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筆者經歷這樣一件事,某教師在教師微信羣裏發通知,把某副主任(按照該校習慣,應稱呼其爲“某主任”)寫成了“某老師”。一兩分鐘後,學校另一主任在羣裏發了個“友情提醒”,大意是:×××是主任,不應稱呼其爲老師,請剛剛發通知的老師就羣通知稱呼不當問題私下裏與該主任溝通一下。

  看到這個“友情提醒”,讓人心裏很不是滋味。在部分老師的潛意識裏,一個老師要是沒走上幹部崗位,當一輩子普通老師,是事業不夠成功的表現。如果稱呼某管理人員爲“老師”而不稱呼其職務,那是對其不尊重。

  爲什麼部分教師不能讓自己潛心教學與研究,而非要絞盡腦汁去爭個一官半職?爲什麼部分原本非常優秀的教師走上管理崗位後,反而變得很平庸?爲什麼部分學校對來自草根且又十分切合本校實際的教學主張很不重視,而一些平庸甚至荒唐的管理模式卻十分盛行?答案只有一個:幹部身份高於教師的“官念”在做祟。

  幹部身份高於教師的“官念”對教育發展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要改變這一現狀,應先從“稱呼”開始,稱呼幹部爲“老師”應成爲學校的政治規矩。無論某教師當上了主任,還是當上了校長,這都是階段性的職務,教書育人才是永久性的工作。他們從事一些暫時的管理性工作,但“老師”這一稱呼不能從他們身上淡出,不能“官本位”至上,更不應將官職化稱呼看成是高於教師稱呼的“尊稱”。無論在管理部門內部還是在全校範圍內,大家彼此之間以老師相稱應成爲學校的政治規矩。當“老師”成爲學校裏的一種神聖稱呼時,幹部的教育意識就不容易跑偏,教育生態會更加和諧。

  在部分學校,不僅教師之間使用“官職化”稱呼,甚至將這種稱呼習慣傳染到學生中。只要某教師在學校擔任一些職務,學生們就不再稱呼其爲老師,而是以官職相稱。一些幹部對來自學生的官職稱呼不僅心安理得接受,同時還獲得一種優越感。這種感覺日積月累,教師身份就會日漸淡化,不僅影響到幹部們對教育的高遠追求,也讓學生們自小形成等級化的意識。無論校長還是主任,在學生面前都是老師,學生對所有幹部都應尊稱老師,而非職務。

  尊重教師,以終身從教爲榮,應成爲每一名教師的教育追求。學校在鼓勵有突出貢獻的教師走上幹部崗位的同時,應更多地思考如何讓優秀教師終身從教,營造尊重一線教師的學校生態,讓教師成爲學校最受尊重的人,讓“老師”這一稱呼成爲學校最有尊嚴的稱謂。

  (作者吳維煊 系江蘇省宿遷經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教授)

  《中國教育報》2019年4月11日第02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