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看視頻

  編者按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70年披荊斬棘,70年矢志奮鬥,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億萬各族人民,開天闢地,建立了新中國,經過艱苦探索,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邁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爲充分展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所走過的光輝歷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各方面取得的歷史性成就,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日前奔赴祖國各地,以蹲點調研的方式走進革命老區,深入田間地頭、工廠企業,觸摸高新科技,探訪火熱軍營,記錄中國人民砥礪奮進的步伐,講述普通人與祖國發展同頻共振的故事,並以融媒體的方式生動呈現。本報從今天開始陸續刊登記者的蹲點採訪報道。

  --------------------------------------

  4月的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鎮春意盎然,嶺上春花競放,崗南水庫碧波盪漾……

  西柏坡紀念館講解員閆文彥站在九月會議舊址前,講起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這裏召開的座談會。這位90後自豪地告訴參觀者:“我父親作爲西柏坡老黨員就參加了這次座談會,我就是西柏坡村人!”

  2013年7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柏坡,並在當地召開縣鄉村幹部、老黨員和羣衆代表座談會,他深刻地指出:“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60多年過去了,我們取得了巨大進步,中國人民站起來了,富起來了,但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複雜,應該說,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

  1949年3月23日,毛澤東同志在西柏坡提出著名的“趕考”命題,之後“進京趕考”的隊伍沿太行山東麓一路北上,於3月25日進駐北平。6個月後,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而今,中國共產黨“趕考”路的起點已是一片新農村的美麗景象:2018年平山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西柏坡鎮的5個貧困村摘掉了貧困帽子,西柏坡鎮城鄉居民人均年收入達9500元……

  2018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

  70年來,中國共產黨不斷回答着“趕考”這道時代命題。習近平總書記堅定地說:中國共產黨堅持執政爲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70年後的今天,記者來到西柏坡這個“新中國從這裏走來”的地方,探尋中國共產黨那顆爲廣大人民羣衆謀幸福的初心。

  西柏坡百姓看重這種血肉聯繫

  站在西柏坡村民建起的二層小樓上望去,這幾年村中建起的磚混結構新居鱗次櫛比,而在一片新居中,1970年復建的中共中央舊址的土坯房仍散發着雋永而厚重的魅力,西柏坡人對這些舊房子始終保有濃烈而特殊的感情。

  走在村子裏,熱心的西柏坡人總會介紹起誰是毛澤東同志的房東,誰是劉少奇同志的房東,誰是董必武同志的房東……

  這些世代居住在大山中的普通農民,對中國共產黨乃至黨的領袖近距離的真切瞭解,正是始於70多年前黨中央進駐西柏坡時。

  西柏坡的“房東”們至今還會談起:當時有警衛戰士認爲借住的院子裏有豬圈、磨盤和雞窩,不太雅觀,請示拆除,毛澤東卻說,我們在這裏不會太久,老鄉還要用呢!

  董必武和夫人何蓮芝救助“小房東”閆青海的故事在西柏坡傳爲美談。今年74歲的閆青海曾在新中國成立後多次到北京看望董必武同志,兩家的交往至今在繼續……

  72歲的西柏坡村老黨員閆文進記得,上世紀80年代,擔任西柏坡村支書的他和閆青海一起到北京辦事,順便去“串親戚”。他們看望了曾在西柏坡工作過的甘大姐,甘大姐堅持要留他們在家中吃住。他們提出,想見見當年常和村裏聯繫的一位指導員,甘大姐更是熱心聯繫。

  西柏坡人看重這種魚水情感,而中國共產黨人也同樣珍視與西柏坡百姓的血肉聯繫。

  西柏坡村小小的村史館,記錄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這個小山村始終不變的關懷: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黨的三任總書記都曾來西柏坡考察調研,與西柏坡村民親切座談;習近平同志在2008年、2013年先後兩次到西柏坡走訪看望村裏的老黨員……

  在西柏坡百姓眼裏,加入黨組織、成爲黨員是一件鄭重的大事。在西柏坡人心中,共產黨員就像一面旗幟,走到哪裏都起着引領和帶動作用。

  董必武同志在西柏坡的兩位“小房東”——閆青海和劉有山——都是村裏的老黨員。上世紀90年代中期,因崗南水庫成爲水源地而取締網箱養魚時,在西柏坡村,正是劉有山帶頭執行相關政策。

  辦農家樂、開電瓶車、賣紀念品……如今西柏坡村民年均收入已超萬元。加入黨組織、成爲一名共產黨員,是富裕起來的西柏坡人的一份初心。目前,這個245人口的小村莊中黨員多達32人。

  “老黨員”是經過實踐檢驗的

  西柏坡紀念館廣場前的崗南水庫開闊而平靜,與柏坡嶺上的蒼松翠柏相映成畫。被當地人稱爲“柏坡湖”的崗南水庫,不但是當年根治海河的骨幹工程,也是爲石家莊等地提供生活飲用水的水源地。

  如今的西柏坡鎮16個行政村個個是“移民村”。

  早在1958年,爲了修建崗南水庫,西柏坡人告別了素有“晉察冀邊區烏克蘭”美譽的家園,搬到高崗旱嶺上,人均耕地由原來的5畝減爲不足0.3畝。

  時代在前行,發展紅色旅遊、建設美麗鄉村,如何帶領羣衆處理好個人利益與集體的關係,成爲擺在西柏坡每位黨員面前的現實“考題”。

  2018年8月,西柏坡村黨支部書記閆振祥遇到了這道難題。隨着旅遊環境治理的推進,村裏建在景區附近的十幾家售貨攤位亟待清理。

  “一個攤位就意味着一年十幾萬元的收入,雖有補償,還是有羣衆不願意。”閆振祥二話沒說,先拆了自家攤位,老黨員閆上青也毫不含糊,緊跟着對自家攤位也“下了手”。

  最終,十幾位西柏坡村民誰也沒掉鏈子,困擾景區多年的管理難題迎刃而解。

  2015年,這個難題也曾出現在西柏坡鎮夾峪村。那一年,中央財經委舊址所在的這個村莊要建一座特色休閒廣場——錢幣廣場。

  當時這個民心工程選址在村莊的中心位置,但三戶村民緊鄰住宅而建的廁所恰好位於這裏。當時的包村幹部、西柏坡鎮副鎮長韓永忠記得,夾峪村的老黨員董軍朝帶頭拆掉了自家廁所。

  在西柏坡,“老黨員”是一個有特殊含義的名詞。

  “他不是由誰任命的,而是經過實踐考驗的。”在39歲的鎮幹部韓永忠看來:這跟年齡關係不大,但和威望絕對相關,“關鍵時刻要能衝得上去”。

  西柏坡鎮樑家溝村黨員陳素梅家裏就出過多位這樣的老黨員。她的祖父陳佔榮是樑家溝最早的黨員之一,陳佔榮的5個兒子中有4個先後參軍,其中兩位是傷殘軍人,也是共產黨員。

  2009年,作爲樑家溝新村建設的第一步,要按照規劃在選址上平整土地。

  此時陳素梅蓋成僅兩年的房子是村裏最新、最氣派的。但按照整體規劃,她的房子需要第一批被拆掉,否則平整土地的工作難以啓動。

  按村裏統一的搬遷補償標準,陳素梅得到的補償連當初蓋房的成本都不夠,她知道村裏的建設資金捉襟見肘。“連平整土地的費用,都是由黨員們想辦法墊付的。”可就這樣拆掉自己一磚一瓦蓋起的新房,陳素梅還是捨不得。

  這時,二伯陳二有找到了她。

  “咱要是不拆,村裏這事肯定弄不成!”這位曾擔任過村黨支部書記的老黨員,沒講什麼大道理,只撂下這一句沉甸甸的話。在當年解放張家口的戰鬥中,陳二有負傷落下了殘疾,一輩子沒成家,一直把侄女陳素梅視如己出,他也是陳素梅最敬重的人。聽了二伯這話,陳素梅心裏不是滋味。

  思來想去,爲新村建設順利起步,陳素梅點了頭。1971年出生、1998年入黨的她,也成了村民口中的“老黨員”。

  2013年,當樑家溝村入選河北省100個“美麗鄉村”時,陳素梅擔任了村裏的婦女主任。在2018年村“兩委”換屆選舉時,她這個“老黨員”又被村民選舉爲村委會副主任。

  作爲新農村的當家人,就要一心一意幹好村裏的事

  “楊柳葉青,楊柳葉長,今年要選個好村長;不分男和女,又積極,又堅強,辦事公平十六兩;不分男和女,不選滑頭鬼,不選懶漢郎,不選白眼黑心腸。”

  這首反映抗戰時期平山縣選舉基層政權的《選舉歌》,如今醒目地寫在樑家溝新民居的文化牆上,成爲新村的一道風景。

  1996年,陳國平當選樑家溝村黨支部書記時,年僅28歲。他和同樣年輕的村主任、村會計組成了村裏的新班子,開始帶領樑家溝邁向致富路。

  上任後第一次開會,新班子定下規矩:既然作了“當家人”,就把自己發家的事都放下,一心一意幹好村裏的事。

  “咱們要帶領樑家溝闖出一片新天地!” 陳國平不忘給新班子“打氣”。可彼時的樑家溝人均耕地不到0.2畝,捧着這個“泥飯碗”,解決溫飽都費力。

  村民的居住環境也亟須改善。陳素梅記得,當時村裏最寬的主街也不到兩米,勉強能過一輛“小三馬”,根本進不了汽車。樑家溝90戶村民稀稀拉拉地分佈在300畝土地上,西柏坡要發展旅遊,就更需要騰出緊缺的土地展拳腳。

  2008年,樑家溝決定把舊村整體搬遷至規劃的新村。給羣衆帶來美好富裕的新生活,成爲樑家溝班子的奮鬥目標。

  爲此,村裏成立了“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請德高望重的“老書記”陳文兵“出山”擔任組長,小組成員則由非村班子成員的黨員、村民代表組成。

  村班子和“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分工明確。村班子負責籌措資金、組織實施舊村拆遷和新村規劃建設,而拆遷補償、新宅基地劃分等政策制定實施則都交給“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

  如何團結帶領尚不富裕的村民克服眼前困難、擰成一股繩往前走,樑家溝村班子的經驗是:公而忘私、取信於民。

  村民們都知道,“老書記”陳文兵領導“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方法獨特:讓自己的兩個兒子帶頭拆舊房,率先按規劃在新村建新房。

  村民都看到,時任村黨支部書記陳國平分新宅基地時搞了“特殊化”,直接要了誰也看不上的低窪地——建房時,他要先用磚墊起半層和臨近村民的宅基地“找齊”。別人蓋的是二層樓,他家建的卻是“二層半”。

  2014年,分3期建設的樑家溝新村終於完工。村民們陸續住進77棟別緻的二層小樓和兩棟單元樓,幼兒園、衛生室、村民活動中心等便民設施也建起來了。

  隨着“新中國從這裏走來”的名片走向全國,西柏坡紅色旅遊不斷升溫。樑家溝這個人均耕地不足0.2畝的村莊,依靠旅遊業,村民人均收入已邁過萬元大關。

  2018年,集餐飲、購物、娛樂於一體的西柏坡紅旅小鎮建成,樑家溝村民以土地入股分紅的方式再添一份紅利。

  2012年,44歲的樑家溝村黨支部書記陳國平通過了當地政府面向村幹部的四級聯考,當上了西柏坡的鄉鎮幹部。2015年,他當選爲西柏坡鎮副鎮長。

  陳國平記得,在當年參加四級聯考時,他的申論成績一舉拿下了當時平山縣同職位考試的最高分,憑藉的就是他在樑家溝村新農村建設中的感悟心得。

  他解開這道考題的答案正是:共產黨人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一切爲人民羣衆謀福利。

相关文章