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西嶺

貢米

清朝康熙年間,徐黃府上碭縣士子王全徵考中進士,官授翰林院侍讀,因業績突出,受到皇上嘉獎。幾年後,他衣錦還鄉。蓋一處寬敞明亮的大宅院,讓父母過上好日子,這是他多年的願望,如今終於可以實現了。

當王全徵踏上故土時,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家鄉百姓生活依然困苦,討飯者隨處可見。身爲朝廷官員,他卻無能爲力,不由得搖頭興嘆。

王全徵回到家中,見過父母,兩位老人喜極而泣。因爲是村中有史以來職位最高的官,他的到來在村裏引起了轟動,鄉鄰們紛紛到家中道賀,一家人自然十分高興。傍晚時分,一家人吃過晚飯,王全徵拿出全部積蓄交給父親,要父親翻新宅院,添置傢俱,如今做官有了錢,不能讓父母日子過得太寒酸。

父親收下銀子,卻沒有說房子買傢俱的事,而是話鋒一轉:“徵兒,爲父明白你的一片孝心,可眼下這些銀兩必須借給鄉鄰們。你在京城做了官,有了出息,可不能忘了本,當年要不是鄉鄰們相助,也就沒有你如今的前程。”

“誰家遇到了困難?能用得了這麼多銀子?”王全徵疑惑地問道。父親嘆了口氣,緩緩地說道:“徵兒,咱這一帶的官員一向貪贓枉法,魚肉百姓。爲了升官發財,他們千方百計地巴結朝中官員和皇上,把咱家鄉特產黃淮米推上京城作爲貢米。有了貢米做幌子,官員盤剝百姓更加肆無忌憚,搞得鄉親們苦不堪言。因他們官官相護,大家敢怒不敢言。兩個月前,上碭縣發生了洪澇災害,接着又是大旱,很多百姓家糧食顆粒無收,吃飯都成問題。即便如此,官員們不僅不思救災,反而逼迫鄉親們上繳貢米,無米上繳者摺合銀兩抵賬。拒不上繳者,按抗旨論處。眼看村民們受苦受難,咱們總不能見死不救吧?”

貢米除貪官(源於民間故事)

“既然發生災害,縣令爲何不上報朝廷救災?難道府中官員們也都視而不見?災難之年逼迫百姓繳納貢米,這不是官逼民反嗎?”王全徵憤憤不平地說道。父親見兒子心中窩火,怕他惹出事端,急忙安慰道:“孩子,這事不是你一個翰林該問的,官員們貪污受賄,朝廷早晚會找他們算賬;貢米不交,那可是忤逆大罪!有了你這些銀兩,村民的貢米款就有了着落。困難是暫時的,咬牙挺一挺就過去了。”

王全徵搖搖頭說:“這些銀子能救得了咱村裏的鄰居,能救得了全縣的百姓嗎?您常說‘做官應爲百姓造福,眼下鄉親們正遭受困難,孩兒豈能袖手旁觀?”

見兒子心意已決,父親沉默了半晌,開口說道:“這事你怎麼管?雖說你是朝中官員,可在利益面前,他們卻不可能聽從你的意見,弄不好會讓你身陷囹圄的。”

“既然問題出在貢米上,孩兒就懇求縣令上報災情,免除貢米,爲鄉親們留條活路。這樣做不會觸及他們的官位,他們能夠接受的。爲了鄉親們,就是刀山油鍋,我也要試一試!”王全徵義無反顧地說道。

鬥法

第二天一早,王全徵就去了縣衙。縣令見到王全徵,甚是吃驚,知道他是京官,自然不敢怠慢,那熱情勁兒就別提了。一番客套之後,王全徵說明來意,縣令沉吟了半天,皺着眉頭說道:“大人有所不知,敝縣受災,下官也多次向上反應,央求知府大人減免貢米,可知府大人卻以受災輕微,地方要爲朝廷分憂解難爲由不同意。官大一級壓死人,下官不敢忤逆知府大人的意願,只好催逼百姓。”他說話時眼珠咕嚕嚕轉個不停,看得出有些心虛。

“身爲父母官,不能只迎合上級官員的意願,不去關心百姓的死活。百姓受了災,沒有飯吃,哪裏還能繳得起貢米?如果縣令大人執意逼迫他們,他們就會反抗,一旦出現民變,大人如何向朝廷交代?貢米雖然是皇命,可皇上聖明,不會不顧忌百姓的苦難和社稷的安穩。既然大人說是知府大人不同意減免貢米,那本官就去州府看看,向知府大人求個情。”王全徵知道他爲了推卸責任,故意把責任推給上司,於是半是勸誡半是嚇唬地說道。

縣令一聽王全徵要去州府,馬上慌了神,急忙攔住他說:“此事哪裏能勞煩大人?下官明日再去一次州府,向知府大人稟報,請求減免貢米。請大人回去靜候佳音。”王全徵問他什麼時候能回來,縣令說多則5天,少則3日。

5天后,王全徵再次來到縣衙,縣令大人卻不在。一問,衙役說是去州府未回。王全徵心裏清楚,不是縣令未回,而是他故意拖時間,不願面見,以逃避自己的責問。看來,他已經和州府官員串通一氣,不會減免貢米了。果真如此的話,王全徵還真沒辦法,畢竟他只是個翰林,手中沒有實權,過問不了地方政務,即使寫封奏摺上報皇上,沒有證據,又牽扯到貢米,皇上不一定會當回事。就是派人來查,但官官相護,有可能也查不出個所以然來,最後只能不了了之,到頭來受苦受難的還是家鄉的百姓。

縣令膽小,必須從他身上着手,如能讓他手書一封奏摺上報朝廷,減免貢米之事就有可能成功。打定主意後,王全徵故意告訴衙役說,如若縣令大人明天還不能回來,他就寫封奏摺上報朝廷,讓皇上派人調查災情。

果然不出王全徵所料,當天下午,縣令就派人來傳話,說他從州府回來了。王全徵見到縣令,問起貢米之事。縣令語氣明顯硬了許多,他說知府大人有令,任何人都無權減免貢米之事,除非有皇上的聖旨。最後竟然警告王全徵,不要干預地方政事,否則讓他吃不了兜着走。

王全徵的計劃落空了,看來勸誡官員們減免貢米,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回到家裏,他悶悶不樂。父親瞭解到事情的經過後,勸他放手。

巧計

眼睜睜地看着鄉親們受苦,王全徵心有不甘,既然不能硬碰硬,那就再想別的辦法。經過一夜的輾轉反側後,他還真就想出了一條妙計。

第二天,王全徵把想法告訴了父親。父親聽後直搖頭,說這樣做太冒險,損失錢財事小,惹下殺身之禍事大。王全徵鐵了心爲鄉鄰造福,勸了父親半天,父親才勉強地點了頭。

3天之後,王全徵又去了縣衙。縣令本不想見他,可他告訴衙役,說他有辦法3日之內就能收繳齊貢米。縣令正爲貢米事發愁,於是便跟他見了面。

縣令問王全徵有什麼好辦法?王全徵沒回答他的問題,而是問他貢米收繳了多少?縣令如實相告:“剛剛有一半。”王全徵呵呵一笑說:“剩下的貢米不要再催繳了,由本官一個人出!”縣令不敢相信自己耳朵,失聲叫道:“真的?”“當然是真的!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縣令大人如若不信,本官這就跟大人簽字畫押!”王全徵一字一頓地說道。

“你不會玩什麼花招吧?”縣令半信半疑地問道。“大人如果不相信,本官就不多說了。告辭!”說完,王全徵起身就往外走。縣令急忙攔住他,滿臉討好地說道:“侍讀大人莫生氣!下官怎能不信呢?只不過見不到另一半貢米,下官心裏不踏實。”王全徵滿臉不屑地說道:“一半貢米,不過區區1萬兩銀子,你懷疑本官出不起這些錢?”說完便從懷裏掏出一張1萬兩銀票。

“哪裏,哪裏。”縣令看到眼裏,樂在心頭,知道王全徵這樣的京官個個都是財神爺,哪裏還敢不恭?滿臉笑容地喏喏着。王全徵見縣令上了鉤,於是話鋒一轉:“縣令大人,本官出一半貢米,但有一個條件,不知大人能否答應?”

縣令問什麼條件?王全徵說,過幾天他就要回京覆命,押送貢米進京的事必須由他來負責。1萬兩銀子買一個立功機會,縣令沉吟了半天,最後纔算點了頭。貢米的事早已讓他焦頭爛額,送上門來的好事豈能錯過?雖然王全徵是押送人,可主要功勞還是他這個縣令的。

銀子變成貢米後,王全徵押着米車去了京城。令人費解的是,趕車的人中多半都是體態畸形、五官醜陋的人。

九九重陽節那天,貢米車隊進了北京城,他們路過紫禁城旁時,恰好皇上正在城樓上登高望遠。皇上看到這奇特的一幕,就讓太監傳旨,宣王全徵覲見。王全徵心中暗喜,他苦心經營的計劃已經成功了一半。

皇上見到王全徵,問車裏裝的是什麼?王全徵如實相告。皇上大奇,問:“押車的人中爲何有這麼多歪嘴斜眼、跛足駝背之人?”王全徵從容地答道:“皇上有所不知,這是他們長期吃黃淮米導致的結果。雖然這米味香爽口,可臣怕受影響,從來不吃。讓臣想不明白的是,這樣的米怎麼能成爲朝廷的貢米呢?”

皇上聽後,勃然大怒,並讓太監傳旨,再也不要黃淮府的貢米。王全徵被任命爲巡撫,徹查貢米一事。這正是王全徵要達到的目的。他馬不停蹄地帶着貢米回到家鄉,但並沒有賣掉貢米,去當鋪贖回皇上賞賜的玉佩,而是把貢米全部賑了災。在他全力偵破下,黃淮府官員貪污案很快就東窗事發了。

王全徵巧計除貪官的事傳遍了徐黃府的大街小巷。不過,他卻高興不起來,回京覆命前,他爲自己安排好了後事。

皇上給貪官們定了罪,不僅沒找王全徵的麻煩,還給他升了官。後來他才知道,皇上知道真相後,感念於他的一片忠心,沒有追究他的責任。

(圖:蘿蔔)

節選自故事林2017年23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