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王昌齡隱居》是唐朝詩人常建,在辭官歸隱途中,住在好友詩人王昌齡的居所,觸景生情讚頌好友品格的一首詩。

詩人的背景有助於瞭解和賞析這首佳作。

這首詩的作者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做個簡單介紹,常建曾經進士及第,與王昌齡為同榜進士,後入仕為官。後來仕途失意,不得志,歸隱山林。後來對他的詩評價很高。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清溪的水從源頭流入石門山,深不可測,從茂密的松樹枝頭,漏下幾縷月光,這月亮的清輝像君子一般,明亮。

這兩聯詩,對景物的描寫,表現了,山,水,自然地風光,這些美好的享受,都不是乞求他人給與饋贈,自由怡然自得的心境。

茅亭宿花影,葯院滋苔紋。餘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羣。

茅草屋和小院前種著芍藥和花草,我要是擺脫了這世俗的拖累,願意和西山的鸞鶴相伴,為伍,豈不自由。

這裡作者對友人的品格進行了讚美,雖然獨居於此,但是並沒有放棄生活的美好,院前松樹,院內芍藥,花草,對生活的興趣盎然,臺階上的青苔預示著久沒有人,對與王昌齡出仕的惋惜之情,躍然紙上,雖然表達的比較隱晦。

關注我,頭條號即將開通,會有很多精彩內容。


常建是一名唐代詩人,長安人,唐玄宗期間,與王昌齡同榜進士,但是好像仕途不是很如意,因此長到處閑逛,瀏覽名山大川,後來移家隱居。

由於和王昌齡一起考的科舉,但是兩個人仕途區別很大。常建最大做過一個縣尉,而王昌齡雖然仕途坎坷,但未隱退。做此詩時,常建正辭官歸隱,途經王昌齡當官以前的居所,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下這首名作。

清溪深不測,隱處唯孤雲。松際露微月,清光尤為君。茅亭宿花影,葯院滋苔紋。餘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羣。

其中西山就是他歸隱的武昌樊山。全詩以王昌齡從前隱居的舊地,讚歎了王昌齡的清高品格和隱逸的高尚情趣,誠摯的奉勸和期望王昌齡歸來的意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