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编辑 / 食品疗愈研究家:Felice D)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吃粽子,在唐代之前是一种南方风俗,历经了南北文化交流后,粽子大部分已经使用糯米作为基底,只是各地还是有不同的做法。从白居易在《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提到的『粽香筒竹嫩』可以推测,原来苏州人吃的粽子可能是竹筒饭

 

 

这样的说法也是有一些典故的,梁代吴均作的「续斋谐记」指出:「屈原午日投汨罗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原来,当时给丢给屈原的并不是我们认识的粽子,而是竹筒饭!结果,屈原似乎没有吃到,于是便显灵哭诉:

 

 

「君尝见祭,甚善,但当年所遗,竝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拣叶塞其上,以五色丝缚之,此二物为蛟龙所惮。」

 

 

翻译:要用蛟龙讨厌的叶子跟五色丝线绑成的粽子,我才吃的到阿!

 

于是才有了后来用竹叶绑成不同形状,里面包裹不同东西,蒸制水煮各地自由发挥的习俗。

 

 

        但是,粽子本身其实跟屈原没有太大关系,还是跟节气养生比较相关联。五月是盛夏,天气闷热湿气又重,阴为湿阳为燥,以阴阳五行来说,这时候就要祛毒扶正。黍,又称「火谷」,火属阳;粽叶从水属阴,用阴性的粽叶包裹阳性的黍,取的是阴阳调和、驱邪避毒之意,以中国人喜欢拜拜的文化来看,粽子看起来是祭祀礼拜天地的事物。

 

        台湾吃粽子的习俗,大概是在荷据时期和明郑时期被引进的,之后随著清领时期的渡台者和民国初年大量的军民移入,由于居民移入早晚及族群等等的不同,产生了各式各样的粽子,这便是南北粽口味不一的主要原因。

 

北部通常是使用质地硬实、富弹性的长糯米,浸泡约6小时后沥干,之后用油将瘦肉、香菇爆香,并与之一起炒,再加入五香粉、胡椒粉、酱油等调味料,小火慢煮让米饭吸收,米饭粒粒分明,再用桂竹叶包裹,最后,再经一到蒸熟的手续就完成了。

 

南部通常是使用质地较为软黏的圆糯米(须先浸泡3~4小时),放入各式馅料如:猪肉、鸭蛋黄、栗子、花生等,用月桃叶包裹后放入水中煮约一到二个小时,粽子便完成了。

 

看完都饿了,今年的端午,你想要吃哪一种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