄東四省。

而東北軍在西安事變之後,更是被蔣介石拆分,可憐東北軍將士到死還在想著打回老家去。但蔣介石就是不喜歡非嫡系,在蔣介石眼裡,只有黃埔系和自己的中央軍。東北軍被拆分為四大部分,大部分參加了抗日戰爭中的大會戰,能夠倖存下來的少之又少。如果看過《我的團長我的團》就知道,為什麼川軍團裏會有東北軍,原因就在於此。

不過最可悲的就是部分東北軍未來得及撤回關內,留在東四省,最後成為了偽滿洲國的國防軍。這羣人其實本可以堂堂正正的死,但是張學良連個機會都沒有給他。而結局最好的東北軍,是哪些加入了共產黨的東北軍將士,在抗日的旗幟下加入中國共產黨,例如李延祿,加入抗聯之後,一直任第七軍軍長,最後在同日寇的作戰中犧牲。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被分割為兩部分,一部分在敵佔區,一部分在內地。

在內地的是二十多萬東北軍是當時北方裝備最好的軍隊,戰鬥力也強,是當時蔣委員長彈壓華北反蔣勢力的主要力量。因此,在中原大戰的時候,南方各地軍閥在反蔣,而在北方主要就是反張,蔣和張是同氣連枝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九一八事件發生後,在國內輿論壓力下,蔣和張都分別下野出國。但蔣下野只有幾個月時間就又復出了,繼續執掌南京的國民政府。張下野後,部隊交給其他人暫時代領,他自己去歐洲逛了一圈,一年多以後才又回國復任。

復任之後的張學良壓力很大,不僅是全國輿論,而且軍隊戰士中大多數也想打回老家去,奪回東北老根據地。但這時候張學良的東北軍已經沒有了根據地,只能供委員長驅遣。而且,這時候張對蔣仍然非常信任,一切唯委員長馬首是瞻。

中原大戰之後,各地軍閥反蔣活動暫時進入低潮,委員長也把主要任務轉向圍剿各根據地,南方是以中央軍為主力持續不斷的圍剿中央根據地,北方國軍圍剿鄂豫皖根據地,因為連戰不利,最後委員長就命張學良率東北軍去圍剿鄂豫皖。

東北軍圍剿鄂豫皖還是比較順利的,很快就迫使鄂豫皖紅軍不得不決定離開大別山根據地,越過平漢路,向西轉移。所以,1933年,四方面軍就率先開始長徵,從河南、安徽、湖北一帶,越過平漢線,轉戰幾千里,先到了漢中,然後又從漢中南下,進入川北,並在川西北站穩了腳跟。

四方面軍轉戰到川北的時候,東北軍也在委員長的命令之下,尾追四方面軍,一路進入到了陝西,張學良本人也從武漢移鎮西安。而西北軍當時已經衰落,留在陝西的西北軍只有楊虎城的十七路軍,實力並不強。所以,東北軍很快就很順利的接管了陝西,並將勢力延伸到了甘肅。

中央紅軍到達陝北之後,東北軍仍然像以前一樣,極力圍剿,希望委員長能兌現諾言,早日支持他們打回東北老家去。但沒想到,中央紅軍當時雖然已經是殘兵敗將,和陝北紅軍合編之後也只有一萬多人,戰鬥力卻非常驚人,一交手,東北軍就損失了一個師,讓東北軍喫了奉命圍剿以來最大的一個敗仗。

這之後,張學良在南京參加國民黨中央全會的時候,本想尋機向委員長進諫,能夠支持他早日打回東北去。沒想到委員長以各種藉口推脫,張學良並沒有找到什麼機會。而且,也是在這時候,張學良才發現,自己在委員長心目中的地位實際上已經下降了,已經從以前的同盟軍變成了普通的部下。

回到西安之後,張學良也開始和紅軍接觸,並且逐步接受了紅軍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同時,東北軍也與紅軍進入了停戰的狀態,相互不主動進攻,日常性的信息交流和往來也比較多。也是在張的堅持之下,紅軍的主張也逐漸從原定的反蔣抗日變成了逼蔣抗日。

後來,趁著委員長到洛陽督戰的機會,張學良終於找到了當面進諫的機會,但是任憑他如何苦諫,甚至哀求,請委員長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委員長還是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張學良終於絕望。於是發動了西安事變,武力脅迫委員長同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在各方的斡旋之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後,委員長卻背信棄義,扣押了張學良和楊虎城,並進行了軍事審判,張學良之後被長期軟禁,先在奉化,後來轉到西南,遷臺時又被轉移到了臺灣,終委員長一生,都未能獲得自由。楊虎城則直接被判刑入獄,後被殺害。

留在陝甘一帶的東北軍先是經歷了內亂,本來留下的軍中德高望重的軍長王以哲在內亂中被殺,其餘東北軍則被打散,調往安徽、河南等戰場,在全面抗戰爆發初期,這些東北軍在各地戰場上都拚死作戰,但損失了委員長不予補充,後面基本上被當成炮灰,消耗殆盡。

九一八之後被迫留在東北的東北軍,也分為兩種走向,一部分投降日軍,後來成為偽滿洲國的軍隊,另一部分則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堅持抗日,也就是當時東北大地上風起雲湧的各種抗日軍隊,但相互之間並無統屬,又分為很多派系,雖然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但並未改變當時的局勢。

在東北的抗日武裝中,有一部分在日軍壓力下,被迫撤退到蘇聯境內,其中三四萬人經蘇聯的遠東、西伯利亞,行程萬裏,想取道新疆,回到內地,和內地的東北軍匯合,繼續抗日。但正好碰到新疆政局動蕩,金樹仁正在危及之中,盛世才就以中央軍委會的命令讓進入新疆的三萬多東北軍留在了新疆,幫助他們抵擋馬仲英等勢力,為盛世纔在新疆站穩腳跟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站穩腳跟之後,盛世才就對留在新疆的東北軍進行了整編,分散部署在新疆各地。1944年,盛世才決心放棄親蘇聯立場,轉而投向委員長懷抱,對新疆境內的政治和軍事勢力進行了清洗,這些東北軍被卸磨殺驢,一萬多人被殺,餘部基本上分散部署在各地的軍隊中。

進入新疆的這部分東北軍,很大程度上就是把張學良率領入關的二十多萬東北軍的命運重演了一遍,先是被別人利用,用完之後又被卸磨殺驢,而且殺的套路也都一樣,分散部署,切斷各部分之間的聯繫,讓他們不再成為一支重要的力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